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设计
展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感受过声音,知道了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从听音乐来聚焦问题,了解学生对声音传播这一问题的原有认识,引发探究任务,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本节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由听音乐,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达到另一个地方?
第二部分——探索,此部分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观察放置玻璃罩内正在发声的闹钟,发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活动二:通过实验,感受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的不同传播效果。活动三:观察音叉振动在水面引起的水波纹,体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第三部分——研讨,借助问题1的讨论,学生认识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振动会向周围扩散开,进而了解声音就是这样向四周传播的。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通过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这一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土电话”的游戏活动,学生将进一步理解通过振动将声音进行传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对振动产生声音并以波的形式传播形成一定的认知,为后续继续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方式之一,但是声音的传播这一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懂。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也可以用一些词汇来描述各种声音,但是对声音如何传播的,其实并不清楚的。
四年级学生开始从低年级学习向高年级学习过渡,学生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以生活现象当做研究对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及对声波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器材:音叉、水槽、“土电话”装置、两个铁质小棒、课件
学生器材:两个铁质小棒、水槽、“土电话”装置(两个纸杯、一根2-3米棉线、牙签)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家里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那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感受美妙的旋律。
听后提问:坐在电视机前你是如何听到这美妙的旋律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音乐声的传播路线,了解对声音传播的前概念,由此激发学生思考及探究兴趣,引出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主题。)
二、探究
活动一: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1. 提问:(1)发出声音的扬声器和我们耳朵之间存在什么物质?
(2)空气能传播声音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 出示空气传播声音装置,进行有空气发声和无空气发声的对比演示实验。
提问:为什么刚开始能听到声音,抽出空气后听不到,然后放入空气后又能听到?
当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的过程中,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当放入空气后又能听到声音了。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有根据的猜想还需要实验验证。)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 在刚才的实验中,声音的传播路线是:发声器——钟罩内空气——钟罩——钟罩外空气——耳朵
提问:看来空气在传声过程中很重要,那么钟罩也能传声吗?我们身边的固体很多,比如:桌子,门,墙壁等等。那它们能传播声音吗?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吗?把你的想法和爸爸妈妈说说吧。
2.那就利用家里的桌子做一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观看操作视频:
做法:(1)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用手在桌子的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听一听声音能否从桌面传播到耳朵中。
(2)把耳朵离开桌面,再次实验,仔细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不能用力敲击或拍打桌面,以免声音过大损伤学生听力。
3.师: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说明什么?
你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相同吗?说明什么?
总结实验结论: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实感受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认识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活动三:证明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1.声音能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2.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筷子,敲击它会发出声音。在空气中我们能听得到,如果把它放入水中,你还能听得到吗?
3.怎样做才能听到金属筷子在水中发出的声音?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吧。
观看操作视频:
做法:请你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让爸爸妈妈在水中击打金属筷子。
实验注意事项:在水中心击打金属筷子,不要触碰到水槽壁。
4. 提问:(1)你听到金属筷子在水中发出的声音了吗?
(2)刚才的实验中,声音的传播路线是什么?
预设:金属筷子——水——水槽壁——耳朵
(3)这说明什么?
5.通过刚刚的探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呢?请你跟随老师一起观看一个小实验。将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播放视频),击打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和我们刚才听到在水中击打金属筷子一样,也能够听到声音。下面我们近距离观看一下水面的变化。(播放视频)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水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也能产生类似的波纹,叫做声波。”观看声波视频: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设计意图: “声音在物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在实验过后,再利用多媒体将“声音在物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播放出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既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又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整合。)
三、研讨
活动一:归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了什么?
- 学生根据刚才一系列的实验现象表述自己的观点。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系列实验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
活动二:通过宇航员在工作中沟通方式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 学生自主回答: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观看视频:了解宇航员是如何进行沟通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和举例宇航员,加深学生的认识: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四)拓展:
1.小游戏: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土电话”。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2.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土电话通过棉线振动传播声音的,由于固体传播能力强于固体,而且纸杯可以起到收拢声音的作用,不会导致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这样我们才能听到较小的声音。
(设计意图:借助“土电话”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固体
液体
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
结束语:今天我们这节课探索了声音传播的奥秘,知道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并且固体传声能力强于气体。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跟我们的耳朵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的耳朵是如何接受到声音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究。
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建造塔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建造塔台公开课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