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70份)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十七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十七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检测(六十七) 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此回答1~3题。1.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C.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2.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3.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解析:1.C 2.A 3.A 第1题,据材料可知,“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第2题,北太平洋暖流将亚洲东部沿海地区的废旧塑料制品带到太平洋内部集聚。第3题,该“垃圾岛”能够影响海上的交通,但不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垃圾岛”可能会危害海洋环境,但不会改变洋流的流向;“垃圾岛”与海洋的气象灾害的发生无关;“垃圾岛”的形成属于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能够形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如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生命。(2022·廊坊模拟)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秋冬时节北方地区雾霾天气频发,2015年1月3日,北京遭遇今年首次雾霾为中度污染天气。读北京、天津、河北各月霾日数变化图,完成4~6题。4.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多于冬季B.冬季多于夏季C.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D.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5.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6.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加强立法,提高环保意识 ②居民冬季分散用煤炉取暖 ③出行多乘坐私家车 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4.D 5.D 6.C 第4题,关于霾的时空分布,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即可得出。第5题,冬季北方燃煤取暖,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霾日数增多,D正确。第6题,居民冬季分散用煤炉取暖会增加煤炭的使用量,从而加大尘粒排放,加重雾霾,②错;出行多乘坐私家车会增加尾气排放,加重雾霾,③错。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7~8题。7.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8.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有( )①减少工业、农业污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7.C 8.B 第7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是藻类过量繁殖导致的,而藻类过量繁殖实际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8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6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七十“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