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pptx
    • 教案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 练习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docx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1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2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3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4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5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6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7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第8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3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1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2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课《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13课《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pptx、第13课《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语文年级《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3.感受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领会诗歌的境界。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领会诗歌的境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二、 知识链接1.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2.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3.读诗五步法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学习《野 望三、朗读诗歌1.听读诗歌,读准字音。2.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节奏/薄暮望,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3.疏通文意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口译诗意首联:傍晚时分站在东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颈联: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尾联: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只好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四、赏读诗歌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由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3.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4.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融情于景。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6.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7.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东“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之意。(2)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3)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8.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三隐,寄情于诗酒。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 ,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五、主旨归纳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落寞情怀。  六、结构梳理七、课堂练习(答案见PPT)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6.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7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8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9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10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1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层层树林已染上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整个画面萧瑟恬静。学习《黄鹤楼》一、导入新课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二、作者简介崔颢(?—754),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著名学者李,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三、朗读诗歌1.听读诗歌,读准字音。2.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节奏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疏通文意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口译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颈联: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四、赏读诗歌朗读诗歌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四、品析诗歌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抒发了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徒然,只不过”之意,强调时间的渺远,鹤去楼空,物是人非,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又令诗人生发世事沧桑的惆怅,重在抒情。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1)“愁”字。(2)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怀古思乡之情。6.体会尾联蕴含诗人的情感。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渺,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五、深入探究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六、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感,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七、写作特色虚写,实写的手法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属于虚写;后四句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表达了怀古思乡之情。八、诗歌结构九、课堂练习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