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PPT课件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1细胞代谢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2遗传变异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4生态环境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3生命活动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分突破3生命活动类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6-,-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渗透压①影响因素a.血浆渗透压:主要决定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决定于Cl-和Na+的浓度。c.细胞内液渗透压:与K+和胞内蛋白有关。②渗透压对细胞生理活动的影响。a.吃得过咸、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失水引起代谢紊乱。b.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膨胀。③机体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渗透压大小。
(2)酸碱度①影响因素CO2等细胞代谢产物。②pH大小判断酸性物质(如CO2)增加,pH会有所下降;碱性物质增加,pH会有所上升。③人体血浆的pH依靠缓冲对调节,维持在7.35~7.45。
2.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融汇应用(1)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如糖类、色素、有机酸等。细胞内液是人或高等动物细胞内的液体。(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渗透压感觉中枢:大脑皮层。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参与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3)动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由于细胞膜(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故动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是渗透吸水。
高分突破1.(2017全国高考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答案 (1)血浆(2)增加 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 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会由血浆向渗透压高的组织液扩散导致水肿。(2)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神经调节1.神经递质的分析方法(1)种类:根据作用效果,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2)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3)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发生效应后,被酶降解而失活或被转移而迅速停止作用。2.反射弧受损部位的判断刺激感受器,若无感觉,无效应,损伤部位为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若有感觉,无效应,损伤部位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3.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融汇应用(1)与兴奋传导有关的细胞器①高尔基体:将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突触小泡。②线粒体提供ATP,核糖体合成受体。(2)突触间隙与内环境突触间隙是细胞之间的间隙,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高分突破2.(2016江苏高考)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答案 (1)NaHCO3、NaH2PO4 细胞外液(组织液)(2)细胞失水(3)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内容。(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肌细胞的生活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任氏液的Na+/K+比与组织液的Na+/K+比接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使溶液的渗透压增大,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影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据题意已经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则神经中枢被破坏,其余结构正常。(4)刺激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细胞兴奋,兴奋传至突触前膜,其膜电位发生变化,并且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把兴奋传递给腓肠肌细胞,引起腓肠肌收缩。(5)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会被相关酶分解,而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后膜将不会兴奋;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依然保持静息电位,不会兴奋。故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可导致肌肉松弛。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温调节的四个方面(1)体温的变化: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不变。(2)产热与散热: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所以寒冷环境中产热也多,从而维持体温恒定。(3)耗氧量: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旺盛,耗氧量增加。(4)调节方式:高温下主要是神经调节;低温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血糖调节的分析方法(1)血糖浓度高低取决于饮食和激素调节。(2)高血糖的原因:胰岛素含量偏低或胰岛素受体损坏。(3)血糖调节途径分析:高血糖时从抑制血糖的来源和促进血糖的去路分析;低血糖时从促进血糖来源分析。3.血糖调节三种曲线的分析方法(1)如果纵坐标表示血糖含量:首先明确正常人血糖含量范围为0.8~1.2 g/L(或80~120 mg/dL),低于此范围的为低血糖患者,高于此范围的可能为高血糖患者。(2)若纵坐标为胰岛素含量:起点相对较高,饮食后胰岛素含量又明显升高的为正常人;起点低,饮食后变化幅度不大的为糖尿病患者。(3)若纵坐标表示激素的相对含量:进食后含量增加的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4.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融汇应用(1)激素调节的特点在大脑皮层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相应的激素,属于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该系统的工作,属于反馈调节。(2)作用一次(多次)的物质只作用一次的物质有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作用多次的物质有酶、载体等。(3)激素的本质和使用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为肽类或蛋白类,一般采用注射法。性激素等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氨基酸衍生物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高分突破3.(2017天津高考)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 。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 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 。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 。
答案 (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3)加强 下降 偏高解析 (1)神经元轴突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体现了细胞膜的传递信息的功能。(2)图示中显示胰岛素受体激活后,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中炎症因子的释放,而炎症因子的释放会促进神经细胞变性、坏死。(3)根据图中信息,InR不能被激活,从而减弱了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导致炎症因子增多,从而增强了对GLUT的抑制,导致神经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由于葡萄糖摄取的少,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四、免疫调节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分方法(1)从“参战对象”区分;依靠抗体“作战”的为体液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作战”的为细胞免疫。(2)从攻击目标区分:攻击细胞外抗原的为体液免疫,攻击细胞内抗原或自身异常细胞的为细胞免疫。(3)从免疫结果区分: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为体液免疫,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抗原的为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相关细胞的识别方法 。 (1)根据细胞来源判断:B细胞和记忆细胞可以分化成浆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可以分化成效应T细胞。(2)根据免疫结果判断:分泌抗体的为浆细胞,识别靶细胞的为效应T细胞,进行二次免疫的为记忆细胞。
3.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融汇应用(1)胞吞、胞吐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神经递质、大部分激素、抗体都是通过此方式运出细胞的。(2)免疫中的分泌蛋白——抗体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高分突破4.(2018北京海淀一模)寨卡病毒在南美流行,该地区也是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域。为研究寨卡病毒流行与登革热病毒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1)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 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宿主细胞。 (2)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结构相似。为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寨卡病毒,科研人员用血清与病毒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请阐述b组和c组在本实验中的作用。b组: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组: 的参照。 ②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 ,可得出 的结论。 (3)科研人员假设:人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后,体内存留的登革热病毒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结合了病毒的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从而帮助寨卡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即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简称ADE)。为验证该假设,有人利用下列备选材料设计了实验方案。备选材料:正常人血清,登革热康复者血清,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细胞系U(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低),细胞系W(不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高)。
实验方案:①请指出本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 。 ②请改进本实验方案(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 。
答案 (1)浆细胞 吸附并侵染(2)①无关抗体(血清中其他抗体) 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结果②明显高于b组,与c组接近 登革热康复者的血清抗体能够与寨卡病毒结合(3)①实验组细胞系选用不合理;对照组血清选用不合理(且对照组不足)②实验组: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对照组1:将正常人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对照组2:将正常人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细胞系W的培养体系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加强提升课(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模型及相关实验突破 (含解析),共3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课件加强提升课(7)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模型及相关实验突破 (含解析),共39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4-,-5-,-6-,-7-,-8-,-9-,-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