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测试题(含答案),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1题)1、下列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 ①郡县制 ②禅让制 ③科举制 ④厂卫制度 ⑤行省制度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③②①⑤④2、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的是 ( ) A.李善长 B. 刘基 C.朱升 D.徐达3、李自成起义军处死贪暴的福王是在( )A.山西 B.陕西 C.河南 D.北京4、李自成农民军建立大顺政权的时间是( )A.1627年 B.1636年 C.1643年 D.1644年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明朝 D.秦朝、宋朝6、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东厂 C.迁都北京 D.派郑和下西洋7、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文字狱 ④八股取士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②①③④8、下列人物中,与其他三个不是同一类型的是 ( )A、秦始皇 B、刘邦 C、元世祖 D、朱元璋9、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发表个人见解10、雍正八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历史上把清廷的这一做法称之为(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11、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材料二: 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材料四: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意为:秦以来各朝君主都没有吸取“秦设相"的教训,都跟从设立,结果影响君主,原因是他们“擅专威福”。)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2)材料二中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2分)(3)仔细观察材料三,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时期,为了加强对今西藏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4)由于材料四的认识,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5)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3分) 13、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王定保《唐摭(zhí)言》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4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2分) 14、“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参决。” ——《明史》卷72请根据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皇帝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2)统治者制订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 2、 C 3、 C 4、 D 5、 C6、 A 7、 A 8、 C 9、 A 10、 D 11、 C二、材料分析题12、(1)中央:设三公(太尉、御史大夫、丞相)(1分)地方:实行郡县制(1分)(2)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1分) 颁布推恩令,等等(1分)(3)行省制(1分) 宣政院(1分) (4)废丞相(2分)(5)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3、(1)科举制度;隋唐时期。(4分)(2)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3)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愚天下之心”。(2分。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14、(1)废丞相,权归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顾问等。 (2)加强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