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五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四节“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教师用书 教案 0 次下载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五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师用书 教案 0 次下载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教师用书 教案 0 次下载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第三节气候的分布成因与特征教师用书 教案 0 次下载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和地理简单图示的绘制关键能力教师用书 教案 0 次下载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与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师用书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与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师用书,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过程与特征,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辐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意义(判断正误)(1)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就是城镇化。(√)(2)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是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志。(×)(3)城镇化的发展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社会更加进步。(√)(4)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城镇化过程与特征1.城镇化过程 阶段城镇化特点水平发展速度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加速阶段较高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很多城镇化问题成熟阶段比较高城镇人口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城镇化特点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后期阶段早慢高大相适应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晚快低小不相适应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城市中心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城市“空心化”现象出现在城镇化的哪个阶段?此阶段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提示:后期阶段。特点: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读《城市病》漫画,回答下题。图中所示“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2.城镇化问题的治理措施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为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示:①确定雄安新区发展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②保护好湿地面积,充分利用白洋淀湿地对城市的调节作用;③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降低沙尘暴、雾霾天气频率;④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实现污水和雨水分离,建设好污水处理系统;⑤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高新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四、城市的辐射功能(判断正误)(1)人口庞大的城市就是大都市。 (×)(2)大都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发展。(×)(3)大都市能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4)城市的腹地特征与其辐射带动作用密切相关。(√)(5)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主要有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的传播。(√) 命题视角(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差异 案例法学习 [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P37“活动”)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下图)。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思考探究]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提示:特点:城镇人口比例迅速上升,城镇化速度快;城镇数量增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入城镇,使得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数量增多;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也很大,使得我国城镇化规模很大。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提示: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适宜,水源较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频繁,吸引中西部大量人口迁入。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和水源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和交通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小;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差,经济发展慢,大量人口迁往东部沿海。 二、高考这样考(2020·江苏高考)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天山北坡城市群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综合性枢纽,B正确。[答案] (1)D (2)B [教考导向]人教版教材以我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和城市群空间分布状况为例,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特点及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2020年江苏高考题则以我国已建设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为例,聚焦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差异。在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考与教材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寓“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新理念于试题情境,体现了高考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考查。 [系统必备知能]1.世界城镇化地区差异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镇化不同阶段对比项目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人口和企业由城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大城市迁往乡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城区成因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城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城镇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城镇化的表现(2021·湖北高考)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平方千米,目前面积已达66平方千米。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2035年)》,未来其将建成为面积达225平方千米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反映的城镇化表现是(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3.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1.B 2.C 3.C 第1题,由材料可知,亦庄新城面积不断扩大,且规划面积进一步扩大,即用地规模不断扩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①③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亦庄新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而来,说明其主要驱动力是产业集聚,C正确。第3题,亦庄新城规划建成面积较大,且要发展成为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智慧交通体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功能区的良好发展,①③④正确;不同功能区投入应有所侧重,优先保障重点产业的发展,②错误。 题点(二) 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越快,人均建设用地减少越多,城市建设用地更加集约。下图示意2000—2014年伦敦、成都、海口、唐山四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年均增长率(该时期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该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速度)。据此完成4~5 题。4.处于城镇化进程后期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5.2000—2014年乙城市年均建设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规模快速扩张 B.用地结构优化C.人口密度增加 D.城镇化水平下降解析:4.A 5.A 第4题,城镇化后期的特点是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城市中,甲城市人口密度增长率为负值,加上其城市用地增长率最低,说明甲城市目前发展缓慢,加上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该城市处于城镇化的后期,A正确。第5题,据图可知,2000~2014年乙城市年均建设用地增长率最高,但是乙城市人口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乙城市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密度减小;城市用地结构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应上升。故选A。 题点(三) 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影响北京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下图),完成6~8 题。6.由图中数据推测( )A.图示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最快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C.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D.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7.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社会经济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C.对外交通发展 D.乡村条件改善8.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是( )A.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B.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C.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D.房价得以最终遏制解析:6.A 7.B 8.A 第6题,由图可知,远郊区人口由315万增长到870万,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B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第7题,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为政府政策因素。故选B。第8题,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 命题视角(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项目城镇化现象影响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于平坦改造山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气候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局部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区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致使城市地区水系紊乱容易导致城市在发生暴雨时排水不畅, 产生内涝;河道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生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较脆弱,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等,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质量。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典例] (2021·山东等级考)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区、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1)新城区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2)O区、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解析] 第(1)题,新城区位于滨河湿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临近刚果河,容易诱发城市内涝。设计“串珠状”湖泊可以增加水域面积,调蓄径流,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第(2)题,结合图文信息,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而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位于城市外围,钢筋混凝土建筑则靠近商业区和行政办公区,可得知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住宅区属于高等级的住宅,装配式木质建筑的住宅区属于低等级的住宅。当地木材资源丰富,采用装配式木质建筑可有效降低成本。[答案] (1)D (2)A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022·青岛期末)上海市的高楼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住宅区的日照,而且加剧了这座城市的下沉。目前,上海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下沉,如果不采取措施,终将被海水淹没。为此,上海市酝酿实施“双增双减”政策。“双增”就是要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双减”就是要减少建筑物的容量,降低建筑物的高度。据此完成1~2题。1.导致上海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下沉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大 B.建筑物容量大C.超采地下水 D.经济活动频繁2.上海市实施“双增”的主要目的是( )A.蓄积地下水 B.美化环境C.减少容积率 D.净化空气解析:1.C 2.A 第1题,人口数量大、建筑物容量大、经济活动频繁均不是导致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超采地下水。选C。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实施“双增”的主要目的是蓄积地下水,减缓下沉的速度。选A。 题点(二) 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022·云南月考)填充式改造是指在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城区内,对闲置、废弃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进行再开发。下图示意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某老旧居住区,该居住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原住户比例较大。开发商对其进行填充式改造,改善原有公寓楼的内部设施,加装电梯,并在楼顶加建2~3层。据此完成3~4 题。3.填充式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A.减少用地类型 B.扩大腹地面积C.节约建设用地 D.降低服务等级4.开发商原本担心改造后停车空间不足,但实际上并未出现严重的车位紧张问题,最可能是由于( )A.公共交通分担率高 B.车辆停放时间短暂C.常住人口数量很少 D.住户老龄化较为严重解析:3.C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填充式改造是对已经发展成熟的城区进行完善式再开发,而不是扩张新的城市用地,因此可以节约建设用地,避免“摊大饼”式扩张造成的城市问题。故C正确。第4题,该居住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且原住户比重较大,可推测该居住区住户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私家车拥有量少,车位使用率较低。故D正确。 命题视角(三) 城市的辐射功能 实践性学习 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对昆山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助推作用。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后,昆山到上海最短用时17分钟,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上海、昆山两地公共交通卡通用,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但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中心城市产业高度密集,城镇化问题凸显,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淘汰落后产业,完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近年来,在上述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区域发展已上升到点轴开发模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其中“点”指增长极,“轴”为交通干线。[思考探究]1.说明上海市对昆山的辐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昆山承接上海疏解的部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昆山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交通的便捷性使上海与昆山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2.上海对外辐射,对上海自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提示:有利于缓解上海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镇化问题);原来的主导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新工业用地);有利于大都市把资金、技术、人力集中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资金与技术)。3.试解释具备点轴开发条件的区域常形成经济活动密集区的原因。提示:增长极以其优势(投资环境良好、效益好、发展机会多等)吸引周边产业和人口向增长极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交通干线沿线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区域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继续向增长极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沿线便成为经济活动密集带。 1.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2.城市的辐射功能(1)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2)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命题点全训 读1990年和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特征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辐射强度只受距离影响B.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减小C.辐射强度只受城市等级影响D.距上海越近受影响越大2.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原因有( )①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快捷交通的发展 ③通信网络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递减,但并非均匀递减,因此距离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第2题,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增大,主要原因是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快捷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内每个城市的职能各具特色并实现较高的一体化水平。 日本东京都市圈(下图)由“一都三县”组成,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3~4题。3.以“东京都心”为中心,半径50千米以内城市(区)的主要职能为( )A.交通运输 B.商业金融C.文化教育 D.工业制造4.东京都市圈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中心城市的规模 B.周围城市的数量C.交通设施的完善 D.区域的人口密度解析:3.B 4.C 第3题,东京的主要职能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新宿主要职能为商务办公、娱乐中心,涩谷主要职能为信息商务、娱乐中心,多摩新城的主要职能有居住、金融保险、教育,千叶新城的主要职能有生态园区、国际空港和海港工业,综合来看,半径50千米以内城市(区)的主要职能为商业金融,B对,A、C、D错。第4题,中心城市的规模对都市圈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其辐射的范围要以便捷的交通为前提,A错;周围城市的数量、区域人口密度对东京都市圈范围影响不大,B、D错;由材料可知,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东京都市圈以快速的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间的主要联系方式,发达的轨道交通加速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C对。 一、选择题把农业引入城市,使农业生产与城市空间相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将农业与城市中的社区相融合的“有农社区”的构想(系统)。据此完成1~2题。1.“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是( )A.提供便捷的食物供应 B.改变居民的生产方式C.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D.美化社区的生活环境2.若推广“有农社区”,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B.完善社区商业布局C.增加城市能源消耗 D.缓解城市内涝灾害解析:1.C 2.D 第1题,由题干以及图可知,“有农社区”是指将农业引入城市,使得农业生产和城市空间相结合,减少水分、食物、能量输入以及减少无机废物输出,在其内部实现物质循环使用。第2题,推广“有农社区”,将农业引入城市,会增大城市用地规模,A错误。农业与商业关系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有农社区”会减少水分、食物、能量输入以及减少无机废物输出,因此会减少城市能源消耗,C错误。推广“有农社区”,将农业引入城市,会减少城市内部硬化率,缓解城市内涝灾害,D正确。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测度指标,而综合城镇化水平是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考虑的,是更能反映城镇化内涵的一项综合指标。下图示意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镇化与综合城镇化的对比情况。据此完成3~5题。3.东南亚部分国家综合城镇化的各项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 )A.经济 B.人口C.生活方式 D.城镇基础设施水平4.图中滞后城镇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最显著的国家是( )A.菲律宾 B.马来西亚C.泰国 D.新加坡5.有关各国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柬埔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菲律宾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C.文莱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D.泰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解析:3.A 4.C 5.A 第3题,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从而可以判断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是东南亚综合城镇化最重要的表现因素,A正确。第4题,泰国城镇化率低于综合城镇化水平,显现出“滞后型城市化”的特征,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故选C。第5题,读图可知,柬埔寨的人口城镇化率和综合城镇化率都低于30%,属于城镇化初期阶段;菲律宾和泰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文莱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故选A。 (2022·广东模拟)2019年底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7.1%、39%、53.9%,2017—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是58.5%、59.6%、60.6%。下图是世界一些国家目前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据此完成6~7题。6.据图文分析,我国目前( )A.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滞后城市化现象明显C.城市空洞化现象明显 D.再城市化现象明显7.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最可能( )A.使乡村振兴 B.促进城乡一体化C.推动产业转移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6.B 7.D 第6题,2019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是39%,城镇化率是60.6%,因此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6,比图中绝大多数国家低很多,说明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即滞后城市化现象明显。第7题,2017—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是58.5%、59.6%、60.6%,说明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劳动人口进城,农村出现空心化,导致农村衰落,A错误。农村衰落很可能导致城乡两极分化,B错误。我国当前城镇化特点与产业转移关系不大,C错误。农村人口减少,通过土地流转,农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D正确。 2021年4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杭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下图)。通过调整,进一步解决杭州市城区“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据此完成8~9题。8.调整后,上城区( )A.服务等级提高 B.重点发展工业C.服务范围增加 D.交通更加便捷9.杭州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目的是( )A.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B.扩大城市规模和影响C.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D.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解析:8.C 9.A 第8题,读图可知,调整后,撤销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上城区,上城区的服务范围增大,但服务等级并未提高,A错,C正确;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地租昂贵,不可能重点发展工业,B错;服务范围发生变化,但交通条件变化不大,D错。第9题,杭州市通过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做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其直接目的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A正确。二、非选择题10.(2022·长沙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总人口79.5万,其中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铁交通系统有紧密联系。50%以上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1)据图甲信息,描述该城市与卫星城空间分布特点。(2)据图乙、图丙分析城市居民就业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把卫星城建设成为城市分中心的原因。(3)该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在各城市的中心区,与社区市民广场相连,广场周边被商店、学校及社区基础设施围绕,居住区分布在距离车站600米范围内,车站周围形成高密度居住区,这样的功能区一般称作混合区。说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优点。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知,该城市主要围绕市中心区沿轨道交通线,形成放射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该市居民多在市区工作,在卫星城居住。卫星城可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的环境压力,并起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3)题,从高效利用土地,方便人们出行、购物,减少出行次数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1)以斯德哥尔摩市为中心区;卫星城多沿轨道交通线分布;形成放射状多中心(核心)城市空间形态。 (2)分布特点:大部分居民在斯德哥尔摩市区工作,卫星城居住人口比重较大。 原因:卫星城分担中心城市的职能,缓解中心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卫星城也起到城市中心区向外辐射的枢纽和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3)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方便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同时方便购物,减少人们出行次数,节约时间。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0年6月4—21日,安徽歙县连续三次暴雨预警,暴雨等级不断提升;7月6日8时起,该县遭遇一轮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入城,造成多地积水严重。结合历史资料观察城区卫星影像,我们发现古时候歙县居民点密集区并非亲水而建。下图为歙县水系图及县城卫星影像。(1)说明歙县植被丰茂,却没能在此次降雨中削弱地表径流的原因。(2)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歙县发生本次内涝的原因。(3)指出歙县此次内涝给正在迅速城镇化地区的启示。答案:(1)持续多日降雨致使植被、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已经饱和;本轮暴雨强度大,雨水汇集速度快,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 (2)位于区域地势低洼处,水系汇聚易发洪涝;位于新安江水库上游,受水库顶托作用,排水不畅;新城区建于河漫滩,易被洪水淹没。 (3)加强城市规划,科学选址;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排涝设施;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铺设渗水砖,营造城市雨水花园;加强灾害监测预报及应急管理措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教师用书,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