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城市与乡村(解析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城市与乡村(解析版)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城市与乡村(解析版)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城市与乡村(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城市与乡村(解析版)

    展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
    城市与乡村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德国城市等级体系合理有序,小城镇依托协作的产业集群、便捷的区域,交通宜居的空间品质,在促进区域就业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小城镇可以被划分为依附型、网络型、独立型三类。依附型小城镇位于大城市边缘;网络型小城镇之间交通联系密切,与大城市距离适中;独立型小城镇深入乡村腹地,远离大城市。

    1.与其他两种小城镇相比,独立型小城镇(     )
    A.就业机会更多 B.腹地范围更大 C.人口流动性更强 D.经济实力更强
    2.随着区域快速交通线网的完善,三类小城镇最有可能的演变方向(     )
    A.依附型转化为网络型 B.依附型转化为独立型
    C.独立型转化为依附型 D.独立型转化为网络型
    【答案】1.B
    2.D
    【解析】1.由图可知,独立型小城镇离中心大城市较远,处于乡村腹地,与其他两种小城镇相比腹地范围更大,B项正确。独立型小城镇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A、D项错误。由于远离大城市,独立型小城镇的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弱,C项错误。故选B。
    2.随着区域快速交通线网的完善,地处偏僻乡村的独立型小城镇逐渐融入交通线网的产业分工系统中,成为网络型小城镇,D项正确。依附型小城镇与大城市距离较近,随着城镇化及交通的发展,可能成为大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A、B项错误。独立型小城镇远离大城市,很难成为大城市边缘的依附型小城镇,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若从地理角度解读乡愁,其意蕴与内涵应有所拓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有(     )
    ①城市化②逆城市化③人口迁移④经济全球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体现乡愁的是(     )
    A.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B.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C.2022年春节某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
    D.个别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
    【答案】3.D
    4.A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化使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导致景观和环境都发生变化,人们怀念过去的青山绿水,产生田园乡愁,①正确;逆城市化是人们从城市迁往农村,不会产生乡愁,③错误,ABC错误;人口迁移,身在他乡的游子被异域文化所包围,会深刻地怀念家乡,感受到乡愁,③正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的竞争、经济的比拼、文化的冲突过程中,会产生失落和焦虑,表现了民族乡愁,④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4.结合上题:乡愁是人们对故乡文化、风土人情、田园景观等的思念与怀想,新农村建设使乡村越来越好,会使农村向外迁移减少,没有体现乡愁,A符合题意;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是推崇农村文化,风土人情,能体现乡愁,B不符合题意;2022年春节某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是因为春节人们思乡,大量返乡过年,能体现乡愁,C不符合题意;个别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可能是为了家乡建设,是一种故乡情怀,能体现乡愁,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乡愁是人们对故乡文化、风土人情、田园景观等的思念与怀想;人口迁移是身在他乡的乡愁,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民族乡愁,城市化是一种田园乡愁,春节期间高速路车流量大、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都体现了乡愁。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山涧小溪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2008年10月,三门源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三门源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聚落发展初期,三门源民居建筑空间扩展的主要特点是(     )
    A.沿道路布局,自东向西扩展
    B.沿河布局,自南向北扩展
    C.沿道路布局,自西向东扩展
    D.沿河布局,自北向南扩展
    6.三门源传统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取水
    B.利于田间管理
    C.少占耕地
    D.便于抵御盗匪
    7.针对三门源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空置现象,当地可采取的合理举措是(     )
    A.征收房屋空置税
    B.开发特色民宿产业
    C.依据特色拆除重建
    D.保持民居空置现状
    【答案】5.D
    6.C
    7.B
    【解析】5.在聚落发展初期,三门源民居建筑空间扩展受到地形及河流的共同影响,沿河布局,可充分利用河运,同时利于生产、生活用水,故聚落民居多沿河布局,A、C项错误;三门源先祖为避战乱而迁徙,故早期聚落座落在北侧靠近山脚的地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聚落向地势相对较平坦,耕地资源丰富的南部扩展,故聚落自北向南扩展,B项错误,D项正确。
    6.根据材料可知,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三面环山,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村落建筑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少占耕地,C项正确;建筑沿河分布的主要好处是方便取水,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村落并非都沿河分布,A项错误;建筑密集分布不能体现利于田间管理和便于抵御盗匪(古代一般建设城墙来抵御盗匪),B、D项错误,本题选C。
    7.利用传统古村落中部分空置民居,开发特色民宿产业,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发挥其价值,B项正确;传统古村落经济落后,征收房屋空置税不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A错误;当地部分民居空置,而非毁坏,因此依据特色拆除重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将使当地民居失去原貌及特色,C项错误;保持民居空置现状,不利于传统民居长远发展,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点睛】影响建筑布局的因素主要有日照、通风及景观,具体表现在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建筑与道路和公共建筑空间的关系等原因。
    设工业化水平为I,城市化水平为U,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如果I/U比值大于0.5,则表示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读我国东部某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是(     )
    A.城市化比工业化超前,城市问题比较严重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二者比较协调
    C.工业化水平大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之间十分协调
    9.上述特点,反映了该城市(     )
    A.出现虚假城市化 B.第一产业发展迅猛 C.农业结构不合理 D.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答案】8.C
    9.D
    【解析】8.结合材料可知,如果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比值大于0.5,则表示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读图可知,工业化速度大于城市化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比值大于0.5,说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A、D项错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并不是在逐渐缩小,1996年至2000年期间,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出现增大现象,B错误。故选:C。
    9.由题干可知,如果I/U比值大于0.5,则表示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集聚的区域,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D项正确,虚假城市化一般指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A项错误;图中数据未显示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结构状况,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某研究基于百度系列APP(百度地图、浏览器等)用户的实时GPS数据,统计广州中心城区职住比(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越秀区职住比较其他区域高,其原因可能是该区(     )
    A.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B.人口数量较少
    C.生活配套设施完善 D.岗位吸引力强
    11.为缓解区域间职住比差异大带来的问题,广州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0.D
    11.A
    【解析】10.本题考查职住比的影响因素。据材料“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数值越大,表示能为本区以外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越多,越秀区职住比高说明本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岗位吸引力强,就业人数就多,故选D;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到此居住,即居民就业人口数量增大,职住比应该更低,与图示和题干不符,AC错误;人口数量较少对职住比影响不大,B项错误。本题选D。
    11.在郊区建立快速交通有利于郊区人口就近就业。将中心城区部分产业迁至郊区,有利于实现相关产业中居住在郊区的就业人群就近工作,平衡城区与郊区的职住比。①③正确,选择A项;在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和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反而会加剧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职住失衡,给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②④错误,BCD项错误。本题选A。
    【点睛】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2.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3.社会秩序问题。4.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包括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泊头清真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坐落在泊头回民街区,它坐西朝东,面对大运河,是一座木制结构古建筑群,风格独特,集建筑、雕刻、彩绘、书法等于一体。左图为泊头清真寺景观,右图为阿联酋阿布扎比大清真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泊头清真寺与阿布扎比大清真寺风格迥异,主要由于泊头清真寺(     )
    A.受季风气候影响强 B.融入了中国建筑风格
    C.附近林木资源丰富 D.融入佛教、道教元素
    13.泊头清真寺附近回民街区的形成,最早得益于(     )
    A.地形、气候利于传教 B.封建王朝的政策强制
    C.京杭大运河商贾云集 D.传统农业宗教的演变
    【答案】12.B
    13.C
    【解析】12.由材料中可知,泊头清真寺集“雕刻、彩绘、书法等于一体”,雕刻、彩绘、书法等均为中国建筑风格,包括其房顶的设计,均体现中国建筑风格。B正确;泊头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关系不大,A错误;附近林木资源丰富主要影响的是建筑材料,对建筑风格影响较小,C错误;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泊头清真寺从材料中看不出融入了佛教、道教元素,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13.该回民街,紧临大运河而建,再考虑回族“商本农末”的从业需求,C正确;回民街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利于传教关系不大,A错误;B项封建王朝的政策强制,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中国传统农业宗教为道教,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信奉道教,故传统农业宗教并没有改变,所以其对回民街区的形成影响不大,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水足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在消费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那些看不见的水。下图示意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比重与食物消费水足迹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图示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表示城镇,图b表示乡村 B.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于乡村
    C.乡村居民的鲜瓜果消费量比重高于城镇 D.乡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更健康
    15.从节水的角度考虑,城镇居民最应减少的食物消费是(     )
    A.鲜菜 B.猪肉 C.鲜瓜果 D.牛羊肉
    【答案】14.A
    15.A
    【解析】1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a的粮食消费比重占32%左右,图b的粮食消费比重在45%左右,一般而言,农村的粮食消费比重更大,并且图a中消费鲜瓜果与禽肉较多,说明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图a表示城镇,图b表示乡村,A正确。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乡村,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乡村居民的鲜瓜果消费量在20%以下,城镇的鲜瓜果消费量在20%以上,所以乡村居民的鲜瓜果消费量比重低于城镇,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种类更多样化,所以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更健康,D错误。故选A。
    15.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鲜菜的食物消费比重与食物消费水足迹比重相差最大,说明鲜菜中含水量最多,所以出于节水的角度来考虑,城镇居民应最应该减少的食物消费是鲜菜,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足迹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形象地说,就是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其中包括国家水足迹和个人水足迹两部分。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
    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17.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
    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答案】16.C
    17.C
    【解析】16.据材料““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可知,该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即陷入衰落,ABD项均是鬼城形成的原因。环境污染加剧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副产物,一旦城市衰落污染也相应减少,故不是鬼城形成的主要原因,本题选C。
    17.据材料,鬼城指数等于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建成区面积越大,居住人口越少的城市,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发展。这不是逆城市化现象,也不是虚假城市化,ABD项错误,本题选C。
    【点睛】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一)交通拥堵问题。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物资人口都在城市集合,而伴随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工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能够有能力购买私家车,而不断增加的私家车数量使得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二)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比较集中和发达,相应的其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突出。(三)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水平的提高,城市中较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农村务农人员选择去城市工作,但是,伴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工作岗位达到饱和的状态,使得许多来城市找工作的毕业生和农民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更加困难。(四)城乡差异不断扩大问题。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和用地不断减少的过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达,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居民之间在就业选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大慈寺街区地处成都市中心,自古以来是老成都市井生活与商业活动的核心区域。2000年以来,大慈寺街区潜在地租与实际地租的差距开始扩大,由于短时期内实际地租较低,开发商进行高品质改造的意愿较低。2010年,某开发商在政府支持下启动大慈寺街区改造项目,经过几年的经营,大慈寺街区成为成都最具吸引力的商业街区之一。下图示意租差变化模型在大感寺街区的应用,潜在地租是指在最佳土地利用状态下的地租水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2000年以来,大慈寺街区潜在地租与实际地租的差距扩大,主要是由于(     )
    ①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②该街区外部交通条件优化
    ③该街区基础设施逐渐老化
    ④该街区区域人口加速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地租断崖制约了开发商短时期内的改造收益,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地租断崖,当地政府亟需(     )
    A.鼓励原住民回迁 B.提供项目启动金
    C.推动产业集聚 D.调整功能区规划
    20.借鉴当前大慈寺街区的成功经验,我国老城区开发时应注意(     )
    A.提高土地租金 B.推进产业转移
    C.及时转型升级 D.保护历史风貌
    【答案】18.A
    19.B
    20.C
    【解析】18.根据材料可知,大慈寺街区地处成都市中心,自古以来是老成都市井生活和商业活动的核心区域,属于典型的老城区,200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成都市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整体的地租水平上升,而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对商业的吸引力较小,实际地租较低,潜在地租与实际地租差距扩大,①③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街区整体而言,实际地租呈下降趋势,该街区外部交通条件优化并不能解释该街区实际地租的变化,排除②。该地地处成都市中心,是老成都市井生活和商业活动的核心区域,人口加速外流的可能性较小。排除④。故选A。
    1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改造后的预期地租远高于实际地租,出现较大的地租断崖,地租断崖的出现制约了开发商短时期的改造收益,从而影响开发商开发商业街区的积极性,为应对这种地租断崖状况,当地政府应该亟需提供项目启动资金,维护开发商短期内的改造收益,提高开发积极性(注意材料信息“在政府支持下启动大慈寺街区改造项目”),B正确。该地并不一定存在着人口外迁问题,同时,ACD选项所示措施在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注意题干“亟需”),排除ACD。故选B。
    20.老城区地理位置一般相对较为优越,但设施陈旧老化,结合大慈寺街区的成功经验,老城区应该及时进行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促进老城市经济复苏和发展,C正确。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前提下,老城市提高土地租金,会进一步促使产业外迁,不利于老城区的发展,A错。老城区的主要问题在于设施老化陈旧,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结合大慈寺街区的经验,及时改造促使老城区转型升级是最合理的措施,而不是一味地推进产业转移(原先老城区的产业迁出,而老城区的发展条件不一定能吸引新产业的迁入),排除B。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老城区均有历史文化遗迹,所以大部分老城区难以通过保护历史风貌发展旅游业来推动老城区经济发展,排除D。故选C。
    【点睛】地租的影响因素:客流量、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区域环境质量高低、政策等。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独特空间,也是人地系统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厦门中学生助手绘制的福建省某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城乡交错带中土地利用构成变化,该城市城乡交错带的耕地在各阶段持续转出,但是其结构占比稳定在40%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1990--2018年期间,关于该城市城乡交错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用地先增后减 B.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草地面积基本不变 D.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2.推测该城市城乡交错带耕地占比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外部耕地补充 B.草地、林地转为耕地
    C.水域转为耕地 D.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少
    【答案】21.D
    22.A
    【解析】21.早期城镇聚落与乡村地区间缺乏关联互动,不存在明确的城乡交错带;快速城市化阶段,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被大量使用,导致低密度开发,城乡交错带空间迅速扩张;后期随着城市扩张、边缘效应减弱以及城市空间的优化,城乡交错带面积收缩,这就意味着城乡交错带不同时间阶段的总面积都不一致,所以占比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用地面积的变化,建设用地占比先增后减,可能是经济发展城市向外围拓展表现出增加,减少可能是因为城乡交错带的重新划定,建设用地一般呈现出增加趋势,不会减少,A错误;水域面积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可能是城乡交错带的向外迁移使得水域面积占比降低,B错误;草地面积占比呈现出增加趋势,C错误;耕地面积在每个阶段转出,但占比还是位置在40%左右,说明外围的土地不断开垦为耕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D正确。
    22.城乡交错带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向外推进,外部土地资源不断被开发,转化成为耕地,外部耕地补充使得耕地占比稳定,A正确;在每一个阶段中耕地都持续转出,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占比不大,无法持续补充耕地面积,BC错误;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推进的,占用耕地面积持续增加,D错误,所以选择A
    【点睛】城乡交错带,也叫城市边缘地区 ,指的是城市建成区和郊区与农村腹地之间过渡的地带,兼具城市和 乡村的 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表现为土地、社会、人口等的混合特征。
    城乡关系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城乡功能和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很大差异,下图为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据图推测,我国城乡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及其主导因素是(     )
    A.二元形成阶段,乡村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城市化推动
    B.二元加固阶段,乡村传统文化快速向城市渗透;文化差异
    C.统筹协调阶段,城镇向乡村提供大量土地、资金;土地改革
    D.城乡一体阶段,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国家政策
    24.当前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措施为(     )
    A.畅通城乡社会、经济要素循环 B.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D.推动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
    【答案】23.D
    24.A
    【解析】23.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二元形成阶段时期,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因此并未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故A错误;二元加固阶段,位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大量人口流入乡村发展农业,因此城市文化向乡村渗透,故B错误;统筹协调阶段,取消了农业税,导致农业发展有所提高,城镇可能向乡村提供资金,但城镇一般不可能向乡村提供土地,乡村土地资源更多,故C错误;在城乡一体化阶段,位于新型城镇化之后,注重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加强对环境的治理等,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国家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故D正确。所以选D。
    24.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和资源优势互补,畅通城乡社会和经济要素循环,是比较关键的措施,故A正确;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是单一的发展农村,无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故B不选;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社会稳定,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影响不大,故C不选;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将促使农村生态等受到影响,是单一的发展,对融合发展影响不大,故D不选。所以选A。
    【点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传承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总的思路是;强化以城带乡,落实优先发展,城乡联动改革,扩大双向开放,促进全面融合。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某城市中心城区四类教育培训机构(艺术培训、幼儿托教、职资培训、课程辅导)的分布密度,职资培训类机构是综合性特殊化的社会教育需求,门槛较高,服务范围广。下表为该市教育机构数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某市中心城区教育培训机构统计表
    名称
    幼儿托管类
    课程辅导类
    艺术培训类
    职资培训类
    规模(个)
    比重(%)
    规模(个)
    比重(%)
    规模(个)
    比重(%)
    规模(个)
    比重(%)
    A区
    206
    25.59
    185
    22.98
    255
    31.68
    159
    19.75
    B区
    137
    44.52
    62
    20.00
    81
    26.13
    29
    9.35
    C区
    77
    25.16
    55
    17.97
    124
    40.52
    50
    16.34
    D区
    82
    41.00
    54
    27.00
    53
    26.50
    11
    5.50
    25.推测A区最可能的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休闲和住宅
    26.表示职资培训机构分布密度的是(     )
    A.a B.b C.c D.d
    27.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交通 D.政策
    【答案】25.A
    26.D
    27.B
    【解析】25.A区各类培训机构数量均较多,且分布较均匀,最可能位于市中心,市中心主要的功能为商业和住宅,工业区、旅游区和休闲区一般不会有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
    26.由题干“职业培训类机构是综合性特殊化的社会教育需求,门槛较高,服务范围广”,在人流量大的市中心分布密度应该最大;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培训类机构数量集中分布在A区,由此推断职业培训类机构在城区的分布应该呈单核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在对比四类培训机构的分布,也可以推断出,市中心位于主城区的东南方,故ABC项错误,D正确;本题选D。
    27.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该处城市呈带状分布,城内各处交通通达度差异较大,所以地形应是导致该城市分布呈带状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若交通为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则城内交通通达度差异应较小,故C项错误;气候、政策因素不会使城市呈带状分布,故A,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点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汇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除了影响住宅区的分化之外,也会影响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3、环境因素。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卫生防护带。4、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拉萨市地处西藏中部,主要城区位于拉萨河中下游宽谷平原地带。拉萨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匀,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读2016-2018年拉萨市区PM10(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季节平均质量浓度变化图和全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全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相对湿度
    日平均10分钟风速
    日平均2分钟风速
    日总照时数
    日总降水量
    PM10
    汛期
    -0.668
    -0.838
    -0.176
    -0.173
    0.438
    -0.453
    非汛期
    -0.391
    -0.255
    -0.333
    -0.321
    -0.175
    -0.085
    注:正值为正相关、负值为负相关
    28.拉萨市区PM10质量浓度冬春季明显高于夏季的自然原因有(     )
    A.春季浮尘天气多 B.夏季开采河沙少 C.冬季大气不稳定 D.冬季工业排放多
    29.根据拉萨市区PM10质量浓度空间差异,可推测(     )
    A.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 B.城区较高与人口密集无关
    C.近郊最低与生态改善有关 D.远郊最高直接原因是取暖
    30.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后,污染物的扩散、沉降受到不同气象条件的影响。有关拉萨市各类气象条件对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汛期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易使污染物分解 B.汛期空气湿度增加会促使污染物浓度增加
    C.非汛期降水会增加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 D.非汛期风速对颗粒物扩散效果相当明显
    【答案】28.A
    29.C
    30.D
    【解析】28.拉萨市区由于春季天气干燥,植被还未完全返青,但气温回升较快,易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使得PM10浓度增大,A正确;夏季开采河沙不属于自然原因,B与题意不符;冬季早晚气温较低,大气层结较稳定,空气对流弱、湍流小,易出现逆温,地面风速也很小,C错;工业排放不属于自然原因,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9.由图可知,各季节城区不是PM10质量浓度最高的地区,PM10的来源也不完全是由生产活动产生,因此不能说明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城区,但城区PM10质量浓度较高与人口密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B错;近郊PM10质量浓度最低,说明环境质量较好,与生态改善有关,C正确;取暖主要是在冬季,因此,远郊PM10质量浓度最高直接原因不可能是取暖,D错。故本题选C。
    30.依据题干及表中信息分析可知,汛期日平均气温与PM10质量浓度呈负相关的程度更明显,说明太阳辐射强烈时,则气温偏高,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空气对流活动强,不易出现逆温,有利于PM10质量扩散迁移分解,A错;汛期和非汛期的日总降水量与PM10质量浓度均存在负相关,说明空气湿度增加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多,PM10吸附在水滴上,使水滴重量增加下落,重新回到地面,从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B、C错;与汛期风速相比,非汛期风速与PM10质量浓度负相关的程度更大,因此,非汛期风速对颗粒物扩散效果相当明显,D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各种气象因素对PM10质量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相对湿度、降水量是影响PM10质量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当然风速、温度也对污染物的浓应有一定的影响。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