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
展开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考试要求]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则
| a与b的夹角〈a,b〉 | l1与l2所成的角θ |
范围 | 0<〈a,b〉<π | 0<θ≤ |
关系 | cos〈a,b〉= | cos θ=|cos〈a,b〉|=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a,n〉|=.
3.二面角
(1)如图①,AB,CD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内与棱l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
(2)如图②③,n1,n2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n1,n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1与n2的夹角(或其补角).
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所示,已知AB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B到平面α的距离为||=.
一、易错易误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 )
(2)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
(3)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 )
(4)两异面直线夹角的范围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二面角的范围是[0,π]. ( )
[答案] (1)× (2)× (3)× (4)√
二、教材习题衍生
1.已知向量m,n分别是直线l和平面α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若cos 〈m,n〉=-,则l与α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A [由于cos〈m,n〉=-,所以〈m,n〉=120°,所以直线l与α所成的角为30°.]
2.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
A. B.π
C.或π D.或π
C [∵m=(0,1,0),n=(0,1,1),
∴m·n=1,|m|=1,|n|=,
∴cos〈m,n〉==,∴〈m,n〉=.
∴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或π,故选C.]
3.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AA1,则AC1与平面BB1C1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 B. C. D.
C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设AB=2,
则C1(,1,0),A(0,0,2),=(,1,-2),平面BB1C1C的一个法向量为n=(1,0,0).所以AC1与平面BB1C1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考点一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
[典例1] (2017·全国卷Ⅱ)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120°,AB=2,BC=CC1=1,则异面直线AB1与B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C [ 在平面ABC内过点B作AB的垂线,以B为原点,以该垂线,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则A(0,2,0),B1(0,0,1),C,
C1,=(0,-2,1),=,
cos〈,〉===,故选C.]
[母题变迁]
1.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AA1,∠ABC=90°,点E,F分别是棱AB,BB1的中点”,则直线EF和BC1所成的角是 .
60° [以B为坐标原点,以BC为x轴,BA为y轴,BB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AB=BC=AA1=2,则C1(2,0,2),E(0,1,0),F(0,0,1),
∴=(0,-1,1),=(2,0,2),∴·=2,
∴cos〈,〉==,
则EF和BC1所成的角是60°.]
2.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等边三角形, AA1=AB,N,M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则AM与B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如图所示,取AC的中点D,以D为原点,BD,DC,DM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AC=2,则A(0,-1,0),M(0,0,2), B(-,0,0),N,
所以=(0,1,2),=,
所以cos〈,〉===.]
点评: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θ∈,两向量的夹角α的范围是[0,π],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就是该异面直线的夹角;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才是异面直线的夹角.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菱形,AB=2,∠BAD=60°.
若PA=AB,则P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设AC∩BD=O.
因为∠BAD=60°,PA=AB=2,
所以BO=1,AO=CO=.
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P(0,-,2),A(0,-,0),B(1,0,0),C(0,,0).
所以=(1,,-2),
=(0,2,0).
设PB与AC所成角为θ,则
cos θ===.
即P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二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两种方法
[典例2](2020·郑州模拟)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ED⊥平面ABCD,∠ABD=,AB=2AD.
(1)求证:平面BDEF⊥平面 ADE;
(2)若ED=BD,求直线AF与平面AE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在△ABD中,∠ABD=,AB=2AD,
由余弦定理,得BD=AD,
从而BD2+AD2=AB2,故BD⊥AD,
所以△ABD为直角三角形且∠ADB=.
因为DE⊥平面ABCD,BD⊂平面ABCD,
所以DE⊥BD.
又AD∩DE=D,所以BD⊥平面ADE.
因为BD⊂平面BDEF,
所以平面BDEF⊥平面ADE.
(2)由(1)可得,在Rt△ABD中,∠BAD=,BD=AD,又由ED=BD,设AD=1,则BD=ED=.因为DE⊥平面ABCD,BD⊥AD,
所以以点D为坐标原点,DA,DB,DE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A(1,0,0),C(-1,,0),E(0,0,),F(0,,),
所以=(-1,0,),=(-2,,0).
设平面AEC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z=1,得n=(,2,1)为平面AEC的一个法向量.
因为=(-1,,),
所以cos〈n,〉==,
所以直线AF与平面AE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评:本题在求解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直接由“AB=2AD及∠ABD=”得出△ABD为直角三角形,解题务必推理严谨.
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PAB;
(2)求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由已知得AM=AD=2.
取BP的中点T,连接AT,TN.
由N为PC的中点知TN∥BC,TN=BC=2.
又AD∥BC,故TN綊AM,
四边形AMNT为平行四边形,于是MN∥AT.
因为AT⊂平面PAB,MN⊄平面PAB,
所以MN∥平面PAB.
(2)取BC的中点E,连接AE.
由AB=AC得AE⊥BC,
从而AE⊥AD,且AE===.
以A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由题意知,P(0,0,4),M(0,2,0),C(,2,0),N,=(0,2,-4),=,
=.
设n=(x,y,z)为平面PMN的法向量,
则
即
可取n=(0,2,1).
于是|cos〈n,〉|==,
则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考点三 求二面角
利用向量计算二面角大小的常用方法
提醒: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结合图形进行.
[典例3] (2019·全国卷Ⅰ)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解] (1)连接ME,B1C
∵M,E分别为BB1,BC中点,
∴ME为△B1BC的中位线,
∴ME∥B1C且ME=B1C,
又N为A1D中点,且A1D綊B1C,
∴ND∥B1C且ND=B1C,
∴ME綊ND,
∴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
∴MN∥DE.
又MN⊄平面C1DE,DE⊂平面C1DE,∴MN∥平面C1DE.
(2)法一:设AC∩BD=O,A1C1∩B1D1=O1,
由直四棱柱性质可知:OO1⊥平面ABCD.
∵四边形ABCD为菱形,
∴AC⊥BD.
则以O为原点,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M,
A1,D(0,-1,0),N.
取AB中点F,连接DF,则F.
∵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BAD=60°,
∴△BAD为等边三角形, ∴DF⊥AB.
又AA1⊥平面ABCD,DF⊂平面ABCD,
∴DF⊥AA1.
∴DF⊥平面ABB1A1,即DF⊥平面AMA1.
∴为平面AMA1的一个法向量,且=.
设平面MA1N的法向量n=,
又=,=.
∴
令x=,则y=1,z=-1 ,∴n=.
∴cos〈,n〉===,
∴sin〈,n〉=,
∴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法二:由已知可得DE⊥DA.以D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A(2,0,0),A1(2,0,4),M(1,,2),N(1,0,2),=(0,0,-4),=(-1,,-2),
=(-1,0,-2),=(0,-,0).
设m=(x,y,z)为平面A1MA的法向量,则即
所以可取m=(,1,0).
设n=(p,q,r)为平面A1MN的法向量,则 即 可取n=(2,0,-1),
于是cos〈m,n〉===,
所以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母题变迁]
本例条件不变,求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解] 法一:(几何法)过C作C1E的垂线,垂足为H.由已知可得DE⊥BC,DE⊥C1C,所以DE⊥平面C1CE,故DE⊥CH.
又DE∩C1E=E,
从而CH⊥平面C1DE,故CH的长即为C到平面C1DE的距离,
由已知可得CE=1,C1C=4,所以C1E=,
故CH=.
从而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
法二:(等体积法)在菱形ABCD中,E为BC中点,所以DE⊥BC,根据题意有DE=,C1E=,
因为棱柱为直棱柱,所以有DE⊥平面BCC1B1,
所以DE⊥EC1,所以S=××,
设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d,
根据题意有V=V,
则有××××d=××1××4,
解得d==,
所以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
点评:本例(2)在求解中给出了两种常见的建系方式,建立便捷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求解本例的关键.
1.如图所示,二面角的棱上有A,B两点,直线AC,BD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CD=2,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
60° [∵=++,
∴||=
=
==2.
∴·=||·||·cos〈,〉=-24.
∴cos〈,〉=-.
又所求二面角与〈,〉互补,
∴所求的二面角为60°.]
2.(2020·全国卷Ⅰ)如图,D为圆锥的顶点,O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E为底面直径,AE=AD.△ABC是底面的内接正三角形,P为DO上一点,PO=DO.
(1)证明:PA⊥平面PBC;
(2)求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
[解] (1)证明:设DO=a,由题设可得PO=a,AO=a,AB=AC=BC=a,PA=PB=PC=a.
因此PA2+PB2=AB2,从而PA⊥PB.
又PA2+PC2=AC2,故PA⊥PC.
又PB∩PC=P,PB,PC⊂平面PBC,
所以PA⊥平面PBC.
(2)作ON∥BC,交AB于点N,以O为坐标原点,以所在的直线为x轴,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为单位长度,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题设可得E(0,1,0),A(0,-1,0),
C,P.
所以=,=.
设m=(x,y,z)是平面PCE的法向量,则
即
可取m=.
由(1)知=是平面PCB的一个法向量,记n=,
则cos〈n,m〉==.
所以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为.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第7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求空间角与距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第7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求空间角与距离学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概念·结论·性质重现,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证明平行与垂直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证明平行与垂直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概念·结论·性质重现,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教材衍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