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 农业(解析版)
展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训练 农业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20世纪80年代,昆明市呈贡区斗南村引入花卉种植。20世纪90年代,在规划建设的花卉交易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建成后,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和国际著名花卉育种、生产、批发、花卉机械制造、物流等企业在此集聚。目前,当地正积极打造全国特色花卉小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斗南村花卉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支持 B.种植经验丰富 C.气候条件优越 D.劳动人口充足2.花卉育种、生产、批发、机械制造、物流等企业在该地的集聚可以节省( )A.原料成本 B.营销成本 C.研发成本 D.设备成本3.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促进该地实现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主要途径是( )A.延长花卉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C.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进 D.城镇化过程中积极保护环境【答案】1.A2.B3.C【解析】1.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斗南村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开始种植鲜花,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可知,斗南村花卉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支持,与气候条件、种植经验、劳动人口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2.该地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花卉育种、生产、批发、机械制造、物流等企业在该地的集聚,接近鲜切花市场,可以节省营销成本,B正确。对原料成本、设备成本、研发成本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3.当地正积极打造全国特色花卉小镇,可推断该地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有利于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C正确。材料中并未显示该地通过延长花卉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A错误。特色花卉小镇建设可以吸引游客,但不能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错误。该地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国内和国际著名花卉育种、生产、批发、花卉机械制造、物流等企业在此集聚,一定程度下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C。【点睛】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不利因素,提高农业产量。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5.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答案】4.D5.C【解析】4.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5.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它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沟水,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故选C。【点睛】田螺多栖息在水源的边缘或者依附在水生植物上或者栖息在泥土表面,喜阴怕阳光直射,螺在水温达到28℃以上时活动频繁,当水温超过45℃时,将造成螺的死亡,水温在28℃-32℃是螺的最佳生活环境,当水温低于10℃时螺进入休眠期,当水温达到30℃时,螺将躲在水草等植物下进行避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秧苗育成后,改人工插秧为抛秧,能大幅减轻劳作强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采用抛秧种植的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其中江苏省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省级行政区之一。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机械插秧的比例迅速提高。当前,黑龙江省已成为插秧机销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水稻抛秧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城镇化进程快 B.农业技术先进 C.劳动力丰富 D.机械化水平高7.黑龙江机械化插秧比例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 )A.人均耕地面积大 B.机械制造业发达 C.政策支持力度大 D.水田面积大8.黑龙江省提高机械化插秧比例会( )A.提高水稻品质 B.提高水稻复种指数C.促使劳动力转移 D.提高土壤的肥力【答案】6.A7.C8.C【解析】6.由题中材料“秧苗育成后,改人工插秧为抛秧,能大幅减轻劳作强度”可知,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水稻抛秧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快,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短缺,需要改人工插秧为拋秧,减轻劳作强度,A正确,C错误;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不是影响抛秧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BD错误。所以选A。7.根据材料信息“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机械插秧的比例迅速提高。”可知,随着国家对于农机贴补政策的实施,导致黑龙江地区机械化插秧比例迅速提升,C正确;人均耕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机械制造业发达是机械化插秧能够实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导致机械化插秧比例迅速提高的原因,B错误;水田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所以选C。8.机械化插秧比例提高,可以减少插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能够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C正确;机械化插秧比例提高,对水稻的品质影响较小,A错误;机械化插秧比例提高没有改变黑龙江的热量条件,不能提高复种指数,B错误;机械化插秧比例提高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C。【点睛】抛秧是农村莳秧的一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还没完全成秧的种子抛在田里;另一种情况是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大豆对气候和地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贫瘠。我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下表示意我国大豆生产的空间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时间核心产地重要产地次要产地再次要产地1988~1989年黑、晋、皖吉、辽、内蒙古冀、鲁、豫、陕贵、苏2004~2005年黑、皖吉、内蒙古浙、川、晋晋、冀、鲁、豫、陕、桂2016~2017年黑、内蒙古、皖、川浙、滇吉、辽、陕、贵、桂、粤、赣、苏冀、鲁、晋、豫、鄂、湘9.表中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下降最明显的是( )A.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10.吉林、辽宁大豆生产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年轻劳动力流失 B.城镇化进程加快 C.机械化水平落后 D.商品粮基地的建设11.西南地区生产大豆的优势在于( )A.生产成本较低 B.未开发山地面积广 C.传统生产经验丰富 D.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答案】9.C10.D11.B【解析】9.据表可知大豆生产的核心产地1988~1989年有山西省,后期随时间推移,山西省不再是大豆生产核心产地,而山西省属于华北地区,故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下降最明显的是华北地区,另外华北地区的冀、鲁、豫,也由最初的次要产地降至现在的再次要产地,C项正确;读表可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始终是大豆的核心产地,故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一直存在,没有下降,A项错误;读表可知,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一直不是大豆的主产区,下降不明显,B项错误;据表可知,安徽省始终属于大豆生产的核心产地,而安徽省属于华东地区,故华东地区,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一直存在并无下降,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10.吉林、辽宁大豆生产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削减了大豆的种植规模,使得吉林、辽宁在2016-2017年不再是大豆的重要产地,D项正确;A项,大豆生产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故年轻劳动力流失与吉林、辽宁大豆生产形势变化关系不大,A项错误;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大豆生产形势变化,关系不大,B项错误;C项,吉林、辽宁地处东北平原,机械化水平高,故C项错误,本题选D。11.据材料“大豆对气候和地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贫瘠。”,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生产大豆的优势在于未开发山地面积广,B项正确;A项,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机械化水平较落后,大豆生产成本不低,A项错误;据表可知,东北地区应为生产大豆的传统地区,西南地区的云南和四川直到2016~2017年才成为大豆生产的主要产区,故西南地区传统生产经验并不丰富,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南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点睛】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2、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3、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4、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5、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6、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7、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东部。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有粮不慌,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与江苏省相比,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13.近年来,广东、福建粮食稻谷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主要不在于( )A.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 B.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C.人口不断大量迁入,消费量增加 D.旱涝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答案】12.A13.D【解析】12.与江苏省相比,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耕地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量大,A项正确;江苏省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较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多,B项错误;江苏省纬度较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更低,热量丰富,复种指数较高,C项错误;三个省份淡水资源都丰富,D错误,故本题选A。13.近年来,广东、福建粮食稻谷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人口不断大量迁入,消费量增加,A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ABC;旱涝灾害基本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与实际情况不符,广东、福建应对旱涝灾害的抗灾能力较强,D项符合题意,本题选D。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实施,南方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促进城市化加快,占地面积扩大,挤占耕地面积,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我国北方耕地广阔,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较高,化肥、农药的使用,粮食单产提高,从而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和粮食生产的增长中心向北移动。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14.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15.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14.D15.D【解析】14.①地各月的均温都小于20℃,温度条件不适宜,只有两个月水分有盈余,水分条件不足,A、C错误;②地一年中有5个月均温≥20℃,温度条件适宜作物生长,但全年水分有亏缺,水分条件不足,B错误,D正确。故选D。15. ①地纬度较低,但1月气温在0°C以下,且年温差小,全年水分大部分时间处于亏缺状态,但是盈亏量都较小,说明降水少,蒸发弱,为高原高山气候;②地纬度较高,1月气温在0°C以下,且年温差较大,水分全年处于亏缺状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生长期的区分:气候角度生长期:热量充足地区,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时间长,生长期长。农作物角度生长期:叫生长周期,热量充足地区,农作物从种植到成熟的时间段,生长期短。 林带胁地效应是指农作物因靠近防护林带而生长不良的现象。准噶尔盆地南部某农耕区主要种植棉花(喜光耐早的深根作物),农田防护林带多选种杨树(植株高大、主根与侧根发达的乔木)。后来,该农耕区改漫灌为滴灌,林带胁地效应明显加剧。为保障棉田产量,当地农民在防护林带与棉田之间深挖沟,并在沟壁处置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选择根系发达的杨树作为防护林树种,主要是由于该地( )A.太阳辐射较强 B.气温日较差大 C.土层厚度较大 D.地下水埋藏深17.改变灌溉方式之前,该农耕区中林带胁地效应最明显的棉田位于( )A.南北走向林带的东侧 B.东西走向林带的北侧C.南北走向林带的西侧 D.东西走向林带的南侧18.挖沟置膜后棉田产量得以保障,主要是因为该措施能够( )A.阻断林带根系向棉田延伸 B.促进棉田土壤盐分排出C.防止棉田水分向林带流动 D.收集雨水作为灌溉用水【答案】16.D17.B18.A【解析】16.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但选择杨树是为了防风固沙,而不是为了阻挡太阳辐射,故A错误;种植防护林并不是由于该地气温日较差大,故B错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土地沙化,土层厚度不大,故C错误;由材料可知,杨树根系发达,能够适应该地干旱、地下水埋藏深的环境,D正确。故选D。17.改变灌溉方式之前,农耕区中林带胁地效应最明显的地方是杨树林,因其阻挡了农作物的光照,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由材料可知,棉花喜光耐旱,该地为北半球温带地区,故东西走向林带北侧最容易被遮挡阳光,导致棉花生长不良,产生较明显的林带胁地效应,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18.该农耕区改漫灌为滴灌后,土壤水分条件更加有限,杨树发达的根系向棉田延伸争夺土壤水分,使林带胁地效应明显加剧,挖沟置膜能够阻断林带根系向棉田延伸,从而减弱林带胁地效应,保障棉田产量,A正确;林带胁地效应的原因不是由于土壤盐碱化的问题,所以也不能够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故B错误;采用滴灌水量很少,不会使得棉田水分向林带流动,故C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该措施并不能收集雨水作为灌溉用水,故D错误。故选A。【点睛】林带胁地的主要表现是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降质减产,这种现象称为林带胁地。产生林带胁地的主要原因:一是沿林带方向,从最外侧一行树起18米内不能正常生长农作物的耕地。林木根系向两侧农田延伸,这部分耕地的地下土壤中水分绝大部分被树木的根系所吸收,夺取了一部分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缺水少养而在生长期内枯死或不能正常生长。称根胁地;二是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受光量,称冠胁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同时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大豆近5年平均进口依赖度为87.88%,油料平均选口依赖度超过10%,玉米接近10%。为降低大豆、油料等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准备推进玉米大豆节状复合种植(见下图,横纵数据代表作物问距)。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间套作的改良升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导致我国2021年粮食进口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持续复苏 B.国内自然灾害频繁 C.国际粮价大跌 D.农业供给侧改革20.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和玉米品种的选择一般偏向于( )①大豆选用耐荫耐热抗倒伏高产品种②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高秆品种③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④玉米选用耐荫抗倒伏高产中矮秆品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国家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面积时最可能选择( )A.浙江省 B.吉林省 C.贵州省 D.甘肃省【答案】19.A20.D21.C【解析】19.国内疫情受到抑制后,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对粮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创新高,A正确;国内自然灾害频繁,但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B错误;全球疫情紧张,会导致粮食需求增加,造成国际粮价大涨,C错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是粮食进口创新高的原因,D错误。故选A。20.我国大豆种植地域面积广大,全年生长期长,不需要选用耐热的大豆品种,但由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和玉米间距较小,应选择耐密品种,①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玉米选择中高秆品种,将会导致大豆的光合作用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应选择中矮秆品种,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21.浙江省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对蔬果、禽蛋等需求量大,不利于扩大示范面积,A错误;玉米、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这些地区种植面积已经较大,因此国家应鼓励黄淮海和东北、西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力度,而非扩大示范区面积,B、D错误;贵州省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肥力,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C正确。故选C。【点睛】农业种植方式:单作法、混作法、间作法、套种法、带种法、复种法等。水分条件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道中,淤地坝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甘肃东南部黄土沟壑区某地有坝沟道和无坝沟道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经实地调查发现,有坝沟道林地覆盖度较高,无坝沟道以草地为主。调查范围内部分地区桦树根系腐烂甚至整株死亡(注:10一20cm为表层土壤,20一100cm为中层土壤,100cm以上为深层土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有坝沟道和无坝沟道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主要取决于( )A.蒸发 B.根系吸水 C.降水量 D.地下径流23.无坝沟道中层土壤含水量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有( )①草地持水能力较弱②上层水分缓慢入渗③下层土壤水分补给④土壤温度变化较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4.部分桦树根系腐烂,其所在位置及根系深度分别可能为( )A.无坝沟道60~80cm B.有坝沟道60~80cmC.无坝沟道180~200cm D.有坝沟道180~200cm【答案】22.B23.C24.D【解析】22.由图可知,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有坝沟道和无坝沟道差别不大,但中层土壤无坝沟道含水量大,而深层土壤有坝沟道含水量高,由植被类型可知有坝沟道为林地覆盖,无坝沟道为草地,因根系和植被差异导致含水量差异的可能性最大,故两种沟道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水,B正确,排除ACD。故选B。23.由植被类型可知有坝沟道为林地覆盖,无坝沟道为草地,因根系和植被差异,中层土壤草地持水能力强,而深层土壤林地持水能力强,①错误;水分含量稳定在供求平衡上取决于蒸发和补给,上下层水源补给多,而蒸发偏弱才可能。结合选项可知,上层水分缓慢入渗与下层土壤水分补给会导致上下层水源补给多,符合逻辑;土壤温度变化较小会导致蒸发偏弱,符合逻辑,②③④正确。故选C。24.由上题可知,深层土壤有坝沟道含水量大,而桦树林根系深,根系的腐烂主要和深层土壤含水量大有关,而图中含水量最大的位置为有坝沟道的180~200cm处,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主要目的是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轻黄河泥沙。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壤很肥沃,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5.两河文明发源于“新月沃地”的原因是( )①水源充足②气候温暖③土壤肥沃④劳动力丰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6.乙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 )A.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B.热量不足C.风大、多风暴潮等气象灾害 D.容易出现土地盐渍化问题27.甲气候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河流横剖面呈“V”形 B.树叶叶质坚硬 C.地形平坦 D.自然灾害少【答案】25.A26.D27.B【解析】【解析】25.本题考查“新月沃地”成为两河文明发源地的原因。读图可知,a,b两河流分别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农业时期,该流域人口少,耕地少,植被覆盖好,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小,两河径流量较大,水源充足,①正确,④错误;该地为两河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肥沃,适合耕作,③正确;读图可知,“新月沃地”临近波斯湾,临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气候较为温暖②正确。据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读图中气候资料图可知,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甲地受地中海气候影响,乙地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为主,但由于不合理灌溉,且蒸发旺盛,故导致了土地盐碱化严重,D正确;乙地年较差较小,但水资源不足,农业单产低,A错误;乙地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光热条件充足,但由于位于波斯湾沿岸,为闭合的海湾,受风暴潮影响小,BC错误。综上分析,故选D。27.本题考查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材料“新月沃地”是两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河流对地表影响的侵蚀作用主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横剖面呈槽型,A错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一般较厚,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B正确;地形平坦不属于气候的影响,C错误;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容易发生干旱,冬季温和多雨,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点睛】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易形成旱、涝灾害。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可种植瓜果、棉花等。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湖综合整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推测该地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29.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洪涝灾害 B.降低河流含沙量 C.栽培水生植物 D.阻滞并净化污水30.河湖综合整治后可实现的经济效益是( )A.促进灌溉农业发展 B.带动旅游业发展 C.促进水能资源开发 D.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28.C29.D30.B【解析】28.读图耕作区有水稻、油菜,可知该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D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是以基塘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且城市密集,人口众多,适合种植产值高的如蔬菜等经济作物,A错;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也是油菜的主产区,C对。故选C。29.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中的水生生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D对;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可以减轻洪涝灾害、降低河流含沙量,普通沟渠也可以有这些作用,故这不是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主要目的,若以栽培水生植物为主要目的,不需要非得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ABC错。故选D。30.灌溉农业主要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当地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A错;河湖综合整治后,可以利用景观文化村、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油菜等农业种植,作为旅游资源发育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B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落差小,C错;保护生物多样性属于环境效益,D错。故选C。【点睛】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属于混合农业;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