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练习题全册
高中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耶罗岛降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48瓦/米2),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拉尼娜现象对图示地区的影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
西班牙的耶罗岛(下图为耶罗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地形崎岖,全年温和,多地形雨。读图,完成1~2题。
1.耶罗岛降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 )
A.东南部B.东北部
C.西北部D.西南部
2.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的重要原因是常年( )
A.受信风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C.受洋流影响D.受人类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耶罗岛位于25°N~30°N大陆西部,该岛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主要盛行东北风。东北信风本身比较干燥,但经过海洋后,变得相对湿润,因此岛屿东北部地处迎风坡,降雨多,B正确。第2题,耶罗岛虽然地处低纬度,但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常年受洋流影响,使沿岸降温导致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C正确。
答案1.B 2.C
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0.48瓦/米2)。读图,完成3~4题。
3.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 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
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
4.图中A海区输送进入大气的热量较多,其原因是( )
A.太阳辐射B.洋流
C.陆地D.大气
解析第3题,图示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说明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正确。第4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判断,A海区位于北美洲的东海岸,受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较高,蒸发量大,输送进入大气的热量多,B正确、D错误。A海区位于中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A错误。海洋向大气输入热量与陆地无关,C错误。
答案3.B 4.B
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据此完成5~6题。
5.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甲、丁B.乙、丁
C.甲、丙D.乙、丙
6.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解析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美洲大陆西侧海面水温升高,降水增多,甲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太平洋沃克环流的运动方向会相反,即在太平洋东侧呈上升趋势,而西侧呈下沉趋势,丙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C正确。第6题,潮汐是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所引起,A错误。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反之高;蒸发强,海水盐度高,反之低。B正确。海冰融化时需从大气、海水中吸收大量热量,海冰融化时会影响大气的温度,C错误。云层反射太阳辐射,海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海面温度会下降,D错误。
答案5.C 6.B
“拉尼娜”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小女孩”。拉尼娜现象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自2016年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开始进入拉尼娜现象,截至2016年10月25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海温持续下降,拉尼娜现象仍在持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A地常年多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洋流
8.拉尼娜现象对图示地区的影响是( )
A.沿岸渔场产鱼量增加
B.沿岸气温上升
C.沿岸降水增多
D.沿岸洋流势力减弱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轮廓和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A地位于南美洲的西侧海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过,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形成雾,D正确。第8题,由材料可知,图示赤道附近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会异常偏冷,秘鲁寒流势力会增强,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更多饵料,使沿岸渔场产鱼量增加,A正确,D错误;因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其降温减湿的作用也增强,则沿岸会更加干旱、温度降低,B、C错误。
答案7.D 8.A
9.读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热量收支差额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曲线可能表示 洋,理由是 。
(2)各大洋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差异显著,其中C大洋 到 之间热量盈余,但这一带并没有出现温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其原因是自然界可通过 、 把能量向其他地区传递。
解析图中A曲线只分布在30°N以南地区,可判断A曲线表示印度洋;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海水热量支出主要通过海水蒸发;由于不同海区所处的纬度不同,各地的热量收支不同,从图中看出,C大洋在50°S~30°N热量盈余,但没有出现温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作用。
答案(1)印度 分布在30°N以南地区
(2)50°S 30°N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素养提升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解析第1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形成热力环流,如东亚的季风环流,但对大洋环流没有直接影响,A错误。海陆分布、地球运动对大气环流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气压带季节性移动是影响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但对大洋环流没有直接影响,C错误。大气运动主要是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引起的,大气运动促进的洋流的运动。地球运动使太阳直射点不停地回归运动,导致地球上高低纬度间获得的热量不同,D正确。第2题,大气热量输送+海洋热量输送=总热量输送,总热量输送数值应最大,曲线②代表总热量输送;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曲线③代表大气输送;低纬度赤道附近是赤道环流,不向北输送热量,而高纬度地区由于地形的阻挡,洋流向北输入困难,故曲线①代表海洋输送。B正确。
答案1.D 2.B
读国家海洋局2010年5月上旬海温(单位:℃)预报图,完成3~5题。
3.海水温度取决于( )
A.陆上径流量的大小B.附近洋流性质
C.热量收支状况D.海陆轮廓形状
4.图示海域温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递减B.由东向西递减
C.由西向东递减D.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5.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解析第3题,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通过海水蒸发。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则水温高,反之水温低,C正确。第4题,根据图示等温线分布,大体上与纬线平行,自南向北递减,A正确。第5题,我国近海海域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伸入大陆内部,因此受大陆影响较大。
答案3.C 4.A 5.A
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局部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 ℃,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
B.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
C.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
D.甲地海面水温为4 ℃
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气流运动及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降水增多,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6题,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低。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代表甲地海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A正确。第7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点附近水温值偏低,B点附近水温值偏高。A地水温偏低,则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①错误,③正确。B地水温偏高,则下沉气流减弱,甚至上升,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②正确,④错误。B正确。
答案6.A 7.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影响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7—9月,多源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位于北纬5°~20°的热带洋面。但是,2016年的几次台风形成在秋季10月,例如10月15日的台风“海马”,以及10月13日的台风“莎莉嘉”,这些台风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秋台风”。
材料二 频繁的秋台风形成不仅给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更加预示着当年全球范围的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之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
(1)结合材料一,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台风多产生于北纬5°~20°的热带洋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导致“秋台风”的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并阐述判断理由。
(3)关于导致“秋台风”的气候异常现象,阐述其形成过程。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阐述其还会对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造成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热带洋面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热带洋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北纬5°~20°的热带洋面的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容易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同时气流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属于放热过程,从而增强气旋中心的低压,加上北纬5°~20°之间的热带洋面有适合的地转偏向力,促使台风形成和移动。第(2)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亚洲东南部海域多下沉气流,且近地面热力环流向东运动,不利于台风生成、增强并向西移动,会导致亚洲东南部受“秋台风”影响小。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亚洲东南部热带洋面上因南赤道暖流增强而水温升高,且当地上升气流增强,近地面热力环流向西运动,有利于台风生成、增强并向西移动,导致亚洲东南部受“秋台风”影响增强。第(3)题,“秋台风”异常增多时,太平洋地区发生拉尼娜现象。因为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导致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部的暖水输送至东部较少,加上秘鲁寒流增强,使得太平洋赤道海域东部海水温度下降,西部水温相对上升。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域东部因寒流增强,降温减湿,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减少,出现并加剧当地的旱灾;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信风增强,导致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增多,且台风增多,夏季风增强,容易形成暴雨,可能导致沿海地区多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洋面增温快。
(2)拉尼娜现象。台风形成于温度较高的热带洋面上,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台风增强。
(3)东南信风异常增强,秘鲁寒流增强,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
太平洋东岸地区寒流增强,降温减湿,出现旱灾;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沿海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台风增多,夏季风增强。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48瓦/米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木扎提河流域的融雪主要发生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苏木吉林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课堂检测,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