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1_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专题练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789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1_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专题练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789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语文一轮复习同步练习整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1_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专题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1_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专题练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满分:44分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2200多年过去,仍旧生机盎然,堪称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因为它的出现,岷江一改水患频繁的故辙,从此浩浩流淌在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默默滋养着天府之国的代代子民;它输送的汩汩清流甚至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的川行华章。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吧。在都江堰,一直都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__①__。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追踪李冰的足迹,__②__,使它青春永驻,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划线句引号用法一致的是(3分)(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温度及运动方式。C.古人对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有物”指要有内容,“有序”即要有条有理。D.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解析】 A.表示否定或者讽刺;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突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答案】 D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只答“暗的是文化”得1分)②日复一日地(继续)疏浚、修缮(治理、保护)都江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且与后文的“生命之泉”衔接更为紧密。②原文两个问句连用,两个“何处”连问,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增强忧患之情,引人思考;引出下文都江堰及为都江堰作出贡献的人们,上下文衔接更为紧密自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____①____?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 )。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____②____。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 )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机 就是 发展 盘根错节B.契机 就是 发展 千丝万缕C.时机 只是 演变 盘根错节D.契机 只是 演变 千丝万缕【解析】 时机: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机会。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机会。就是:是一种表示肯定和强调的态度, 如“他就是这么说的”。而“只是”多是一种表示转折或者限定的语气,如“只是他不这样想”或“这只是你的一种想象而已”。演变:变化发展,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千丝万缕: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指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答案】 D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B.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C.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D.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解析】 B、D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后;C、D语序不当,应为“而且促进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答案】 A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5分)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②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____①____,那么它在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涂抹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了巨变,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但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随着冷空气频频地入侵,落叶飘零,____②____。但这种暗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峦迎来了另一次的灿烂,它披上一件银白的棉袍,于苍茫中呈现着端庄、宁静的圣洁之美。我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借代 夸张 反复B.夸张 比喻 排比C.比喻 拟人 排比D.借代 拟人 反复【解析】 原文“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青杨”比作了“渔民”,像“穿着绿蓑衣”一样的“站”在河岸;“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柳枝”比作“红鱼”,“丝丝柳枝”随风飘动,就像“红鱼”在他们脚下“漫游”一般;“我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运用的则是排比的修辞,四个“喜欢”连用,将作者对美丽景观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更加深刻。【答案】 C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原文运用短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与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相契合;②将“红”“绿”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突出春天到来时柳树、青杨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富有画面感;③最后两小句化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句,更添诗意之美。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如果把老天比喻为一个画师的话②山色骤然变得暗淡了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1分)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____①____。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____②____,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1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对偶、借代、排比B.对偶、借代、夸张C.拟人、比喻、夸张D.拟人、比喻、排比【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 D项,此语段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的手法。【答案】 D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再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运用了反复手法,“亮了”反复出现,充满动态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乡村人家次第醒来的场景。【答案】 运用反复手法,从点到面,富有动态感,生动形象,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灯火次第亮起来的喜悦之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和下文“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推知应填“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第②空,根据上句“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和下句“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推知应填“却又好像很远”。【答案】 ①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②却又好像很远专题二 传统备选考点的多维考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2_2扩展语句专题练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根据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2_1语言表达得体专题练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侧重“构建与运用”的语言综合实践2_6图文转换专题练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