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北师大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欧姆定律 知识点小结及实验突破
展开第十二章 欧姆定律1、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即欧姆定律实验)中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研究,实验分两步进行①在探究电流与_______的关系时,保持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探究电流与_______的关系时,保持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论就是欧姆定律。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___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__成反比。欧姆定律适用于_______电路。3、表达式:I=____ , 推导式是U=_____ 和R=_______ U代表_____,单位是______(V) I代表_____,单位是______(A) R代表_____,单位是______(Ω)在运用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这三个物理量必须是针对同一段电路的同一状态。4、欧姆定律理解:①R不变时,____与_____成正比(对同一电阻) ②U不变时,____与_____成_____比(对两个电阻并联)③I不变时,____与_____成______比(对两个电阻串联)5、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______,其实验电路图如下,实验前,开关要_____,滑动变阻器应调到最大电阻值。必须注意这个原理只是电阻的测量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电阻是导体一种_______,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而与_______和_______无关。6、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电阻)等于各串联_______,即R= R1+R2,其推广式为R= R1+R2+…+R3 。若是n个相同的电阻R1串联,则R= _______;串联电阻有_______作用,每个电阻分得的电压跟它的电阻成_______公式: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___,串联时相当于_______导体的长度。7、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_______等于______________,即1/R=1/R1+1/R2(R=),若是n个相同的电阻R1 并联,则R=_______;并联电路中的电阻有_______作用,各支路分得的电流与电阻成___比,公式: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要___,并联时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_________。 8、串并联电路的四个关系 电流规律电压规律电阻关系分流或分压关系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9、欧姆定律公式及其推导式 定义式 推导式 、 教材重点实验突破实验一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命题角度】1.实验原理: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2.实验器材及作用 (1)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 (2)实验器材的作用: a.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 b.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 b.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阻值4.实验分析 (1)实物图的连接或电路连接错误的判断 (2)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读数(详见第十三章基础考点过关P162)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a.保护电路 b.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5.实验注意事项 (1)换不同电阻多次测量的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2)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保护电路) (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到阻值最大处(保护电路)6.实验结论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二 伏安法测电阻 【命题角度】1.实验原理:R=U/I 2.实验器材及作用 (1)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 (2)实验器材的作用 a.电流表、电压表的作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使用方法及读数见第十三章基础考点过关P162) b.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定值电阻或小灯泡两端的电压)3.实验注意事项 (1)实物图的连接及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时一定要与题中所给电路图或实物连接顺序一一对应 (2)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 (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到阻值最大处 (4)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对于定值电阻,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对于小灯泡,多次测量是为了在额定电压下测得电阻或探究小灯泡的电阻随灯丝温度变化的规律) (5)U-I图像的考查:根据题中所给数据或总结出来的数据进行U-I图像的绘制(正比例图像),并根据图像信息总结出实验结论4.实验拓展 (1)实物图的连接或电路连接错误的判断 (2) 实验数据分析 (3) U-I图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