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重要题型6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3832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重要题型6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3832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重要题型6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3832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生物二轮专题习题全册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重要题型6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重要题型6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常见动物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要题型6 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实验设计
1.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①处
结果分析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
结果分析
2.常见动物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1)常用方法
①切除法:切除相应腺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②饲喂法:在饲料中添加激素。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
③注射法: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适用于各种激素。
(2)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3.植物激素调节的实验方法及实验设计分析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取放置过苗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幼苗一侧(如图甲)。
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苗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幼苗一侧(如图乙)。
(2)验证感光部位是苗尖端
a.实验操作
b.实验现象: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
(3)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苗尖端
①实验操作
②实验现象:装置a中幼苗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幼苗弯向光源生长。
(4)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5)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①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题组一 验证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设计
1.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实验验证的问题是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那么就要设计如下对比实验:一组要将药物放在神经纤维上,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另一组将药物放在突触间隙,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其对比的结果能证明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
2.下图中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d表示________________;最简单的反射弧有________个神经元组成。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图乙。图中曲线中处于反极化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膜电位从③到④的变化过程中,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受损。
答案 (1)神经肌肉接点或突触 2
(2)低于
(3)③ 钾离子通道
(4)第一步: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传出神经元 在c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第二步:骨骼肌收缩 部位d受损 骨骼肌不收缩 骨骼肌
解析 (1)图甲中的d为神经纤维与肌肉的接点,是突触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弧含两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2)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所以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3)图乙中的①是极化状态,②是去极化过程,③是反极化状态,④是复极化过程。复极化主要原因是K+外流。(4)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如果传出神经元受损,则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c测不到电位;如果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如果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c应测到电位,而兴奋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但兴奋传不到传出神经元,电表c应测不到电位。
题组二 激素功能的实验验证
3.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1)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2)(3)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4.(2016·浙江,31)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1次/天,共14天
W______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请回答: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该激素经____________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2)如图所示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解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是否灌胃甲状腺激素,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所以丙和丁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故丁组小鼠的处理应为使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以便作为对照。(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缺乏了甲状腺激素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耗氧量上升,所以甲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呈下降趋势,丙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呈上升趋势,乙和丁组属于对照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为基本不变,乙组因“手术”修复耗能,也可呈现稍有上升趋向。(3)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激素经垂体门脉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一方面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另一方面,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从而具可操作性或可测性。
题组三 生长素运输方式的验证
5.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苗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①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c>a>f=d=e>b=g
D.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f>a=b=d=e>c>g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含量相等;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因此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正确;苗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苗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苗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苗尖端下面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含量相等,因此如果检测到f>d=e>g,则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a、b、c、d、e、f、g七个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浓度关系是f>a=b=d=e>g>c,C、D错误。
6.为了验证燕麦幼苗中的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有人利用燕麦幼苗、刀片、放射性14C检测仪器、含14C-IAA的琼脂块(供体块)和空白琼脂块(受体块)进行四组实验(如图所示),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欲验证燕麦幼苗中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可将燕麦幼苗的形态学上端E置于下面,形态学下端F置于上面,在F端放置空白琼脂块,E端放置含放射性14C-IAA的琼脂块,通过检测受体块是否含有放射性来验证。若受体块中有放射性,则证明IAA在极性运输时不以重力为动力;若受体块中无放射性,则证明IAA在极性运输时以重力为动力。
方法技巧 (1)植物激素实验方法的四个“关键词”
①插:指在植株的某些部位插入云母片或薄的玻璃片,影响植物激素的运输。通过变换“插”的位置和方式,影响植物激素的水平分布或极性运输。
②切:即切掉,指通过切除植物的某些器官来验证影响植物激素的产生情况。
③收:即收集,通常用琼脂或羊毛脂膏收集来自茎尖或其他器官所产生的植物激素。
④补:通过喷洒、涂抹或借助于羊毛脂膏、琼脂等补充植物激素,观察或检测其作用。
(2)生长素相关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
①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实验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③实验材料处理:幼苗去尖端、玻璃片或云母片阻断生长素运输;不透明锡箔纸或盒子遮光;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
题组四 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设计
7.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
取5株品种、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玉米幼苗,按上图a~e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上述a~e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而玉米幼苗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①欲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应以________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
②欲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其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应以________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
③欲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最好以________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
(4)后来该小组又设置了f和g两个实验装置,两者对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a、d c、e (3)①a、c ②b、c ③d、e (4)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解析 (2)上述a~e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a、d,玉米幼苗弯曲生长的是c、e,玉米幼苗不生长的是b。
(3)①用a、c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光照的方向不同,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②用b、c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b没有苗尖端而c有苗尖端,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其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③用d、e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锡箔套的位置不同,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用f、g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1.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含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4)若实验中发现有两组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后,茎切段伸长量均为0.5cm,因标签丢失,无法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要想通过实验来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排除刚切取的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去除切段中原有的激素或防止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IAA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ACC的产生 (3)IAA和GA3同时 (4)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解析 (1)菟丝子切段本身含有少量激素,因此应予以排除。(2)据图可知,IAA和GA3处理切段,其伸长量都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是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在0~50μmol·L-1处理组中,随着浓度的增加,茎切段伸长量增加,结论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处理时,GA3处理的切段始终比IAA处理的切段伸长量大,结论是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生长素浓度为10μmol·L-1时,处理切段才有乙烯,此后随IAA浓度增加乙烯含量持续增加,结论是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3)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在相同实验环境下增加一组实验,用IAA和GA3同时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4)GA3处理茎切段最大伸长量约为0.8cm,若茎切段伸长量为0.5cm,则说明处理浓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若低于最适浓度,则随着浓度的降低,切段伸长量减小,若高于最适浓度,则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降低,切段伸长量增大。因此实验思路是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得出的结论是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设计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①药物阻止化学递质的释放 ②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化学递质结合
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形成突触小泡经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因此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动,在电位计未记录到电位波动,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使突触前膜不能释放化学递质。
3.科研人员实验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请写出实验思路,并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说明:现有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若干只,该品种小鼠的正常空腹血糖数值为6.0mmol/L。给药和测定空腹血糖数值的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持续6周时间)
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
实验分组(按体重给药量)
给药前空腹血糖(mmol/L)
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
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4周末(与2周末比较)
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A组(0g/kg)
17.7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
B组(0.25g/kg)
17.5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C组(0.50g/kg)
17.4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
D组(1.00g/kg)
17.3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答案 (1)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 g/kg,D组给药1.00g/kg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如图所示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分为四组,自变量为是否给药(桑叶多糖)及给药量,A组不给药,作为对照组,其他各组按体重给药,所用实验材料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①故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实验前测量)。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 g/kg,D组给药1.00g/kg。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B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C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D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明显差异,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明显无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6.0mmol/L)。曲线图见答案。
4.为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5mol/L的生长素溶液、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若干并切掉苗尖端,平均分成三组。
②将平均分组的幼苗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进行若干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补充完整):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
1
10个幼苗+10-5mol/L的生长素溶液
①__________________
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苗生长不明显
3
10个幼苗+pH为5.0的缓冲液
幼苗生长明显
Ⅱ.问题:
(1)实验步骤①中切除苗尖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③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步骤中还有哪些措施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2)①生长状况一致 ③测量并统计各组幼苗的平均长度
(3)①幼苗生长明显 ②10个幼苗+pH为9.0的缓冲液
Ⅱ.(1)排除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
(2)减小实验误差 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幼苗;平均分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测量并统计各组幼苗的平均长度
解析 本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第1组与第2、3组形成对照,结果是第1组与含H+的第3组一致,幼苗生长均明显,而第2组由于呈碱性(H+浓度极低,可忽略)而生长不明显,从而证明了第1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因与第3组一致:含一定浓度的H+。
5.下丘脑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多样。某科研机构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健康成年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大鼠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不影响生存),乙组未做手术。
c.分别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浮液。
d.所得的细胞悬浮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SRBC细胞破裂情况,记录OD值。
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OD值越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则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该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 (2)抗体 效应B细胞 (3)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或有帮助,或下丘脑促进抗体的形成) (4)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
解析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抗原。(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抗体,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说明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4)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6.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应答水平必须适应免疫防御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需要,这要通过精确的免疫调节来实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大多数病原体进入人体,经过________细胞内________中的酶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细胞,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机体中某些物质可和抗原竞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但这些物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由此推断抗原的________可以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
(2)抗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中。为验证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等量同种抗原,约50天后,抽出部分血液同时补充等量________________(填“含同种抗原的血液”或“不含抗原的血液”)。
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__________________,使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淋巴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抗体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机制。
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的方式。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得与B淋巴细胞结合的抗原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也下降。
(3)通过抗原和抗体等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运作。如果调节异常,淋巴细胞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淋巴瘤(一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答案 (1)特异性免疫反应 巨噬 溶酶体 效应B 浓度 (2)血浆 不含抗原的血液 抗体受体 反馈 抗体与抗原 (3)分裂失控(无限增殖)
解析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经过巨噬细胞内溶酶体中的酶处理,暴露出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2)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图示中B组50天后抗体数量迅速减少后回升,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抽出部分血液,结合题干信息“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组抗体浓度回升,则说明补充的应是不含抗原的血液。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产生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抗体的受体,抗体与B淋巴细胞结合,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另外,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导致刺激B淋巴细胞的抗原减少,从而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且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
(3)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因此淋巴细胞无限增殖,可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专题6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