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词三首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共60页。
六年级上册·1单元古诗词三首 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三首古诗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唐]张 继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 轼 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古诗词三首扫清障碍,读准字音一、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渚”读“zhǔ”,不要只读右半边音“zhě”。烟渚 江渚zhǔ渚 “蝉”读“chán”,不要读成“cán”。鸣蝉 金蝉chán蝉 “德”的部首是“彳”不是“亻”,右下“心”上面的一横不要丢掉。建德江dé德 “蝉”的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鸣蝉 金蝉chán蝉喜鹊què鹊què鹊指喜鹊。“鹊”为形声字,因喜鹊是一种鸟,所以用“鸟”作形旁。què雀特指麻雀,泛指小鸟。“雀”下面的“隹”是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的“小”指小鸟。 PPT3-20 六年级上册,《小学生绘本课堂》提供渚: 日暮: 翻墨: 跳珠: 别枝: 茅店:社林:见: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翻墨:打翻的墨汁。诗中是比喻用法,形容云层很黑。跳珠:跳动的珍珠。诗中是比喻用法,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别枝:横斜的树枝。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见:同“现”,读“xiàn”,意思为出现。二、再读诗歌,读准字音 朗读古诗词三首,检查自己字词学习的效果。学习《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一、读准节奏,疏通诗意宿建德江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边听老师范读,边给诗歌划分节奏。1.边听老师范读,边给诗歌划分节奏。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夜宿山寺时间:夜晚住宿,过夜地点:山中寺庙事件:夜晚寄宿在寺庙里面。宿建德江2.联系生活实际和之前学过的知识,说说诗题的意思。?夜宿山寺时间:夜晚住宿,过夜地点:山中寺庙宿建德江住宿,过夜地点: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事件:夜晚寄宿在寺庙里面。2.联系生活实际和之前学过的知识,说说诗题的意思。4.翻译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抓住诗眼,体会“愁”1.找出全诗的诗眼,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的“愁”, 这是一种什么“愁”。 “诗眼”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 “愁”是这首诗的“诗眼”,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两句可以读出诗人的愁。“客”是诗人自指,这两句诗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1.找出全诗的诗眼,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的“愁”, 这是一种什么“愁”。2.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愁”。 (1)结合诗句,从字面上理解“愁新”。2.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愁”。 (1)结合诗句,从字面上理解“愁新”。 结合诗句,我知道 “愁新”就是新的愁绪。2.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愁”。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日暮”会让诗人心头涌起“新愁”。 日暮时分,正是鸟儿归巢、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纷纷返回家中,而诗人此刻却漂泊他乡,孤身一人停靠在小洲边的小船上过夜,思亲、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愁”。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日暮”会让诗人心头涌起“新愁”。2.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愁”。 (3)结合孟浩然的生平资料,理解诗人愁上加愁的原因。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有志用世,但是科举失利,饱受打击,因为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传说唐玄宗诏他吟咏诗句,但孟浩然因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得唐玄宗不悦,于是玄宗让他离开长安。孟浩然离开长安后,辗转于襄阳、洛阳、吴越一带。《宿建德江》便是孟浩然在游历吴越,途经建德江时写下的。三、想象画面,体会“愁”1.想象前两句描述的画面。 借助插画以及课文给出的注释,说说“泊烟渚”的意思,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渚”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泊烟渚”就是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画面示例:夕阳西下,一艘小船缓缓地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诗人从船中走出,站在船头,满心的愁绪萦绕在眉间。1.想象前两句描述的画面。 借助插画以及课文给出的注释,说说“泊烟渚”的意思,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1)在这样的心情之下,诗人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你通过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 在这样愁闷的心情下,诗人孤身一人停泊在江边,望着远处的天和水中的月度过这个夜晚。画面示例:空旷的原野之上,天幕低垂,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高挂在天空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显得与诗人很近。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1)在这样的心情之下,诗人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你通过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这样的画面给我留下了空旷、孤寂的印象。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3)思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距离很近?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旷”和“低”相互映衬,正因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才会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明月倒映在澄澈的江水中,似乎与诗人的距离更近了;同时,它又给诗人带来了慰藉,空阔的天地与江中的孤月更体现了诗人当时孤独与凄凉的心境。2.想象后两句描述的画面。 (3)思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距离很近?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再读诗歌,背诵全诗1.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诗人孤寂 愁苦的情感。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表现了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背诵《宿建德江》时,可按照从叙事到写景的顺序记忆,即停船—客愁—野旷—江清(景物由远及近)。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一、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诗人苏轼和杭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在杭州为官多年,对杭州一往情深。大家曾经学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苏轼任职于杭州时的作品,其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色,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二、读准节奏,疏通诗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边听老师范读,边给诗歌划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边听老师范读,边给诗歌划分节奏。2.阅读诗题,说一说从诗题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说出诗 题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题意思:六月二十七日,诗人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景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2.阅读诗题,说一说从诗题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说出诗 题的意思。地点:望湖楼事件:醉书时间:六月二十七日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3.黑云翻墨未遮山(1)结合图片,理解“翻墨”一词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翻墨:打翻的墨汁。这里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形容云层很黑,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天色骤变时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乌云上涌,犹如翻滚的墨汁,还没来得及将山峰遮住。黑云翻墨未遮山(1)结合图片,理解“翻墨”一词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2)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试着用几个字概括画面。黑云翻墨未遮山 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湖面上方,翻滚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般从天边压了过来,逐渐遮盖起不远处的山峦。这幅画面里有湖水、乌云和山峦。我将这幅画面概括为“黑云翻墨图”。(2)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试着用几个字概括画面。白雨跳珠乱入船(1)结合图片,理解“白雨”和“跳珠”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白雨:白花花的雨点。跳珠:跳动的珍珠。白花花的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珍珠般晶莹。将“白雨”比作“跳动的珍珠”,巧妙而贴切,富有动态美。这句诗的意思是:白花花的雨点就像洒落的珍珠一般纷纷乱跳进船舱。白雨跳珠乱入船(1)结合图片,理解“白雨”和“跳珠”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白雨跳珠乱入船(2)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试着用几个字概括画面。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原本平静的湖水被倾盆而下的雨水打得不再平静。白色的雨滴像一颗颗跳动的珍珠,滚落在船上。画面中有湖水、小船和白花花的雨珠。我将这幅画面概括为“白雨跳珠图”。(2)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试着用几个字概括画面。卷地风来忽吹散(1)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将乌云吹散了。(1)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卷地风来忽吹散(2)刚刚还是“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此时却已“忽吹散”,你从这个“忽”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卷地风来忽吹散 这里的“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卷地风”的巨大威力。(2)刚刚还是“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此时却已“忽吹散”,你从这个“忽”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卷地风来忽吹散(3)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个字概括画面。卷地风来忽吹散(3)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个字概括画面。 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忽如其来的一阵大风,将原本黑压压的乌云吹散,暴雨也随之消失,山峦又重新出现在诗人眼前,湖水逐渐恢复平静。我将这幅画面概括为“风散乌云图”。望湖楼下水如天(1)结合图片,理解“水如天”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是 什么意思。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如天:水面看上去像天空一样明净。这句诗的意思:望湖楼下的水面看上去就像天空一样明净。(1)结合图片,理解“水如天”的意思,并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望湖楼下水如天(2)读了这句诗,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几个 字概括这一画面。 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原本动荡的湖面在一阵风后变得水平如镜。我将这幅画面概括为“水天一色图”。望湖楼下水如天(2)读了这句诗,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几个 字概括这一画面。四、自主交流,感受动静变化1.找出这四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仿照示例说一说。1.找出这四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仿照示例说一说。2.结合表格和自己想象到的四幅画面,说说诗中的动静变化。 前两句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天气从阴到雨的变化。后两句描写了狂风、湖水等景物,“忽吹散”写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富有动态美。“水如天”写出了天气变晴后湖水平静的状态,富有静态美。2.结合表格和自己想象到的四幅画面,说说诗中的动静变化。五、再读诗歌,背诵全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诗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可放慢语速,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背诵顺序参考:时间:雨来—雨停地点:船上—望湖楼上课堂作业:熟练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关注词题中的时间、地点信息,借助课本注释了解词题的结构,理解词题的意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题2.关注词题中的时间、地点信息,借助课本注释了解词题的结构,理解词题的意思。词牌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地点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夜行黄沙道中: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2.关注词题中的时间、地点信息,借助课本注释了解词题的结构,理解词题的意思。一、初读诗词,读通读顺, 读准字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节奏划分参考。2.自由朗读诗词,注意通假字“见”的读音。“见”同“现”,读xiàn,意思为出现。链接旧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xiàn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xiàn )牛羊。2.自由朗读诗词,注意通假字“见”的读音。二、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结合图片和注释,说说“别枝”的意思。别枝:横斜的树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结合图片和注释,说说“别枝”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说说这几句词的意思。 月亮升起,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夜晚,凉风习习,蝉鸣阵阵。在稻花的清香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青蛙的阵阵叫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说说这几句词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说说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说说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4)交流讨论:在阵阵稻花香中,是谁在谈论丰收?他们会说些什么?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想应该是夜晚出来乘凉的百姓们在谈论丰收。他们可能在徐徐的清风中闻着香甜的稻花香,听着热闹的蛙鸣声,谈论着稻子成熟时金灿灿、沉甸甸的样子,也可能在谈论今年的气候好,有利于作物生长…… 从中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丰收的企盼之情。(4)交流讨论:在阵阵稻花香中,是谁在谈论丰收?他们会说些什么?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5)说说读完词的上阕后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了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吹来,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他们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青蛙们也在争说丰年。(5)说说读完词的上阕后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你认为这几句词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惊”和“鸣”两字用得好,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把明月高悬、清风徐徐的夜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从中可以体会到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你认为这几句词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结合注释说说这几句词的意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结合注释说说这几句词的意思。 天空中零星地闪烁着几颗明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用茅草盖的客舍还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沿着山路转过小桥和溪流,它便突然出现在眼前。(2)天气突变,词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 联系上阕可知,词人醉心于丰年在望的喜悦之中,忘却了自己走过了多少路,连早已临近那个熟悉的、位于社庙丛林边的茅店都没有察觉。(2)天气突变,词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3)当词人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词人的心情是惊喜的。从“忽见”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惊喜。这一表达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处。(3)当词人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读完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猜想一下他当时的处境。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南宋将领、爱国词人。辛弃疾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他先后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在江西上饶闲居,对这一带的风景和风土人情都十分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便是他在上饶闲居期间,在黄沙岭的小路欣赏风景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示例:读完这首词,我可以感受到词人夜晚漫步于小路上的悠闲与喜悦。我想他当时应该处于远离世俗,闲居田园的处境中。3.读完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猜想一下他当时的处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要读出词人的喜悦之情。 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可采用抓重点词语,即词中描写的事物“明月、别枝、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天、雨、茅店、社林、溪桥”来记忆。三、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 景色,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 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不一样。《宿建德江》中诗人表达的是忧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人表达的是企盼与喜悦。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 景色,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 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2.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的理由。 《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一句写出了黄昏时分人们返家之时,诗人孤身一人夜宿江上,不由得思念亲人,孤寂愁苦的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清风”“鸣蝉”等词语富有情趣和画面感,写出了词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悠然宁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词人对丰收的企盼和喜悦;“路转溪桥忽见”中一个“忽”字写出了词人柳暗花明般的惊喜。2.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的理由。课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第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