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PPT整套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背景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商鞅变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2)过程: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被秦国吞并。3.民族关系的变化(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结果: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知识拓展春秋战国的重大变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现象。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3)农业进步促进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概况: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归纳总结 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出身: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2)理论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通过以自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应当有所改良。③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④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2.老子(1)出身: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理论:(见于《老子》)①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③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在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知识拓展私学兴起的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2)政治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3)文化上: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表现(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结果: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4.影响(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史料实证史料 《商君书·垦令》一连列举二十条鼓励垦荒的措施,其中有不少抑商的政策。还主张“一山泽”,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泽之利。所有这些抑商政策,目的在于防止商人损害、破坏小农经济,扶助小农经济的成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又说,经过变法,“秦人富强”。读史技巧本史料包括两部分,都是关于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从书名分开看,一是《商君书·垦令》,二是《史记·商君列传》。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根据所学和史料,分析商鞅变法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提示(1)社会秩序安定,农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2)商鞅变法轻罪重罚,重农抑商,措施全面,改革力度较大。
历史解释商鞅变法的特点
典例剖析例题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题目立意本题以商鞅变法为依托,从变法影响的角度考查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史料实证史料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读史技巧本史料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史料的关键。第一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阐释,第二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阐释。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2)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提示(1)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典例剖析例题2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作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题目立意本题以百家争鸣思想为依托,从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切入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以及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政治大动荡,诸侯纷争社会转型,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课程内容,制度大变革,列国变法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说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