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736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736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736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共13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1.“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的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文化是中国古代划分行政区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2.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使、副使等职务,期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枢密使、副使 C.开封府知府 D.兵部员外郎4.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A.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 D.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B.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C.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6.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7.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基础 B.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C.军事权完全集中于皇帝 D.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9.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10.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1.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12.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 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13.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时间(年)官员数(人)户数(户)户、官数比14075679698630128260912576907041472173718805897363447711904200012355800294 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C.科举取土人数增多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14.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1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16.北宋时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之后,宋真宗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维护地方稳定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权17.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战争比例,如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 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C.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 D.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18.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如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19.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20.《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A.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C.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评卷人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21.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1.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元朝的行省体系下,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在保留一些蜀地旧俗的同时,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中国古代划分行政区的重要原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制度导致文化认同,不是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C项;“行省制度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C【解析】【分析】【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又把“理”说成是封建伦理道德,宣传“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理学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其落脚点都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AB项的表述均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排除;D项不是根本出发点,排除。故选C项。【点睛】3.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枢密使、副使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B项正确;转运使是负责转运地方钱粮到中央,排除A项;开封府知府是地方官府,负责地方行政,排除C项;兵部员外郎是主管兵部的员外郎,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官职差遣是宋朝官制,其中“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职”以待文学之选,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这种冗杂的官职机制加强了对宋朝官员的管控,但是也导致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D项正确;宋朝积贫积弱是过度强化中央集权的结果,并非单单是官职差遣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正确;该制度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被编入佛教经典,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排除A项;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6.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项正确;西夏文字晚于汉字,排除B项;文字并不能加强统治,排除C项;两种文字不同,不利于沟通,排除D项。故选A项。7.A【解析】【详解】根据“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悉出于三司”等内容可得出,宋代通过转运地方财政到中央,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削弱其割据的可能性,A项正确;BCD项的表述都太绝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8.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的描述,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9.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核心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项正确;削弱丞相权力属于加强君主专制范围,排除A项;BD项属于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排除。故选C项。10.A【解析】【详解】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科技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的四大发明与推动欧洲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选A项。11.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宋朝的地方建制强调“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原则,这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中宋朝的地方路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疆域并未因此而扩大,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路制,没有涉及到官员“文武分权”,故排除B;“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地方制度,二者主旨不符,故排除C。12.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用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海洋到陆地的地质变化,以自然学说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做法,反映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思辨性,B项正确;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同宗同源”的,A项错误;宋代科技领先世界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C项错误;朱熹侧重探究纲常伦理而非自然科学,D项错误。13.D【解析】【分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40年的汉代到1190年的宋代,官僚数量和户数都大大增长,尤其是从737年到1190年,官僚数量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宋代的冗官有关,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D正确;A项的“持续”不符合140—609年的信息,故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故B错误;140年还没有科举制,故C错误。14.C【解析】【分析】【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15.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16.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来分割地方转运使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正确;A属于目的,排除;地方权力过于分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排除;材料未涉及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排除。故选B。17.B【解析】【详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因此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随着南方经济战略地位的上升,在南方发动战争的比例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故选B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几乎一直存在,到清朝还多次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战争百分之七十以上发生在南方,因此统治者更重视南方军事建设才符合情理,排除C项;都城是政治中心的代表,明朝迁都北京,元朝清朝均定都北京,排除D项。18.C【解析】【详解】据材料“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可知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并没有看到其深受两宋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故选C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表格信息.排除B项;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绘画等全方位进行,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鉴赏,排除D项。1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受部分士大夫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日用之学、治生之术受部分士大夫的提倡,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等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传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逐渐提倡,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20.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高昌……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故答案为B项;战乱会阻碍,而非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青藏地区政局信息,无法得出C项说法,排除;材料仅仅涉及西域诸国积极联系宋朝,没有涉及宋朝对西域诸国态度的信息,排除D项。21.(1)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到达州县,再以乡绅自治为中介,延伸到宗族家庭,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2)均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王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终失败;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统治者采纳;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获得功名身份;绅士阶层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可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根据材料“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可得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到达州县,再以乡绅自治为中介,延伸到宗族家庭,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可得均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根据材料“三舍法”“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等关键信息可得王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终失败;根据材料“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等关键信息可得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统治者采纳;根据材料“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可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获得功名身份;综合材料信息从本质角度思考可得绅士阶层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