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9章解析几何第9节第2课时最值范围证明问题学案理含解析
展开第二课时 最值、范围、证明问题
[最新考纲] | [考情分析] | [核心素养] |
掌握最值、范围、证明问题. | 最值、范围、证明问题一直是命题热点,主要在解答题中考查,最值、范围问题也常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查,分数均为12分. | 1.逻辑推理 2.数学运算 |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涉及距离、面积的最值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求直线或圆锥曲线中几何元素的最值,以及当这些元素存在最值时,求解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
对于最值问题,一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或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加以解决;解决最值范围问题时,应重视曲线的定义、曲线的几何特征、方程的代数特征在解题中的作用.
【例1】 (2020届成都摸底)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0),F2(,0),经过点A.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过点B(4,0)作一条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P,Q两点,记点P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P′,若直线P′Q与x轴相交于点D,求△DPQ面积的最大值.
[解] (1)由椭圆的定义,可知2a=|AF1|+|AF2|=+=4,解得a=2.
又b2=a2-()2=1,
∴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y2=1.
(2)由题意,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4,P(x1,y1),Q(x2,y2),则P′(x1,-y1).
由消去x可得,(m2+4)y2+8my+12=0.
∵Δ=16(m2-12)>0,∴m2>12.
且y1+y2=,y1y2=.
∵kP′Q==,
∴直线P′Q的方程为y+y1=(x-x1),
令y=0,可得x=+my1+4.
∴x=+4=+4=+4=1,
∴D(1,0).
∴S△DPQ=|S△BDQ-S△BDP|=|BD||y1-y2|==.
令t=,t∈(0,+∞),
则S△DPQ==≤,当且仅当t=4,即m=±2时等号成立,∴△DPQ面积的最大值为.
►名师点津
最值问题的3个求解方法
(1)建立函数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最值或利用导数法求最值.
(2)建立不等式模型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3)数形结合
利用相切、相交的几何性质求最值.
|跟踪训练|
1.已知椭圆E:+x2=1(a>1)的离心率为,若圆A:x2+(y-a)2=r2(r>0)与椭圆E相交于B,C两点.
(1)求·的最小值;
(2)若F1,F2分别是椭圆E的上、下焦点,经过点F1的直线l与椭圆E交于M,N两点,求当△OF2N与△OF2M(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之和取得最大值时,直线l的方程.
解:(1)因为e===,所以a=2,
所以椭圆E的方程为+x2=1,
所以圆心A的坐标为(0,2).
设B(x0,y0),由对称性得C(-x0,y0),且+x=1,
所以·=(x0,y0-2)·(-x0,y0-2)
=(y0-2)2-x=(y0-2)2-=y-4y0+3
=-.
由题意得-2<y0<2,
所以当y0=时,·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2)由题意知F1(0,),F2(0,-),直线l的斜率一定存在.
设l:y=kx+,
联立方程,得化简可得(4+k2)x2+2kx-1=0,
Δ=(2k)2+4(4+k2)=16k2+16>0,设M(x1,y1),N(x2,y2),则x1+x2=-,x1x2=-,
所以△OF2N与△OF2M的面积之和
S=×|x1-x2|=×
=×=×
=2×.
令t=1+k2,则t≥1,
所以S=2×=2×=2×≤1,当且仅当t=3,即k=±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k=±时,△OF2N与△OF2M的面积之和取得最大值,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 x-y+=0或 x+y-=0.
圆锥曲线中常见范围问题
(1)点在圆锥曲线上(非线性约束条件),求相关式子(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常用参数方程代入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或根据平面几何知识或引入一个参数(有几何意义)化为函数进行处理.
(2)由直线(系)和圆锥曲线(系)的位置关系,求直线或圆锥曲线中某个参数(系数)的范围问题,常把所求参数作为因变量,另一个元作为自变量求解.
【例2】 (2019届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A为椭圆上一动点(异于左、右顶点),△AF1F2的周长为4+2,且面积的最大值为.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B是椭圆上一动点,线段AB的中点为P,OA,OB(O为坐标原点)的斜率分别为k1,k2,且k1k2=-,求|OP|的取值范围.
[解] (1)由椭圆的定义及△AF1F2的周长为4+2,可得2(a+c)=4+2,∴a+c=2+, ①
当A在上(或下)顶点时,△AF1F2的面积取得最大值,即bc=, ②
由①②及a2=c2+b2,得a=2,b=1,c=,
∴椭圆C的方程为+y2=1.
(2)当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时,k1=-k2,
∵k1k2=-,∴k1=±,不妨取k1=,则直线OA的方程为y=x,
不妨取点A,则B,P(,0),
∴|OP|=.
当直线AB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m,A(x1,y1),B(x2,y2),
由可得(1+4k2)x2+8kmx+4m2-4=0,
Δ=64k2m2-4(4k2+1)(4m2-4)=16(4k2+1-m2)>0, ③
∴x1+x2=,x1x2=.
∵k1k2=-,∴4y1y2+x1x2=0,
∴4(kx1+m)(kx2+m)+x1x2=(4k2+1)x1x2+4km(x1+x2)+4m2=4m2-4-+4m2=0,
化简得2m2=1+4k2(满足③式),∴m2≥.
设P(x0,y0),则x0===,y0=kx0+m=,
∴|OP|2=x+y=+=2-∈,
∴|OP|∈.
综上,|OP|的取值范围为.
►名师点津
求参数范围的4个常用方法
(1)函数法:用其他变量表示该参数,建立函数关系,利用求函数值域的方法求解.
(2)不等式法:根据题意建立含参数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参数范围.
(3)判别式法:建立关于某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Δ求参数的范围.
(4)数形法方程:研究该参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跟踪训练|
2.(2019届石家庄市一模)已知抛物线C:y2=2px(p>0)上一点P(x0,2)到焦点F的距离|PF|=2x0.
(1)求抛物线C的方程;
(2)过点P引圆M:(x-3)2+y2=r2(0<r≤)的两条切线PA,PB,切线PA,PB与抛物线C的另一交点分别为A,B,线段AB中点的横坐标记为t,求t的取值范围.
解:(1)由抛物线定义,得|PF|=x0+,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抛物线C的方程为y2=4x.
(2)由题意知,过点P引圆(x-3)2+y2=r2(0<r≤)的切线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切线PA的方程为y=k1(x-1)+2,则圆心M(3,0)到切线PA的距离d==r,整理得,(r2-4)k-8k1+r2-4=0.
设切线PB的方程为y=k2(x-1)+2,同理可得(r2-4)·k-8k2+r2-4=0.
所以k1,k2是方程(r2-4)k2-8k+r2-4=0的两根,则k1+k2=,k1k2=1.
设A(x1,y1),B(x2,y2),
由得,k1y2-4y-4k1+8=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2y1=,所以y1==-2=4k2-2,同理可得y2=4k1-2.
t====2(k+k)-2(k1+k2)+1=2(k1+k2)2-2(k1+k2)-3,
设λ=k1+k2,则λ=∈[-4,-2),
所以t=2λ2-2λ-3,其图象的对称轴为λ=>-2,
所以9<t≤37.
故t的取值范围为(9,37].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证明点、直线、曲线等几何元素中的位置关系,如:某点在某直线上、某直线经过某个点、某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等;二是证明直线与圆锥曲线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相等或不等).
【例3】 (2019届陕西省高三二检)已知A(-2,0),B(2,0)为椭圆C的左、右顶点,F为其右焦点,P是椭圆C上异于A,B的动点,且△APB面积的最大值为2.
(1)求椭圆C的方程;
(2)直线AP与椭圆C在点B处的切线交于点D,当点P在椭圆C上运动时,求证:以BD为直径的圆与直线PF恒相切.
[解] (1)设椭圆C的方程为+=1(a>b>0),
由题意知解得
故椭圆C的方程为+=1.
(2)证明:易知直线AP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直线AP的方程为y=k(x+2)(k≠0),则点D的坐标为(2,4k),记线段BD的中点为E,则E的坐标为(2,2k).
由得(3+4k2)x2+16k2x+16k2-12=0.
设点P的坐标为(x0,y0),则-2x0=,
∴x0=,y0=k(x0+2)=.
由(1)知点F的坐标为(1,0),
当k=±时,点P的坐标为,直线PF⊥x轴,点D的坐标为(2,±2),
此时以BD为直径的圆(x-2)2+(y∓1)2=1与直线PF相切.
当k≠±时,直线PF的斜率kPF==,
∴直线PF的方程为y=(x-1),
点E到直线PF的距离
d===2|k|.
又|BD|=4|k|,∴d=|BD|,
∴以BD为直径的圆与直线PF相切.
综上,当点P在椭圆C上运动时,以BD为直径的圆与直线PF恒相切.
►名师点津
圆锥曲线中证明问题,常见位置关系方面的,如证明相切、垂直、过定点等;数量关系方面的,如存在定值、恒成立等.在熟悉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的前提下,要多采用直接法证明,但有时也会用到反证法.
|跟踪训练|
3.(2020届合肥调研)已知椭圆C:+=1(a>b>0)的离心率为,左、右顶点分别是A1,A2,上顶点为B(0,b),△A1A2B的面积等于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点Q(1,0),P(4,m),直线PA1,PA2分别交椭圆于点M,N,证明:M,Q,N三点共线.
解:(1)由椭圆的离心率为得,=, ①
由△A1A2B的面积为2得,ab=2, ②
∵a2=b2+c2, 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a=2,b=1,
∴椭圆C的方程为+y2=1.
(2)证明:设点M,N的坐标分别为M(x1,y1),N(x2,y2).
∵A1(-2,0),∴直线PA1的方程为y=(x+2),与椭圆+y2=1联立并整理得(m2+9)x2+4m2x+4m2-36=0,由-2+x1=得x1=,代入直线PA1的方程得y1=,即M.
同理可得N.
∵Q(1,0),∴=,=,,
由·=·知,M,Q,N三点共线.
202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第8节第2课时范围、最值问题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第8节第2课时范围、最值问题学案,共22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第8节第2课时范围、最值问题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第8节第2课时范围、最值问题学案,共13页。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9.8《第1课时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范围(最值)问题》(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9.8《第1课时 圆锥曲线中的证明、范围(最值)问题》(含详解),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教材衍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