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用书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用书,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从洪涝灾害形成条件角度,分析亚洲多发生洪涝及我国洪涝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的原因。
提示:洪涝发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降水强度大与降水变率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亚洲多地和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易发生洪涝灾害。
2.列举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提示: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二)干旱灾害
1.简述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提示: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
2.简述旱灾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规律。
提示:世界上旱灾频繁出现的地区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旱灾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最频繁。
3.干旱容易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主要影响农业生产,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三)台风灾害
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说出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及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多台风。
(四)寒潮灾害
1.说出我国寒潮发生的时空规律。
提示:影响我国的寒潮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寒潮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提示:①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二、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据地震构造示意图,填出有关内容。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它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地震的发生过程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会使地层发生倾斜或弯曲。当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3.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根据滑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正误。
①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松散向下滑动。(×)
②滑坡灾害一定发生在山区。(×)
③当滑坡体方向与岩层方向一致时,更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④有断层是发生滑坡的必要条件。(×)
⑤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发生没有什么影响。(×)
(2)说出滑坡可能带来的危害。
提示: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层。
2.根据泥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提示:地形陡峻的沟谷、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2)说出泥石流可能带来的危害。
提示:损毁住房,破坏基础设施,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等。
命题视角(一) 辩证看待寒潮对我国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1.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天气,但其影响地区及表现有一定差异,以我国为例,具体如下:
2.寒潮的益处
(1)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挟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亚热带移动,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
(2)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例如,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3)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微点拨]
气象灾害往往具有两面性,给人类带来危害和灾难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要采用辩证观点和综合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不同,其影响也不一样。如台风除了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外,还可以缓解夏季旱情和降温消暑;沙尘暴既会污染大气环境、加剧荒漠化,也会有效中和酸雨,为成云致雨提供凝结核。
命题点全训
2020年入冬后第一个寒潮从北到南席卷我国的中东部地区,这股寒潮一出场就要“速冻”我国大江南北,17个省区迎来“断崖式”降温。同一波寒潮影响下南方降雪量远多于北方。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寒潮影响下南方降雪量多于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温低于北方
B.南方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高于北方
C.寒潮南移速度快
D.北方城镇化水平低,热岛效应弱
2.此次寒潮可能给南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 )
A.改变耕作制度 B.利于果树安全越冬
C.缩短农作物生长期 D.减少农药使用量
解析:1.B 2.D 第1题,寒潮来临时,南北方气温都急剧下降,但南方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高于北方,所以南方降雪量多于北方,B正确。第2题,不利影响:寒潮可以带来10 ℃甚至20 ℃以上的降温,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造成霜冻或冻害,使农作物减产;大风、降温会损坏果树,影响来年水果产量;使畜牧业减产。有利影响:寒潮低温能够冻死一些病虫害,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减轻,牲畜传染病减少;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春旱,并对越冬作物有一定保护作用。病虫害减轻会减少农药使用量,D正确。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长治盆地寒潮发生总次数多于东西两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4.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目的是( )
A.提高地表温度
B.增强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
C.减少地表蒸发量
D.降低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
解析:3.A 4.D 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长治盆地寒潮发生总次数多于东西两侧地区寒潮发生总次数,原因是该盆地东西两侧和南部地势较高,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容易在此集聚,使得气温迅速下降,A正确。第4题,水的比热容比土壤大,所以降温幅度慢,故可采用浇水的方法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目的是降低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D正确。
命题视角(二) 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演绎法学习
1.我国旱灾的特点与成因
2.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
3.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典例]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五个水文气象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单位:年)。读图回答问题。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解题指导]
[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旱灾的成因分析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单位:次),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根据图表完成1~3题。
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快速上升
B.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秋季晴朗少雨
D.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1.C 2.A 3.B 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第2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该地春季旱灾最严重。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武汉的降水相对变率在7—8月份最大,说明武汉夏季旱灾严重,武汉夏季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所以旱灾严重。
题点(二)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2019年,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遭受了较严重的洪灾。威尼斯是建在威尼斯潟湖(被沙嘴、沙坝等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中沙岛上的城市(如图),因为地势很低,建成以来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据图完成4~5题。
4.为减少威尼斯的洪水威胁,意大利政府修建了运河,将原来注入威尼斯潟湖的几条河流改道入海,其最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注入湖的水量
B.减少潟湖内泥沙淤积
C.提高潟湖内海水盐度
D.裁弯取直使流速增加
5.下列时间段中,威尼斯洪水发生可能性最大的是( )
A.4—5月 B.6—7月
C.8—9月 D.11—12月
解析:4.B 5.D 第4题,由题干可知,将原来注入威尼斯潟湖的几条河流改道入海是为了减少洪水对威尼斯的威胁;河流挟带泥沙入湖,泥沙淤积使湖床抬高,湖泊容量变小,加剧洪水的发生,B正确。第5题,威尼斯属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选项中属于北半球冬季的只有11~12月。故选D。
命题视角(三)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演绎法学习
1.泥石流发生条件的分析思路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陡峻的便于集水、集沙的地形地貌;二是丰富的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2.滑坡产生的机制
3.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命题点全训
泥石流发生时,沟床物质冲出沟口后,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堆积形成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的泥石流扇。松散物质在不同坡度和流量情况下,会发生分选。图1为泥石流扇纵剖面图。图2为实验室内流量为3.5 L/s时,泥石流体在不同坡度下的分选情况(d>10毫米颗粒累积质量含量占比越大,泥石流分选情况越好)。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图1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为龙头、龙身、龙尾
B.①②③分别为龙尾、龙身、龙头
C.泥石流扇与冲积扇物质分选特征一致
D.泥石流扇物质无明显分选
2.由图2可知( )
A.流量为3.5 L/s时,泥石流物质分选性龙头>龙身>龙尾
B.当坡度小于16°时,泥石流分选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弱
C.当坡度大于16°时,泥石流的破坏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弱
D.沟床被泥石流冲刷后,物质颗粒变小
3.对防御泥石流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排水、拦挡、护坡等措施稳住松散物质、滑塌体及坡面残积物 ②在中下游设置谷坊或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 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④在泥石流出口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B 2.A 3.C 第1题,根据材料,泥石流出山后逐渐堆积形成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因此由龙头到龙尾地势逐渐降低,则①②③分别为龙尾、龙身、龙头,B对。第2题,读图2可知,实验室内流量为3.5 L/s,泥石流物质分选性龙头>龙身>龙尾,故A正确。第3题,用捧水、拦挡、护坡等措施稳住松散物质、滑塌体及坡面残积物可以减少松散物质随流水下滑,减少泥石流的发生,①正确。 在泥石流出口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停淤场可以防止泥石流阻塞河道,④正确。 故选C。
(2020·山东等级考)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5.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解析:4.C 5.D 第4题,读图,由冲沟走向大致为西北—东南,以及滑坡掩埋的阶地和古河道位置都地处该区域东南部,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故选C。第5题,③为古河道,其形成于该地大范围滑坡发生之前,是最先形成的;②为滑坡掩埋的阶地,其分布与古河道走向一致,应为之前河流作用形成,故其形成时间晚于古河道;①为古堰塞湖,是滑坡发生时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其形成时间早于当今河流,晚于滑坡掩埋的阶地;④为现在的河流,是堰塞湖形成后,湖水外泄,冲刷滑坡体而成,其形成时间最晚。故选D。
eq \a\vs4\al([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21·吕梁一模)下表为2020年12月28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两城市降温幅度预报。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两城市降温幅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昌海拔高,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B.受山脉阻挡,成都受冷空气影响小
C.南昌距海较远,气候的大陆性强
D.成都人口众多,热岛效应显著
2.为应对寒潮来袭,南昌市政府部门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排查集中供暖管道隐患
B.提前抢收大棚内的蔬菜
C.降低公共交通发车频率
D.储备工业用盐等物资
解析:1.B 2.D 第1题,南昌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A错;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冷空气受北部秦岭和大巴山脉的阻挡,对四川盆地影响较小,B对。第2题,受剧烈降温影响,南昌市将出现雨雪天气,因此市政部门应提前购置储备工业用盐等物资,以便及时清除道路积雪和积冰,D对。
(2021·菏泽期中)溃决灾害是影响我国某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下图示意某冰湖环境,该冰湖由冰碛物(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阻塞形成。读图,完成3~4题。
3.冰湖溃决形成的灾害链表现为( )
A.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溃坝洪水→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
B.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
C.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
D.冰湖溃决→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泥石流→洪水
4.我国的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是( )
A.春季 松花江流域
B.夏季 雅鲁藏布江流域
C.春季 珠江流域
D.夏季 塔里木河流域
解析:3.C 4.B 第3题,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冰湖溃决形成洪水,由于冰碛物较多,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溃坝导致洪水。C对。第4题,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而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说明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者高山等冰川广布的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最符合题意,B对。
“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在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时,因近地面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橘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一次超强寒潮过境后江南丘陵山谷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5~6题。
5.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迟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橘,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8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解析:5.A 6.B 第5题,图1中等温线数值a>b>c>d,丙、丁处气温高于d等温线的数值,春季“冷湖”造成的冻害对丙、丁处影响小,丙、丁处植物发芽、开花早。甲、乙两处均位于d等温线上,气温的数值相等,结合图2分析,甲位于坡顶部,乙位于坡中部,甲处温度更低,所以,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迟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甲。第6题,根据图2中曲线,受超强寒潮影响,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为-11 ℃,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米计算,从谷底上升到30米处,气温升高到-8 ℃以上,适合种植柑橘。B项正确。
一般将6月至8月生成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秋台风在我国的登陆点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在福建以北登陆的概率比较小,登陆范围比夏季台风小。下图为我国1949—2019年夏、秋台风强度对比图。据此完成7~8题。
7.一般情况下,秋台风的形成位置更偏南,距离陆地更远,对其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移动距离更长,风速较小
B.发展空间充足,强度更大
C.蒸发强度较弱,降水量小
D.地转偏向力小,结构发育差
8.秋台风登陆范围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副高东退南移 B.冷空气强度大
C.红树林阻挡 D.海洋风浪大
解析:7.B 8.A 第7题,本题需注意设问中材料的应用,一般情况下,秋台风形成的位置更偏南(纬度更低),距离陆地更远,会使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更充足,结构更完整,强度更大,风速也会更大一些。故选B。第8题,副热带高压是推动台风移动的重要动力,秋季副高会发生向东、向南的季节移动,从而使秋台风登陆范围小,故选A。此时虽然冷空气强度会有所增强,但是强度仍然较小,对台风的影响小,故B项错误。红树林和海洋风浪对台风的移动影响更小,故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图甲为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福建省台风年降水总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
(3)台风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说明你的看法。
解析:第(1)题,关键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示材料总结出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从受灾体和致灾因素两方面分析受灾强度。第(3)题,台风登陆也会带来好处,主要体现在降水缓解旱情、夏秋季节降温缓解酷暑,同时还会带来大风,利于风力发电。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3)不是。台风带来丰沛降水,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利于风力发电。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雾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冰晶组成,冰晶由空气中水汽凝华而成。冰雾是辐射冷却雾,气温日变化直接影响冰雾的日变化,日落后降温,低于-40 ℃的温度出现越早,冰雾出现也越早,当相对湿度在55 %~65 %时,就会出现冰雾。但不是每次气温低于-40 ℃都会出现冰雾,如有降雪,风速较大时也不能形成。冰雾出现后一般不会间断,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日出后浅薄的冰雾容易消散,但在-45 ℃以下出现强浓雾时,冰晶长得很大,即使太阳升起,也不会立即消散,直到冰晶体自然降落才趋于消散。(注:空气中含水量一定时,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低。)
(1)根据材料说出冰雾的形成条件。
(2)分析冰雾在一天中14至20时占比较少的原因。
(3)分析冰雾发生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冰雾是辐射冷却雾,与逆温有关,在极低温和相对湿度55%~65%之间易形成,与风力有关,在静风、大气稳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第(2)题,根据冰雾形成条件,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以及午后冰晶体自然落下消散。午后不利于冰雾的存在,故冰雾在一天中14~20时占比较少。第(3)题,冰雾的不利影响有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信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冻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答案:(1)近地面降温快,出现逆温;气温极低,在-40 ℃以下;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静风、大气稳定。
(2)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强浓雾维持时间长,直到午后冰晶体长得很大才自然落下消散。
(3)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信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冻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对财产的影响
直接损失
房屋倒塌,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间接损失
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对人身的影响
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
造成人员伤亡
诱发的灾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影响地区
表现
西北及黄土高原
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高原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华北、江淮地区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东北地区
大风、大雪天气
长江以南地区
大风、冻雨天气
成因
影响因素
来水大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条件
特征表现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
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态便于泥石流汇集
地貌
形成区
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四周山高陡峻,山体破碎,植物生长不良,有利于流水和碎屑物质集中
流通区
中游: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速下泄
堆积区
下游:多为平坦开阔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固体物质
来源
地质结构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地表岩层破碎,为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碎屑物质
来源
岩层构造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
工程活动
产物
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排石弃渣等,往往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
城市
降温幅度
成都(31°N,103°E)
6~8 ℃
南昌(29°N,116°E)
14~16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师用书,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锋面与天气,低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教师用书,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含义及类型,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教师用书,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