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综合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
    1.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
    (2)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浩荡离愁白日斜,   。(《己亥杂诗》)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写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2.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俊,用笔不凡。
    C.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甲】文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4.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问题。
    梵天寺木塔
    钱氏①据②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③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④,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⑤其精练。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据:统治。③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④胠箧(qūqiè):打开的箱子。⑤伏:同“服”,佩服。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是    。(人名)
    (2)翻译下列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B.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才能平庸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C.文中的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
    D.文章结尾部分,解释了修塔的原理: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所以不会晃动。
    (4)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凸显了喻皓在建筑方面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赞颂了    。
    二、现代文阅读。
    5.阅读以下文,完成问题。
    玉米食物链
    ①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作者是美国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这本书能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吃饭这件事。
    ②目前维系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链之一是产业食物链。产业食物链,可以理解为大规模生产的食品业。
    ③产业食物链的关键是玉米,廉价玉米是美国食品工业的基础,是无数货架食品的来源。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至于加工类食品,玉米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复杂,比如几乎所有的碳酸饮料和果汁,都会添加一种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东西来增加甜味,它已经取代了蔗糖的地位。还有,你大概不是很看得懂食品外包装上那个成分标示,但其实,那些奇怪的化学名称都是从玉米来的,随便念几个:卵磷脂、离氨酸、多元醇等等。还有淀粉、葡萄糖浆、麦芽糊精,就更明显了。美国卖出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含有玉米成分,甚至非食用的商品,从牙膏、化妆品到垃圾袋、清洁剂等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④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因为种玉米性价比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单一种植杂交改良的玉米,它们可以密集种植,并且生长整齐,方便机械收割,产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玉米成为廉价原料,不仅仅是因为玉米的特性,更多是人为推动。土壤要肥沃,原本是完全依赖太阳的能量,但是人类会制造化肥以后,能量来源就改由化石燃料提供了。制造化肥,要消耗大量石油、煤、天然气。土地就像机器,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原料就是化肥,产品就是玉米。相比利用太阳能,烧油效率高多了,这就是产业食物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⑤20世纪7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约为1亿吨,现在则高达3.7亿吨左右,玉米产量远大于需求量。
    ⑥随着玉米产量的提升,人们不断在想新的办法处理过剩的玉米。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玉米喂给人和动物、做成汽车燃料、加工成新产品或者是卖到国外。人们不断给这些过剩的廉价玉米找到新用途,比方说,牛羊等家畜家禽原本是不吃玉米的,但人还是想出办法把玉米做成饲料喂给它们。这些动物一般养在集中型动物饲养场中,变成麦当劳所需的牛肉、猪肉和鸡肉。
    ⑦精加工也是处理过剩谷物的好办法。19世纪对玉米的加工方式几乎只有一种,就是酿酒。现在食品加工业者可以把玉米变成数百种东西,从鸡块、汉堡、乳化剂到保健食品,应有尽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办法,就是把玉米做成高果糖玉米糖浆。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根本没尝过这种东西,但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面包、调味料、饼干甚至热狗和火腿中,都有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早就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取代蔗糖作为原料。
    ⑧所以,朝这条产业食物链末端看过去,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生物学家用质谱仪分析过麦当劳的食物,质谱仪可以识别出碳原子的同位素特征,因此可以大约计算出一顿快餐中的玉米含量: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沙拉酱65%,鸡块56%,汉堡52%,薯条23%。结论呢,一大半都是玉米。作为杂食者的人类,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获取营养,这是天性使然,吃快餐的人心满意足,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1)问号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A.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
    B.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
    C.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
    D.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2)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完成填空。

    (3)文中第⑥⑦两段能否互换?为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美国,果汁大多都会添加至少一种玉米精加工产品。
    B.美国商品中牙膏、化妆品、垃圾袋、清洁剂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C.20世纪80年代高果糖玉米糖浆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
    D.我们吃的快餐类食物中一大半都是玉米或者含有玉米成分。
    6.阅读以下文,完成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❶。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❷。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❸。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❹。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斯科特一行5人到南极的目的不包括    
    A.希望第一个把国旗插在南极点的土地上,向全世界昭示祖国在南极点这个南极核心位置的存在。
    B.希望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次探险活动而永远镌刻在人类探险南极的史册上。
    C.代表人类第一次完成对南极点的访问及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考察。
    D.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将代表祖国向世界昭示祖国对这块土地的合法拥有。
    (2)文中划线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A.❶
    B.❷
    C.❸
    D.❹
    (3)从选文部分来看,题目“伟大的悲剧”体现了“伟大”与“悲剧”的两组内容:
    “梦想破灭”的悲剧对应“   ”的伟大;
    “   ”的悲剧对应“诚实守信”的伟大。
    三、综合运用
    7.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    。
    (2)在名著《骆驼祥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妈放利钱,劝祥子也这样做,但祥子却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杨妈又劝祥子凑人“起上一只会”买辆车,但祥子认为好汉不求人,又没同意;最后祥子买了个小绿夜壶,将钱放在里面。
    B.虎妞为了和祥子结婚,就诱惑了祥子,骗祥子说有了身孕,又在刘四爷生日的时候和刘四爷吵架闹翻;但在虎妞心底,是想让祥子去向刘四爷陪罪,重新回到刘家的。
    C.二强子因为喝醉酒打死了老婆,只好将小福子卖给了一个军官。后来小福子被军官抛弃,为了养活两个妹妹,只好沦为娼妓。
    D.祥子为了凑够和小福子在一起的钱,就出卖了阮明,导致阮明被杀,但可惜去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经上吊自杀了。
    四、作文
    8.题目:我在尝试中成长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有具体的事件,有真情实感。

    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
    1.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2)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己亥杂诗》)
    (4)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写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隔江犹唱后庭花(注意“犹”的书写)
    (2)政入万山围子里(注意“政”的书写)
    (3)吟鞭东指即天涯
    (4)不畏浮云遮望眼(注意“遮”的书写)
    (5)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俊,用笔不凡。
    C.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解答】(1)本题题考查诗中重点词的理解和句意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三句中的“造化”是错误,“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把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故选:C。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从中可知,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答案:
    (1)C
    (2)这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译文: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甲】文的作者是  唐 (朝代) 刘禹锡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出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惟吾德馨 ”和“ 君子居之 ”。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
    ②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室主人品德高尚即“惟吾德馨”。乙文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知“何陋之有”的原因是“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认为“惟吾德馨”即“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乙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这里的“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答案:
    (1)唐 刘禹锡
    (2)①出名;②使……劳累。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问题。
    梵天寺木塔
    钱氏①据②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③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④,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⑤其精练。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据:统治。③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④胠箧(qūqiè):打开的箱子。⑤伏:同“服”,佩服。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是  沈括 。(人名)
    (2)翻译下列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B.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才能平庸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C.文中的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
    D.文章结尾部分,解释了修塔的原理: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所以不会晃动。
    (4)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凸显了喻皓在建筑方面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赞颂了  喻皓乐于助人 。
    【分析】参考译文: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写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乃,于是;而,但是。句意为: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结合“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这是紧挨哪工匠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对文章的翻译,“人皆伏其精练”的意思是“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凸显了喻皓在建筑方面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赞颂了喻皓乐于助人。
    答案:
    (1)沈括
    (2)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3)A
    (4)喻皓乐于助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二、现代文阅读。
    5.阅读以下文,完成问题。
    玉米食物链
    ①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作者是美国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这本书能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吃饭这件事。
    ②目前维系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链之一是产业食物链。产业食物链,可以理解为大规模生产的食品业。
    ③产业食物链的关键是玉米,廉价玉米是美国食品工业的基础,是无数货架食品的来源。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至于加工类食品,玉米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复杂,比如几乎所有的碳酸饮料和果汁,都会添加一种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东西来增加甜味,它已经取代了蔗糖的地位。还有,你大概不是很看得懂食品外包装上那个成分标示,但其实,那些奇怪的化学名称都是从玉米来的,随便念几个:卵磷脂、离氨酸、多元醇等等。还有淀粉、葡萄糖浆、麦芽糊精,就更明显了。美国卖出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含有玉米成分,甚至非食用的商品,从牙膏、化妆品到垃圾袋、清洁剂等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④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因为种玉米性价比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单一种植杂交改良的玉米,它们可以密集种植,并且生长整齐,方便机械收割,产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玉米成为廉价原料,不仅仅是因为玉米的特性,更多是人为推动。土壤要肥沃,原本是完全依赖太阳的能量,但是人类会制造化肥以后,能量来源就改由化石燃料提供了。制造化肥,要消耗大量石油、煤、天然气。土地就像机器,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原料就是化肥,产品就是玉米。相比利用太阳能,烧油效率高多了,这就是产业食物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⑤20世纪7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约为1亿吨,现在则高达3.7亿吨左右,玉米产量远大于需求量。
    ⑥随着玉米产量的提升,人们不断在想新的办法处理过剩的玉米。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玉米喂给人和动物、做成汽车燃料、加工成新产品或者是卖到国外。人们不断给这些过剩的廉价玉米找到新用途,比方说,牛羊等家畜家禽原本是不吃玉米的,但人还是想出办法把玉米做成饲料喂给它们。这些动物一般养在集中型动物饲养场中,变成麦当劳所需的牛肉、猪肉和鸡肉。
    ⑦精加工也是处理过剩谷物的好办法。19世纪对玉米的加工方式几乎只有一种,就是酿酒。现在食品加工业者可以把玉米变成数百种东西,从鸡块、汉堡、乳化剂到保健食品,应有尽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办法,就是把玉米做成高果糖玉米糖浆。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根本没尝过这种东西,但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面包、调味料、饼干甚至热狗和火腿中,都有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早就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取代蔗糖作为原料。
    ⑧所以,朝这条产业食物链末端看过去,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生物学家用质谱仪分析过麦当劳的食物,质谱仪可以识别出碳原子的同位素特征,因此可以大约计算出一顿快餐中的玉米含量: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沙拉酱65%,鸡块56%,汉堡52%,薯条23%。结论呢,一大半都是玉米。作为杂食者的人类,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获取营养,这是天性使然,吃快餐的人心满意足,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1)问号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B 
    A.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
    B.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
    C.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
    D.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2)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完成填空。

    (3)文中第⑥⑦两段能否互换?为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在美国,果汁大多都会添加至少一种玉米精加工产品。
    B.美国商品中牙膏、化妆品、垃圾袋、清洁剂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C.20世纪80年代高果糖玉米糖浆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
    D.我们吃的快餐类食物中一大半都是玉米或者含有玉米成分。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围绕玉米食物链写到了廉价玉米是美国食品工业的基础;玉米广泛应用的原因;处理过剩玉米的简单方法;对玉米加工形成各种食品的精加工方法。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区分反问句和设问句的能力。判断句子是疑问、反问还是设问句,首先要弄清楚这几种问句的特点,还要在平时多加练习。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设问句就是自问自答的句式。结合文章的上下句分析可知,ACD是反问,B是设问。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文章中“不仅仅是因为玉米的特性,更多是人为推动”“它们可以密集种植,并且生长整齐,方便机械收割,产量和效率大大提高”关键语句,概括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根据方位词判断,逻辑顺序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第⑥段说明处理过剩玉米的简单方法;第⑦段说明对玉米加工形成各种食品的精加工方法。两段文字从简单到复杂(或从粗略到精细的,或由浅入深,或由易到难,或递进的)逻辑顺序绍处理过剩玉米的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BD.正确。
    C.有误。“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根本没尝过这种东西,但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根据文章的这一内容分析C项不符合文意。
    故选:C。
    答案:
    (1)B
    (2)①玉米特性②人为推动③密集种植,产量提高
    (3)不能互换,第⑥段说明处理过剩玉米的简单方法;第⑦段说明对玉米加工形成各种食品的精加工方法。两段文字从简单到复杂(或从粗略到精细的,或由浅入深,或由易到难,或递进的)逻辑顺序个绍处理过剩玉米的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C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阅读以下文,完成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❶。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❷。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❸。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❹。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斯科特一行5人到南极的目的不包括  D 
    A.希望第一个把国旗插在南极点的土地上,向全世界昭示祖国在南极点这个南极核心位置的存在。
    B.希望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次探险活动而永远镌刻在人类探险南极的史册上。
    C.代表人类第一次完成对南极点的访问及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考察。
    D.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将代表祖国向世界昭示祖国对这块土地的合法拥有。
    (2)文中划线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D 
    A.❶
    B.❷
    C.❸
    D.❹
    (3)从选文部分来看,题目“伟大的悲剧”体现了“伟大”与“悲剧”的两组内容:
    “梦想破灭”的悲剧对应“ 斯科特一行人坚毅执着、勇于献身、诚实守信 ”的伟大;
    “ 他们比阿蒙森对晚了一个月才到达科考目的地 ”的悲剧对应“诚实守信”的伟大。
    【分析】本文是《伟大的悲剧》节选部分,斯科特之行5人他们希望第一个把国旗插在南极点的土地上,向全世界昭示祖国在南极点这个南极核心位置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梦想破灭”了,他们比阿蒙森对晚了一个月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文章赞扬了他们坚强执着、勇于献身、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将代表祖国向世界昭示祖国对这块土地的合法拥有”不是斯科特一行5人到南极的目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破折号作用分析。
    ABC.相同,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D.不同,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斯科特之行5人他们希望第一个把国旗插在南极点的土地上,向全世界昭示祖国在南极点这个南极核心位置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梦想破灭”了,他们比阿蒙森对晚了一个月才到达科考目的地。虽然是一出悲剧,但他们表现出的坚强执着、勇于献身、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的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这一结局的,而这恰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
    答案:
    (1)D
    (2)D
    (3)斯科特一行人坚毅执着、勇于献身、诚实守信;他们比阿蒙森对晚了一个月才到达科考目的地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综合运用
    7.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  老舍 。
    (2)在名著《骆驼祥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杨妈放利钱,劝祥子也这样做,但祥子却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杨妈又劝祥子凑人“起上一只会”买辆车,但祥子认为好汉不求人,又没同意;最后祥子买了个小绿夜壶,将钱放在里面。
    B.虎妞为了和祥子结婚,就诱惑了祥子,骗祥子说有了身孕,又在刘四爷生日的时候和刘四爷吵架闹翻;但在虎妞心底,是想让祥子去向刘四爷陪罪,重新回到刘家的。
    C.二强子因为喝醉酒打死了老婆,只好将小福子卖给了一个军官。后来小福子被军官抛弃,为了养活两个妹妹,只好沦为娼妓。
    D.祥子为了凑够和小福子在一起的钱,就出卖了阮明,导致阮明被杀,但可惜去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经上吊自杀了。
    【分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A.有误,劝祥子放利钱的人是高妈,不是杨妈。
    B.正确。
    C.有误,《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只有两个弟弟,故“为了养活两个妹妹”错误。
    D.有误,祥子出卖阮明的原因是为了赚钱,但是在知道小福子自杀后出卖的阮明。
    故选:B。
    答案:
    (1)老舍(舒庆春)
    (2)B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作文
    8.题目:我在尝试中成长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有具体的事件,有真情实感。
    【分析】此次的作文命题,可以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就是审题需要下功夫,不能随意写。中考作文毕竟与自由作文不一样,学生在平时要带着“镣铐”去训练,揣摩题目的能力要加强。
    【作文审题】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尝试和成长。首先,要认清什么叫尝试。许多学生都知道尝试指的是第一次,但是只认识到这里还不够深刻。尝试,还包括主动地进行而不是被动地做某件事。另外,必须是尝试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说,尝试的意思应该是第一次主动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次,第二个关键词是成长,指的不是身体上的成长,而是精神、思想、心灵上的成长,而且成长指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通过第一次做某件事,对自身的成长有帮助和意义。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点。
    【写作立意】在审题之后,下一步就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一个孩子成长到十五六岁,一定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既然有无数可以选择的事件,那么就要选取对成长有深刻影响、能震撼心灵的经历。如果考生写爱迪生、苏东坡、李白等人的故事,讲述他人的尝试,就离题了。写在尝试中成长,可以写一次尝试带来的成长,也可以写多次多件尝试带来的成长。有的学生可能会描述每一次成长,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什么尝试,带来怎样的进步。也有的学生会写议论文,但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明尝试对成长的意义和作用,论据可以用他人和自身的体验进行类比。把道理说清楚,就是好文章。
    【作文选材】选材上,应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撷取关于尝试的点点滴滴,选用真实典型,内容积极向上。人生其实就是由一次次的尝试和其后的成败连成的,“在尝试中成长”可以是在挑战面前勇于尝试,成功则收获自信,失败则反省不足;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可以换一种活法,发现生活里的惊喜;与父母的冷战,与同学的误会,试一试换位思考,发现爱是需要尊重和理解…
    【写作体裁】写记叙文比较好得分,自己都有什么尝试,带来怎样的进步。也有的学生会写议论文,但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明尝试对成长的意义和作用,论据可以用他人和自身的体验进行类比。把道理说清楚,就是好文章。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文时不能太泛,要紧扣“尝试”来写。如果忽视“成长”前的限制词“尝试”,没有体现出“尝试”的过程,就比较遗憾。
    【解答】【范例】
    我在尝试中成长
    那时还是小草刚冒芽,柳树刚长出嫩嫩的枝条,冬眠动物的刚苏醒时,我们便踏上了去“山青世界”的旅途,我看到树在路边为我们遮挡阳光时,我发现树也要经历风吹日晒也要学会在尝试中成长啊!
    我们在第四天下午,来到了攀岩的场所,我看到这庞然大物﹣﹣“攀登台”伫立在我的眼前,我颤了一下,“哈,攀岩耶!太酷了!”“老师不去行吗?”…许多同学在我的耳边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我捂住了耳朵,内心有些慌乱的想:“怎么办?攀岩!怎么办?我感到我身体里的血液正在急速循环,看到许多女生都很踊跃的爬上去了,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在胡思乱想中轮到我了,腿好像黏在地上了一样,怎么也抬不起来,我努力的把手放到冰冷的石头上,身体颤抖着,手紧紧的抓住石头,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风轻轻吹过,好像在说:“你可以的,只要坚持你就是胜利者!”我努力的往上爬,快爬到终点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想跳下去,可是已经爬了这么高了,跳下去就白费力气了,如果爬上去,我已经没力气爬了我往下看了看,下面的人都那么渺小,像是显微镜下的一个个小细胞,密密麻麻的,而我像一个巨人正努力的爬高…突然有一块石头滑动了,我的身体晃动了一下,下面的同学大声的呼喊:“抓住,坚持住往上爬!爬到了终点你就是胜利者,你不想挑战一下你自己吗?加油!”听到同学的鼓励声使我振作起来,一步一步艰难的往上爬,三步,两步,一步,到了!我爬上台子欢呼着,下面的同学也为我欢呼,我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貌似自己没这么累了,只剩下激动…我尝试了攀岩。
    这次的攀登,超越了我的极限,我不再害怕攀登了。这也让我懂的了尝试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尝试,要学会尝试新的东西,在尝试中成长,只有不断的尝试,才会成长,才会有尝试的喜悦…
    【点评】【例文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文,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第一次攀岩的惊心动魄的一次尝试,得出“只要坚持你就是胜利”的结论。行文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我攀岩时的畏惧心理。开头、结尾相互照应。

    相关试卷

    [语文]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8页。

    [语文]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9页。

    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