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课件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单元整合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单元整合课件,共17页。
单元整合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二、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2)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3)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 四、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和条件(1)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统治,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2)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4)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儒学。2.基本主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不尊儒学导致女后专政、权臣跋扈、藩镇割据;强调“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视之为夷狄之教。3.影响:在北宋新儒家的努力下,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1.(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2.(2018·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误。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4.(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
单元整合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二、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2)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3)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 四、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和条件(1)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统治,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2)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4)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儒学。2.基本主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不尊儒学导致女后专政、权臣跋扈、藩镇割据;强调“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视之为夷狄之教。3.影响:在北宋新儒家的努力下,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1.(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2.(2018·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误。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4.(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