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同步练习全册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南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2.地理环境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⑤导致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⑩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⑨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
(1)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2)下列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B.陆地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其不同的部分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C.某个陆地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4.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5.骆驼刺,属豆科、落叶草本,高25〜40屋米,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长达20米,下图为骆驼刺示意图。 完成1-2题。(1)骆驼刺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2)骆驼刺对环境的适应,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有限性 D.脆弱性6.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问题。(1)依据图中信息,从图①到图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7.下图示意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1-2题。(1)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2)图示要素关联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8.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而正是由于水土流失,才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故选C。2.答案:A
解析:
依据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结合图示可知
A.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主要是气候影响造成,⑤正好是气候,故A正确;
B.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侵蚀,应是⑧的影响,故B错误;
C.黄土高原干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流水侵蚀,应是⑧的影响,故C错误;
D.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植被破坏,应是⑦的影响,故D错误。3.答案:(1)A; (2)C
解析:(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多外流河。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滲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C。4.答案:(1)B;(2)D
解析:(1)根据图示甲要素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增加、水旱灾害增多、土地荒漠化等,所以甲应为植被森林的破坏。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图中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5.答案:(1)D; (2)A解析:(1)题主要考査生物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为落叶草本,植株低矮,叶子为细刺状,可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长达20 米,可以最大范围地吸收地下水。该植被特征说明骆驼刺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所以D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査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A正确。6.答案:(1)B;(2)B解析:(1)依据图中信息,从图①到图④植被覆盖率下降,河床变浅,说明河流泥沙淤积严重。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河流的含沙量增大,B正确。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大。气候无明显变化,结冰期不变。(2)图示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是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改变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7.答案:(1)C;(2)A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气候类型的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气候干燥,温差大,植被稀疏多荒漠等自然景观,同时境内多内流河,可知该地的降水稀少,温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ABD错误。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BCD错误。8.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2)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
(3)第(1)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第(2)题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