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展开课时质量评价(七)
一、选择题
1.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判断“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 )
A.①到②点,大气多呈电离状态
B.②点大气主要成分为臭氧
C.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增大
D.④点以后即进入了对流层
A 解析:对流层高度上限一般为9~12km,平流层高度范围大致到55 km,臭氧层的高度范围大致在33 km左右,高层大气密度小,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高层大气受宇宙射线影响大,大气多呈电离状态,图中四点都处于高层大气范围内。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高度与近地面的受热程度相关。下图为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2~3题。
2.1979—2008年,华北地区( )
A.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B.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
C.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D.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下降趋势
3.下列关于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的成因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冷
B.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加重
C.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暖
D.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的破坏
2.C 3.C 解析:第2题,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线性趋势为增加,说明对流活动趋于旺盛;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加大,没有明显减小的表现;据图可知,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第3题,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趋于增加,对流强度增加,说明对流层升温,气候在变暖;对流层高度总体变化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4~5题。
4.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5.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4.C 5.D 解析:第4题,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时,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第5题,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较高;浓云密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
(2021·济南模拟)位于藏北高原的某观测站,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为655.8毫米,下垫面为草甸,夏季降水后地表坑洼处会有积水,长时间处于湿地状态。下图是该地测得的某种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该辐射类型为(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臭氧吸收的辐射
C.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7.影响该辐射季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大气透明度 D.植被覆盖率
6.D 7.A 解析:第6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和臭氧吸收的辐射都主要出现在白天,且最大值出现于正午。但图中该种辐射全天都有,且日出前后最弱,15时左右最强,基本与大气温度的昼夜变化一致,因此应该是大气逆辐射。第7题,图中显示,该种辐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春秋季居中。主要是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短,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比较强,地面增温幅度高,大气吸收热量较多,因此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强,冬季反之。该地为藏北高原,空气稀薄,空气质量较好,大气透明度全年差异不明显,气候高寒,植被覆盖率较低,天气状况变化不大,因此B、C、D的影响较弱。
下图为一天中黎明、早上、下午、黄昏、午夜五个时间点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④③②①⑤ D.⑤③④②①
9.从温度对污染物扩散影响的角度判断污染浓度最高的时间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A 9.A 解析:第8题,一天之中近地面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应该为午后2时左右,一天之中近地面气温最低的时间段应该为日出之前。据图可知,①近地面气温最低,此时太阳还未升起,地面辐射散失较多,应为黎明,②应为午夜,⑤近地面气温最高,应为下午,③应为早上,④应为黄昏。第9题,当大气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时,空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两个时间段,出现了逆温现象,皆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且此时①的温度最低,对流运动最弱,污染物浓度最高。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火山活动会向大气层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灰颗粒,强烈喷发时喷发物可以进入平流层,迅速扩散至全球并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数年,对地球环境的演化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地球最近三次强烈的火山活动,发现这几次活火山喷发物对对流层温度的影响不太相同。其中1980年圣海伦火山的喷发物以火山灰为主,而1982年埃尔奇冲火山和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物除了火山灰外,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二者在大气层中结合后会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图1示意某观测站观测到的相对于1970年(图中0值)的净太阳辐射变化,图2示意地球大气层及气温垂直分布。
(1)说明火山喷发物在平流层迅速扩散并持续存在时间长的原因。
(2)分析埃尔奇冲火山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大于圣海伦火山的原因。
解析:第(1)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下冷上热,大气稳定,火山喷发物进入平流层后,呈现悬浮状态,再加上火山灰本身较轻,将会长期悬浮;由于风力作用,火山灰扩散快;平流层水汽含量少,火山灰长期保持干燥,不易成云致雨,故火山喷发物在平流层迅速扩散并持续存在时间长。第(2)题,据图和材料可以看出,埃尔奇冲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除了火山灰外,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而圣海伦火山的喷发物以火山灰为主),二者在大气层中结合后会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硫酸颗粒云层质量较轻(而圣海伦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质量较硫酸颗粒云质量更大,易成云致雨,降落地面),在空中飘浮的高度会更高,会长期存在并悬浮,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的更明显。
答案:(1)火山喷发物质量轻,体积小,容易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不明显),风速快,利于火山喷发物迅速扩散至全球;平流层大气水
汽少,火山喷发物不易与水汽结合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
(2)埃尔奇冲火山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形成浓密的硫酸颗粒云层,质量小,高度更高,在大气层中持续悬浮的时间更长,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更强。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指出材料一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哪一条,并分析理由。
(2)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3)分析乌鲁木齐多雾的原因。
解析:第(1)题,联系大气白天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保温作用,分析阴天昼夜温差小。第(2)题,逆温出现时大气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其原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夜间保温作用差,地面散热快;二是冷空气来临导致暖空气被抬升。第(3)题,雾是水汽的凝结,其形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即水汽充足、丰富的凝结核、风力小,联系图示气候和地形进行分析。
答案:(1)曲线B。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较高。
(2)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
(3)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