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4.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展开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 大气 、 水 、 岩石 、 生物 、 土壤 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 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 等,各要素形成相互 渗透 、相互 制约 和相互 联系 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典题示例〔2016全国Ⅰ卷,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思路分析(1)据图判断该地以 山地 为主,落差大;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堪察加半岛为 温带季风 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以此来分析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季风→形成 多雨 区与 雨影 区;山地落差大→气候垂直分异 显著 。图中的地形、位置信息是判断地形、气候,挖掘二者之间联系的关键信息。 (2)纬度高→气温 低 →植物生长 慢 →食物 少 ;纬度、冬季风→冬季 冷长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南北差异、东西差异 大 →适宜生存空间 小 。
命题立意 本题依托堪察加半岛生物圈为背景材料进行自然、人文和区域知识的覆盖式考查。特别是第(2)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寻找普遍中的特殊,在认知冲突环节设置问题,引导考生在地理较高层级思维方面有所创新突破。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对点训练】(2018浙江绍兴诊断)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下列各题。(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典题示例(2014全国Ⅰ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格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第(1)题,表格数据显示,2009—2013年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未变而草本植物增多,即植株数量总体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是总体提高。综合来看,植株密度增加。第(2)题,表格显示,2009—2013年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即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3)题,表格数据显示,草本植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地上与地下草本植物的“疯”长,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将是压缩灌木的生存空间,尤其地下灌木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地上灌木数量的减少。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为题进行探究,3个小题由表及里依次考查“植被变化→彼此竞争→变化趋势”,其思维层次对应“信息判断→分析比较→逻辑推理”。该题组蕴含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要素,且试题中涉及的“植株密度、生物量”及对“此消彼长”的理解,也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答案 (1)A (2)D (3)D
【对点训练】(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昂盖淖尔,是内蒙古高原中南部一内陆封闭湖泊,流域面积约4 500平方千米。地处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交界处,四周环绕低山、丘陵、台地,湖畔曾是平阔的草原,水草丰美,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乐土。该湖泊处于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生态环境脆弱,为强碱性半咸水湖,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昂盖淖尔湖区的不断萎缩,盐碱度逐年增高,鱼类濒临绝迹,2006年昂盖淖尔干涸,成为季节性湖泊。近年来,学术界提议恢复昂盖淖尔湿地的呼声越来越高。下图示意昂盖淖尔流域。
(1)描述昂盖淖尔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目前该湖泊的水文特征。(2)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昂盖淖尔盐碱度逐年增高的原因。(3)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将昂盖淖尔恢复为永久性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
答案 (1)原因:位于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交界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注入盆地,湖盆积水形成湖泊。水文特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大气降水,夏季水源补给较多,冬季基本无水源补给,导致湖泊季节性干涸;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且持续时间较长。(2)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湖水大量蒸发,湖区萎缩;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需水量大,导致注入昂盖淖尔的河水减少;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产生大量含盐碱的废水,并直接排入湖中。(3)调节当地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可一定程度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恢复退化的草原;提高湖泊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发挥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新高考版-高考二轮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新高考版-高考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解读,知识体系构建,考点必备知识通关,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考法解题能力提升,答题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5旅游地理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5旅游地理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旅游资源的价值,-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4.2中国地理分区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4.2中国地理分区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6-,-7-,考向一,考向二,-8-,-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