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1页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页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展开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2.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2.举例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3.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导入】    阅读教材108页引言图文材料,提问:照片展示的自然环境涉及哪些要素和哪些圈层?这些要素和圈层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引出话题: 组成自然界的各个要素地形、气候、生物、河流、土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使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组织同学阅读教材108至112页图文材料,完成以下任务:1、熟悉并绘制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2、分别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各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3、文字梳理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提问、课件展示同学成果。学生发言:略教师归纳小结梳理归纳如下: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组成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各要素通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含义可用下图所示来理解: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下:(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相互关系实例气候与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气候与水文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气候与土壤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地貌与水文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水文与生物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思考]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与该地区的气候有何关系?提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降水的淋溶作用都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a从全球角度看一致性突出表现b从区域尺度看: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思考] 生长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骆驼刺这种植物的根系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提示:骆驼刺主要生长在干旱环境中,地表植株较小,但根系庞大,埋藏比较深。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整体特征相一致性,如下图。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从全球角度看,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发展是统一的。一: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例二: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思考]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境有何影响?提示:青藏高原隆升后,高原面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高空对比,夏季形成热低压、冬季则形成冷高压,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环流。  课堂练习小测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1)(2)题。(1)方框内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1)题,根据图示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多冰川、冻土;()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壳运动使得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气候逐渐变冷,进一步导致冰川广布,形成高寒草甸。由于气候的寒冷,土壤变得贫瘠,多冻土,土层薄,故C符合题意。答案:(1)B (2)C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