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高中生语文作文思辨分析训练
展开学习议论文写作应该得到哲学知识的支持很多老师一直在着急,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以强化议论文这个体裁应有的战斗力。我总是告诉老师们,语文课一定要跟政治课结亲家,因为最能为议论文写作提供支持的就是政治课,尤其是其中的哲学常识。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哲学内容这么丰富,中学生虽然仅仅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但只要能用上其中一点、两点来分析说理,那文章就会大为生色。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老师们头脑中要有深刻的哲学意识,日常授课尽可能用采用哲学分析的方法,给学生做个榜样,则学生耳熟能详,必能获取不少教益,并灵活地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能如此,老师们不是乐在其中吗?为了强化老师这方面的认识,让我们以2022年全国四道题目为例,做些简单说明。甲卷《红楼梦》为大观园的亭子题词,有三种答案:一是随从人员的作品“翼然”。这个答案为什么不好?因为他是从欧阳修《醉翁亭》记直接抄袭过来的。其错误有三:其一是抄袭作业,没有自己的思考;其二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故而不足取;其三是只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今天的任务是什么,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此亭非彼亭,各有各的渊源,各有各的内涵,岂可混为一谈。二是贾政的“泻”,随从人员附加一个“玉”。贾政倒是有心用“泻”来蕴含皇恩如山泉源源而来,由前者之“形”进入了“神”。可是,依然犯了严错误:其一,那个“泻”字何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如果没有“两峰”,“酿泉”何以“泻”出?大观园的亭子有“两峰”“酿泉”吗?如此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弄巧成拙。如此题词,佳在何处?其二,与随从人员犯的是一样的的错误,眼里只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根本没有贾妃回府的省亲亭,故而言不及义。三是贾宝玉的题词是“沁芳”,深得贾政之心。那么,贾宝玉的题词好在哪里呢?很多同学就说不出来了,分析不出道理了。原因何在?因为这里需要哲学知识。哲学知识告诉我们: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辩证分析的核心,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当年流苏学子只懂得照搬苏联农村进攻城市的一套,不懂得联系中国实际,故而差点毁掉中国革命。贾宝玉题词的可贵之处有三:其一是针对大观园的亭子思考,就事论事,不受醉翁亭干扰。因此,他不会只看到一个人人可见的可怜的相似点“翼然”,也没有贾政神经兮兮的“泻”字,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面对眼前的亭子,只思考“省亲亭”这个特定的事物,根据这个主题,悟出一个“沁”字,体现皇恩渐渐地不懈地滋养贾府。就如亭子周围的花草一样,很自然地散发出怡人气味,因此再来个“芳”字。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学思想的成功。其二是独立思考,不随众人受醉翁亭记的干扰,不抄袭模仿。其三是前面二者的题词都只见有形之物,不见深刻思想,贾宝玉的“沁芳”则构设了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美好意境。可以说,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写作,如果未能认识贾宝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哲学方法,则这篇文章是很难写好的。乙卷“双奥城”,论述双奥城的思维模式可以有很多,但最容易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可以说是“多要件模式”。有同学要问,总共就两次奥运会,哪来的三个要件呢?哲学知识的重要性就表现出来了。哲学知识丰富的同学很快就可以发挥哲学知识中联系的方法——联系外界,看看能否找到与我国与奥运相关的要件来补充——有啊,“东亚病夫”。两次奥运是我们的光辉,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运用联系的观点。善于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发现试题材料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分析这种联系的科学性,避免“一叶障目”或仅“就事论事”的毛病。双奥会我们大放异彩了,但曾记否,这方面我们有过百年无法忘怀的耻辱。同学们或许对这方面的往事知之不多,但至少应该知道,20世纪30年代奥运会在欧洲举行,中国根本没有国家体育运动队,临时凑合几十个体育教师前往,没有队医,没有药物,对于赛事也知之甚少,因此,初赛几乎全部出局,只有一位进入复赛;当然,复赛之后也就没有我们的事了。可怜,运动员们赛后连购买回国机票的钱都没有,还是在爱国华侨帮助下才解决这个难题。到达新加坡,我们生活在那里的同为炎黄子孙的某些败类竟然刊登大报纸,给我们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同学们如果哲学思想意识浓厚,如果能够由今日之辉煌联想到当年的“不堪”,将它作为一个要件论述一个段落,并抒发自己的感慨,相信这会是这篇很有特色的亮点。可见,广泛知识,善于联系,对于议论文写作何等重要。新高考1卷作文题要求论述围棋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有关内容。在围棋361个子中,应该说,着手数量最多是本手,着手妙手与俗手的毕竟是少数。命题者强调“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可想而知,命题者希望考生获得的启示是,学习、工作一定要搞好基础,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才能追求突破,追求提高,获得提升,发明创造,实现创新,否则,贪多求快,欲速则不达,容易走向反面。“扎实基础”从何而来?显然是无数次的学习与训练;“出现妙手”又是哪里来的?那是无数“基础训练“积淀出来的。用哲学语言说,这就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的哲理”。熟悉这个道理的考生,必能考出好成绩。因为中心论点可以提高一大截,论述起来也更具理论性,辩证色彩就显示出来了。此外,本题也可以用矛盾的理论来分析。“本手”是围棋的主角,学围棋主要心思、时间、研究等都应该放在“本手”上。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这里要强调的是,分析不能只是泛泛分析,不能只是分析一般对象。分析的最可贵功夫在于分析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事物的“两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企业发展情况,对于大多数正常发挥的企业往往只是一般了解就罢了,重点调查什么?一是困难重重的企业,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寻找支持的路径;一是调研那些在困难中变通,自己开辟出路的企业,以便推广他们的精神与经验。这就是“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在围棋中,“本手”主要属于“抓两头带中间”中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根据围棋实际,来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学中间推两端”——再往前一步,就可能悟出“妙手”;——在下“本手”时不够精心,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俗手”,整盘棋就可能陷于被动。可见,“妙手”与“俗手”是事物的两极,是严重对立的。学习“本手”的时候不能只盯在“本手”上,应该继续往前思考,前方可能有“妙手”;应该冷静往后思考,如果不经心地随心落子,或许就成万劫不复的“俗手”。此外,还应该想到,“妙手”之后如果沾沾自喜,以为稳操胜券,不再用心,则可能走向反面;相反,下了“俗手”之后,如果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对策,或许可得挽救之术,化被动为主动,兴许可以改变盘面形势。如果对矛盾理论深入了解,尤其是矛盾转化理解深刻的同学,可以因此而写出思辨性很强的文章。可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采用“对立面思维模式”写作此文,一定是一篇他人难及的优质文章。“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类体现哲学性两极分析理论的成语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深入思索,有备无患嘛。新高考2号卷,说实在的,本题的命题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本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无疑,是命题者的。写作指令要求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作征文。那么:其一,题目前面材料部分分别提供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他们的职业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选择的过程。所谓选择,理当是存在若干选项,然后当事人自由地从中择一,题目有这个内容体现吗;何况,早年实行计划经济,工作职业是由组织安排的,个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而征文要求写三个环节,“选择”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此说来,题目的前后部分衔接并不严密。再说,命题者无疑是希望考生考后选择志愿要用心,可是,表格要求他们选择的是数十个上百个志愿,与题目要求能一致吗?其二,写作指令要求开展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选择”就一定能“创造”吗?在全人类的劳动中,重复性劳动大大超过创造性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泥水工垒砖头,一辈子就干这个。他秉承师傅的要诀,砖墙垒得又平又直又快。你说,他创造什么了?至于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他当然也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他的未来主要来自于社会,而非来自于个人的“创造”。回到题目上来,每年高校毕业生近千万,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凭着上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那么,国家早就应该推行“中国创造”政策而不是“中国制造”了。其三,题目规定文章只能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纵然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那么,千万考生都必须写为“递进式”的文章,如此制约考生的思维,实在令人怀疑这位命题老师的命题水平。牢骚发完了,但人家是命题者,作为考生,我们只能照办。否则,吃亏的是自己。递进关系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充满思辨力的:其一,可以根据事理的逻辑性逐层推进:例如:我们进入社会,最应该首先选择的选项是什么?应该是“自信”。因为自己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离开同学,离开集体,第一次独立进入社会,一切都要自己应对,此刻,“自信”最重要。之后,自己要投入工作,当然最好是不要照旧照搬,生搬硬套,最好要尽快有所“创新”,或“创新”方法,或“创新”产品,或“创新”思维……尽快让事业有所发展。当然,创新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发展下去,才有自己的“未来”,也为国家的“未来”添光加彩。总之,自信、自强、自律。自信是成功的强心剂,自强是成功的营养剂,自律是成功的防腐剂,是未来战利品。先得自信,才有可能自强;自强之后,容易头脑发热,因此必须自律。三者次序,不可更易。 其二、可以是行为进程的逻辑性逐层推进:比如,工作上遇上一个从来未见的大难题,真么办?首要问题是选择面对困难,还是抛弃困难,另图他路。设想我们选择面对困难,则我们就要分析困难,逐一分析各个难点,并一一寻求战胜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力求在战胜困难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只要不懈努力,稳扎稳打,就能获得光明的未来。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承认困难,选择困难——分析困难,解剖难点——战胜困难,赢得未来。其三、可以是原因之原因的逻辑性逐层推进:比如,分析水灾、沙尘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人们从灾害的现象,推论到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进一步推论到毁林开荒、围堰造田、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问题,再进一步推论到“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的思想观念的错误。这里,“灾害现实——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一条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原因之原因的内在逻辑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