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8304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韩非子,“百家争鸣”意义,百家学派,争鸣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部编年体史书名简称为“春秋”。后世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刘向所编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得名
观察图片内容,王畿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诸侯国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代特点: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诸侯国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趋势:诸侯国总体数量减少,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数量增多,体现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战国策〉书录》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原因: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先进: 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礼乐文化;制度优势 ②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战争、迁徙、交流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的进步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 集体劳作时代:原因:局限:
❈家庭式劳作(一家一户个体农耕: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开始时间:原因: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② 各国变法运动,逐渐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补充: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
补充: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满足自家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
B、分散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
C、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落后性: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技术革新
E、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土地兼并等影响,易破产
消极:封闭落后,到后期,阻碍社会发展。
A、稳定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
(1)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女织)
(2)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产品分配:生产民间消费产品,进入市场,获取利润
发展:明朝中后期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
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分配: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和调拨,不进入市场
【评价】积极:生产规模大,资金雄厚,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作了条件;有利于技艺水平的提高。 消极:强制劳动、职业世袭,影响工匠积极性; 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地位:商周至明前期,占据主导地位
补充:不同的手工业类型
★秦相国吕不韦,由仕而商,成为成功的大商人后,又由商而仕立国定君,是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农业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②商人流动性大和商业不稳定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相矛盾;
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出现:战国兴起发展:西汉全面控制工商业,打击私商松动: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和官商分利强化: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实行海禁、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民间贸易
消极: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之一。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政权。
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思想: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阶级变动, 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地主阶级----自耕农)
1、经济(根本):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思考探究: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变法的背景】
4、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
春秋五霸:争霸奴隶主之间争夺领地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兼并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封建性质的战争
3、政治:分封宗法制崩溃,频繁的战争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提高生产积极性,“富国”
废除“世卿世禄”原则,“强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官僚政治形成
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加强户籍管理,增加赋税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影响?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影响:积极: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刑法严苛(轻罪重刑);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连坐法)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P12学习聚焦)代表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企图重建社会秩序。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争鸣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争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1、核心观念:“仁” :仁者爱人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② “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③制度改良3、教育: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②整理文献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1、核心:“仁政”思想
1、 政治上:隆礼重法;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人性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 4、天命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齐物”:万物齐一,事物在本质上相同“逍遥”的人生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1.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以法治国: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动荡,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民族之变融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国开始,秦朝建立战国结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时空定位,高考考情,课标解读,时空维度下的春秋战国,阶段特征,夯实基础·拓展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