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习作八:推荐一本书 课件PPT
展开1. 理由具体。能从内容、语言、情节、人物个性、 思想启迪等不同角度,抓住书籍的具体特点写 推荐理由。2. 分段表述。能够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把重要 的理由写具体。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就像把好朋友介绍给他们一样。如果让你来推荐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呢?
(一)介绍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
自己和这本书之间的故事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德国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创作的一部幻想文学作品。我要推荐的版本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2013年第一次出版的,这个版本是由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杨武能先生翻译的。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学生进入一本神奇的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后发生的故事,十分有意思。
想一想:小作者介绍了这本书的哪些信息?
这段话介绍了小作者要推荐的书的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言简意赅。
(二)分段写出推荐的理由
推荐的理由可以是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也可以是几点,注意分段写。写的时候把重点的理由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所推荐书的类型不同,推荐的理由也不同。如推荐的是小说,可以抓住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或插图来说明理由;如推荐的是科普读物,可以说说自己从中获取了哪些有趣的知识或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想法等。
我的推荐理由:一是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传奇生动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它不仅使我知道了三国时期的社会风气,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二是各具特色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大约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成为经典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想一想:小作者介绍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小作者列出了推荐《三国演义》的两个理由,一是精彩绝伦的情节,二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分条罗列,让人一目了然。
(三)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
在推荐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经验,适当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可以谈对书中的某一句话的感悟,可以就某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谈谈其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可以就书中高超的写作技法谈谈写作收获,还可以谈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等等。
在《不一样的卡梅拉》中,我最喜欢卡梅拉了!卡梅拉身为母鸡,却不认为自己只能一辈子庸庸碌碌地下蛋,一心想去看海,于是偷偷跑出了家门,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喜欢在地里玩,喜欢观察各种植物和小动物。可是爸爸觉得地里太脏了,每次看到都会大声呵斥我,让我赶紧回家洗手。卡梅拉的“不一样”在于她对看海的渴望,更在于她对被别人所认为的不可想象的事情的执着追求。而我,向往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是因为对未知领域的求知之心。我多么希望爸爸能理解我呀!
想一想:小作者介绍这本书时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小作者在谈对《不一样的卡梅拉》中的卡梅拉的看法时,结合自身实际,表达了自己对卡梅拉的喜爱,并且结合实际表达了自己对得到爸爸理解的渴望。
(四)运用“五感法”,把阅读经历写生动
1.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 2.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选自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仔细阅读文本,你能从中找到“五感”中的哪几感呢?
在介绍阅读经历的时候,尝试运用“五感法”,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把看到的书的外形特点、翻书时发出的声音、嗅到的书香、触摸书籍的感觉等内容写出来,可以使让语言变得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就像把好朋友介绍给他们一样。推荐一本好书给你同学吧,以此写一篇习作。 要求:(1)自拟题目; (2)把重要的推荐理由写具体,感情真实,语言通顺;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有卷面分,400字左右。
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评课ppt课件,共2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优秀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荐一本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外文学名著,中外名人传记,科普探险书籍,我们该选择什么书,佳作引路,佳作在线,写法品析,理由一情节激动人心,理由二人物形象伟大,理由三内容很有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