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1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2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3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4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5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6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7页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整体阅读指导,典例1,典例2,典例3,典例4,典例5,典例6,典例7,典例8,典例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轮复习
    高考专题: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一 整体阅读指导
    学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学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学案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案五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一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2017年改为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2018年改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之后试卷题型没有变化。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2018、2019高考全国卷以及2020山东、海南新高考样卷考查情况如下:
    ONE
    01
    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
    (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地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知”作者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①同学们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②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
    3.“看”注释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一般情况下,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泡”正文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 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就能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3)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明”题干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对诗的考查内容或形式来作初步的解读。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写”答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鉴赏文字,一般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等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
    典题导引•明解题之规范
    典题文本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阅读导引第一步:读题目,知作者,看注释。 这是一首题北宋画家许道宁画的诗。对作者陈与义,无注释且同学们不熟悉,暂且不用考虑。第二步:泡正文,找意象,知大意。读全诗,找出题画诗中的意象——山、水、木、云。并揣摩诗歌大意: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第三步:明题干,看选项,写答案。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巧妙运用3/4的有效信息,借题解文;读简答题,明确问题和要求,通过读题干,锁定读文的重点,为后面的答题奠定基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第二步,结合诗歌,分析选项。A项,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述正确。这首题画诗前六句重在写景,最后两句重在抒情,语句自然而未刻意雕琢,于简淡中见新奇。)B项,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述正确。这幅画的主要元素有山、水、木、云,但依据“满眼长江水”可知,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项,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表述错误,诗歌三、四句,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D项,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述正确。颈联“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写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感受。)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答案】 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指出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二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二步,分析诗句,正确解读。“此中有佳句”,正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吟断不相关”是指________(诗人吟咏完这首诗也无法把画意准确表达出来),说明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从而表达了诗人________(对这幅画的高度赞美)之情。第三步,整理语言,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学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点解读•建知识之架构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形象、可感的人物形象,它一般包括三部分: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包括鉴赏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可能涉及内容、情感和技巧。
    考向一 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概括能力。
    鉴赏景物形象包括四个层面。1.描绘诗中景象,概括景物特征描绘诗中的景象,要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直接翻译。概括景物的特征,要抓住描述该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要特别关注有关景物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的词语,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不同。景物特点常用术语一般有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高 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②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 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典例 1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突出了居庸关怎样的环境特征?【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描绘前两联的景象;二是概括居庸关的环境特征。两问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鉴赏分析。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是________(冬日傍晚),地点是________(古镇青山口),天气是________(寒风呼啸),这些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________(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暗示了________(诗人仕途的渺茫)。面对时局混乱,良臣进阶无路的现状,诗人十分失望、愤懑,想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作者感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描绘了冬日傍晚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突出了居庸关荒寂、凄冷的环境特征,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分析描写角度,鉴赏运用技巧景物描写的角度,即从什么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视角从仰视高远的天空到俯瞰洁净的沙洲,再由近及远写了盘旋的飞鸟、无边的落叶和滚滚的长江。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有以下方面:
    时间——早晚、四季视角——远观、近看、仰望、俯瞰、平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声色——声音、色彩点面——点的描绘、面的描写正侧——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景物(意象)描写的技巧,主要指描写景物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有些诗歌鉴赏题要求回答,诸如“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也主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技巧的角度进行回答。景物描写的技巧非常多,理解难度比较大,除描写角度中提到的一部分外,还有如正面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等。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实写眼前之景,而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想象之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使作者因离别而伤感的情感表达的更加全面。有关知识将在第三节详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塍废圃(宋)周密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典例 2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的一、二两句在描写废圃景物上有什么特点。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诗的一二两句,写到了蛩吟蜩鸣、玉簪花落、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这些景物是从诗人的________(听)觉、________(视)觉和________(嗅)觉角度来描绘;再从动静的角度来看,第一句是________(动)景,第二句是________(静)景,两句采用了________(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
    3.概括景物作用,分析表达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效果主要指景物描写的效果层面,这类题目一般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或这种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效果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点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基本信息,它多表现为多个意象(景物)组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间是“晚上”,地点是“江边”,人物是“我和客人”,事情是“送别”。
    (2)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情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演奏停止了,听众却仍然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这时只看到江心浸着一轮明月。这样,诗歌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春江花朝秋月夜这些美好的事物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愁苦。(3)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4)起到结构上线索、铺垫的作用。有的意象(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成为线索,有的景物描写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 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溪鸟勅鸟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典例 3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二是有什么作用。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及结构两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来说,这三句是写景,描绘了________(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渲染了山村________(静谧安恬)的氛围;从结构上来说,这是诗歌的前半部分,为________(下文写山翁好客留宿)作铺垫;最后还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如寄托了________(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景象: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②作用:表现了山村和谐安宁的生活,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写山翁好客留宿作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借助景物形象,分析诗中情感诗歌鉴赏题往往会单独来考查这一层面。解答景物描写的情感及意味类题目,学生的疑难之处不是答不出情感,而是无法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即不会进行分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考虑三个方面:(1)看作者选取的意象。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选用了暗含凄清愁苦的“梧桐细雨”等意象。(2)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3)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缺、疏、幽”等词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典例 4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二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是简要分析。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颈联“惊暗鹊”“泣寒虫”,描写出秋天夜晚客舍的________(沉寂与凄凉),实际上寄寓了诗人________(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义深刻,既指使“暗鹊”“惊”,“寒虫”“泣”,也指自己“惊”“泣”,联系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可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身世飘泊)之感。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通过鸟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考向二 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咏物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包括三个层面。1.概括形象特征,分析内在品性概括事物的形象特征通常要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性。
    (1)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事物特征。关键词语最能体现景物的特征,因此,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2)借助表达技巧概括事物特征。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烘托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海 棠郑 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注】 ①莫愁:莫愁女,古乐府中所传女子,善歌谣。这首诗选取了何种情境下海棠的神韵,写出了海棠什么样的特征?
    典例 5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这首诗选取了何种情境下海棠的神韵,二是写出了海棠什么样的特征。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第二联诗人直接概括出“新著雨”海棠________(秾丽风韵)的特点和“欲开时”海棠________(娇娆妩媚)的特点。第三联运用________(侧面烘托)的手法,写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诗人捕捉住海棠新著雨、 欲开时的神韵,写出了海棠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把海棠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
    2.分析诗中情感,领略诗人志趣咏物诗往往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某种情感和志趣。分析时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借助事物形象理解诗人情志。事物的形象特征与诗人内心的情志是相辅相承的,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理解诗人情志的关键。(2)通过传统意象领会诗人情志。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蝉象征品行高洁,鹧鸪表达离愁别绪,杜鹃则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感,等等。
    (3)联系诗人际遇感受、领会诗人情志。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花斛三首·右兰花杨万里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蓠圃蕙①非吾耦②,付与骚人定等差。【注】 ①江蓠:古书上说一种香草。蕙: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②耦: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请简要分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典例 6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二是简要分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描绘右兰花的神韵所在的情境在首联。“偷”,这里是________(“悄悄”)的意思,赋予了兰花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兰花________(在冰雪中绽放而鲜为人知)的特点;“乱”,这里是________(“纷纷”)的意思,写出了兰花从冰冻的地面竞相绽放吐嫩芽的勃勃生机,表现了兰花________(不畏严寒)的品性,抒发了作者的惊喜、赞赏之情。尾联中兰花认为江蓠和蕙兰虽然也有清香,但因在文人那里有等次之分,故不屑与二者为伍,借兰花来表现诗人________(追求高雅、圣洁)的品性,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了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尾联借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级而不屑与之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的情操的愿望。
    3.分析事物形象,鉴赏运用技巧咏物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相关知识见学案四。
    考向三 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后者如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包括两个层面。1.概括形象特征,分析精神情志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和情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要善于从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探知人物的品格、精神、情操,然后用精当的语言概括出来。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2)通过环境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暗示宫女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第四句描绘人物动作,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与前三句构成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3)联系诗人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从而推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词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竹轩诗兴张 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典例 7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分析诗人的形象既要从人物描写方面,也要从人物所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如通过“柴门”“狭径”等描写了________(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________(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烘托出________(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这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柴门”“狭径”等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烘托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判断描写手法,分析运用技巧鉴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达技巧除了上文提到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外,还有借古讽今、借事抒情等,详见学案四。
    考向四 鉴赏意象和意境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同学们模糊不清、经常混淆的两个概念,这里加以详细说明。
    1.鉴赏诗中意象,分析意象作用在古代诗歌鉴赏时,经常将“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称为“意象”。其实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都可以被诗人赋予特定的含义,成为积淀着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和谐统一。 特别注意: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古代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有些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如找出“峡口花飞欲尽春”(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中的意象,表述时须将原句中的主谓式(如“花飞”)转成名词式。
    典例 8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诗中前后两次出现的“酒”的作用;二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先要读懂原诗。全诗的意思是:诗人胸怀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找不到门路,只是空怀一腔豪情。作草书卷如同行军打仗,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写时笔似刀枪,气势如同银河从天倾泻而下。用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笔势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了草书。
    这时就如同打了一场胜仗,天下太平,万里澄清,端杯把酒,令人酣畅淋漓。“酒”是诗歌中重要意象,第一个“酒”出现在________(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________(战场上的旗鼓),起到________(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________(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表现了诗人________(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感受诗中氛围,鉴赏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就如同砖瓦和整座楼房的关系一样。一首诗往往出现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共同构成一定的意境。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 “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
    意境鉴赏题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境的鉴赏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有关意境的一些术语有:①阔大雄奇类——雄浑开阔、雄浑壮美、恢宏高远、浩瀚辽阔、雄奇瑰丽、博大新奇(用于大海、大江、大漠等);②凄清悲凉类——深邃奇绝、冷森幽僻、萧瑟凄凉、孤寂冷清、凄清冷落、灰暗阴冷(用于庭院、山林等);③苍凉悲壮类——雄浑苍凉、苍茫凄凉、辽阔苍凉(用于山原、江湖等);④空濛渺远类——空灵高远、空濛迷茫、朦胧渺远(用于天空、雨雪等);⑤清净幽远类——清净悠闲、静谧清幽、深邃幽远(用于山林、庭院等);⑥宁静恬淡类——恬静优美、优美迷人、清新明丽(用于田园、山水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宋)尤袤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注】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典例 9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二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上的景物应该很好找出来:________(晓山、横雾、远水、平沙)。那么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这就要抓住“淡淡”“茫茫”两个词,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晓山横雾淡淡,远水平沙茫茫)的景色,________(淡远迷蒙)的意境由此生成。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
    学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重要考查内容,也是重要的鉴赏方法。不仅诗歌语言本身会直接设题,而且借助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形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高考试题考查角度来看,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词语、语言形式、语言风格等,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考向一 鉴赏关键词语(炼字)(一)鉴赏关键词语分析关键字词,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立足炼字达意“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关键词语,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诗中的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
    (1)炼动词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如张先《天仙子》中的句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用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2)炼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3)炼副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句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4)炼数词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齐己的《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其他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也更契合诗题“早梅”。
    (5)炼叠词词语叠用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词语叠用的主要作用有四点: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四是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刘庭信《[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中的两句: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丝丝”“点点”两个叠词,音韵和谐,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淋漓写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2.考虑词类活用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以形容词居多。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中的句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有“使……变老”的意思,雏鸟从待哺到翅羽渐丰,由翅翼渐丰再到展翅离巢,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岁月的风霜使得雏莺渐渐变老;“肥”,“使……变得肥大”,梅子,从青涩到圆润,从瘦小到肥圆,也就是几场雨水浸润的结果。作者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莺与梅各自的现有形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成长的动态历程,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咀嚼,既给读者以形象的美感,又给人以哲思的愉悦,可谓含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3.体察精当修辞辞格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其中又以拟人居多。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关键词语是“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入人的情感,用一“知”字写出善解人意之春雨,妙趣横生。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垂青。
    4.着眼情感主旨分析关键词语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关键词语,也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唐]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典例 1
    【注】 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斗”“攒”两字如何使景物特征鲜明的;二是简要分析。本题应从炼动词、形容词的角度分析。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斗”描写的对象是“两崖”,凸显了江崖_______(陡峭、峥嵘)之势,“两崖斗”写出了两岸崖石_______(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而“攒”描写的对象是“群峰”,刻画了峰峦______(密集、重叠)之态,“群峰攒”写出了_______(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的样子。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二)鉴赏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语。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考生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只要抓住诗眼这把解读钥匙,便可弄清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确定诗眼的五个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 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作简要分析。
    典例 2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诗眼“凉”,属于炼字。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先,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诗眼在句中的意思,“凉”字写出了________(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然后将诗眼延伸,分析整首诗: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诗人设宴为朋友送别;这时江风引来了江雨,带来一阵凉意;友人离开了,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由此可以看出,“凉”同时也是全诗________(凄凉氛围、诗人情感)的反映。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 所以“凉”是全诗的诗眼。
    【技巧点拨】鉴赏关键词语“三步骤”:
    考向二 鉴赏关键句子(炼句)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第一步:理解句意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具有错位的美;句子对仗——具有整饬的美;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具有凝练的美。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
    3.结构特点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中间句作用——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017·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典例 3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此题属于炼句。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先看手法,“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________(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考场本来是安静的,这里写下笔声,是运用了________(动中见静或以动衬静)的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再表述其作用、效果,这句诗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________(喜悦)之情。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用春蚕食叶的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 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蕲:祈求;三折肱:一个人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
    典例 4
    这首诗的颔联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鉴赏。【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鉴赏这首诗的颔联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颔联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只是将________(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六个意象叠加在一起,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两句诗,前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明丽),表现当年朋友春日相聚,开怀畅饮的愉悦;后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凄清),映衬了长期流转,孤灯相伴的痛楚。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采用了意象叠加的语言形式。诗人将相同性质和色调的名词意象叠加,不用任何动词或关联词,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桃李春风一杯酒”意象明丽,表现当年朋友春日相聚,开怀畅饮的愉悦;“江湖夜雨十年灯”意象凄清,映衬了长期流转,孤灯相伴的痛楚。
    【技巧点拨】鉴赏关键句子“三步骤”:
    考向三 品味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晚唐文学家司空图在《诗品》中把诗歌风格归纳为二十四种,这里只就古代诗歌的常见风格进行分析。
    (1)雄浑壮阔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诗境界宏阔、气势雄浑,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2)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苏轼的词也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奔放豪迈,气象恢弘阔大,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3)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奔涌江流,沉郁就是海底潜流。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
    (4)慷慨悲壮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灾难,身受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可见,诗人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会咏出悲慨之作。如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人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使人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5)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6)清新雅致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写诗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之感。(7)含蓄隽永《诗品》论“含蓄”,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隽永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才华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蕴其中。
    (8)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9)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2.鉴赏语言风格的技巧(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2)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3)多角度入手①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②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③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④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⑤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应该了解同一作家的多种创作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他在青年时期创作的《登岳》也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之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典例 5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二是简要赏析“飘逸”风格。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先,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词中“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中的“阆山”是友人将去赴任的地方,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独特,________(现实与想象或虚实)相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其次,结合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阆山”通往“阆苑”,词人身处“滁州”遥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词作境界________(缥缈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再次,根据词中反映的信息来看,词人描写想象之景时,语言具有________(不假雕饰、随心所欲、挥洒自如、洒脱灵动)的特点。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技巧点拨】鉴赏语言风格“三步骤”:
    学案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手段”等都属同义语。表达技巧的考查,重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即仅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和达到的表达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审清五大要求。
    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其他表达技巧;问表达技巧,就不能只考虑修辞手法,等等。
    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用语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 简单题型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完整题型答题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考向一 鉴赏表达类技巧(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下面分别加以讲述。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写 意①李商隐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②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典例 1
    【注】 ①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此诗即作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②潼江:江水名,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考查抒情手法。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本诗前三联借对景象的描写,隐含________(思乡)之情。首联,“迢迢”“望断”描述长安远隔,音信难通,诗人远离繁华,心情自然难免惆怅。颔联写蜀地险远,行路艰难,那么,到长安便非常艰难,只能遥望与长叹。颈联写天色已晚,难望故乡,忧愁不由得蓦然升起。尾联采用________(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________(思乡)之情,但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________”(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________”(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2.间接抒情(1)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①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②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梦令》中李清照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的。
    ③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句,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第三句说道“边愁听不尽”,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方式,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④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晚唐张泌的《边上》写道:“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寄寓或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姜夔的《扬州慢》写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寄寓或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⑥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有些诗歌很难区分是景在先,还是情在先,所以回答这类题目时,选择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抒情用语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典例 2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中间两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颔联写连绵不尽的芳草________(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________(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
    这两句采用__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手法,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同样采用了__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________(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移(寓)情于景或拟人手法。颔联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借助事来抒发情感①即事抒情,又叫借事抒情、叙事抒情,是指通过交代有关情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开头二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抒发了对国事凋零、故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
    ②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③用典抒情,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引人联想等作用。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引用典故来形容李凭弹箜篌之妙,增强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再如李商隐《贾生》反用历史典故,“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反用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故事,讽刺了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示同志刘克庄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说与同袍①二三子②,下山未可太匆匆。【注】 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二三子:语出《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借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典例 3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联第一句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第二句是说自己虽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情绪。颔联写功名利禄常常动摇人隐居的志向。颈联运用了________(借古讽今)的手法,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尾联一方面紧承上文,一方面照应题目,“同袍二三子”,运用________(用典)的手法,情词恳切地劝诫友人未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________(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为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二) 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古代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2.比拟比拟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4.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5.夸张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6.对比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7.对偶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8.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9.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这里需要注意:判断表达技巧要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为“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 蛾眉亭:据《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典例 4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一是举出上阕写景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二是作简要赏析。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上片由景生情。开头两句运用________(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________(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这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然后运用________(比喻)的手法,写东、西梁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突出了青山的________(秀美);又运用________(拟人)的手法,写两弯蛾眉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忧愁与怨恨。由此想到金兵进逼,故土沦陷。“几时极”三字,用时间的无穷不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
    下片融情入景。潮因风急,拍岸惊涛,加上暮色苍茫,更使江潮呈现出雄浑沉郁的景象,为下文抒情渲染了气氛。诗人借酒浇愁之后,听到远处传来的悲凉笛声,更使人感到格外辛酸、痛苦。想到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而自己虽然身任官职,但投降派得势掌权,自己的理想也无法实现。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
    (三)描写手法等1.衬托(正衬、反衬、侧面烘托等)(1)正衬①景物相衬,如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这样就烘托望海楼的高峻。②以景衬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①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如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②从动与静的角度看,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以动衬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烘托是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描写,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耒阳溪夜行戎 昱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典例 5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第一句中的“________”(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飘泊在外的游子,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的树梢上,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静静地流淌。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即使猿________(凄惨)的叫声,在这归家的晚上,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这是运用了________(衬托或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2.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①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②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典例 6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第一句,“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是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第二句,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以上二句是对________(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三、四两句,描绘的是________(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虚实(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想象,对面落笔等)(1)虚实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2)对面落笔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儿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乙亥岁除渔梁村【注】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作者从被贬之地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请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
    典例 7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既要分析诗句内容,也要分析表达技巧。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首联用“似觉”点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显示出茫茫身世之感。旧岁将尽,诗人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兴起了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颔联先写思亲,到梦境中去寻求,却被爆竹声惊醒了。“爆竹”这一含有特定意义的形象,渲染了节日气氛,起了以景衬情的作用。接着又用“残灯”“永夜”刻画环境的凄凉。
    颈联用拟人手法写天气,上句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下句联想到腊尽春来,写出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运用对偶,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回环对比中,增加了境界之美,也表达了他想以未来欢乐的憧憬消解当前旅愁的愿望。诗的尾联从________(对方或对面)落笔,运用________(想象或虚写)的手法,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语之中。说儿女们围坐在地炉边,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倍加生动亲切。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尾联对面落笔(或答“展开想象”“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4.点染、渲染与白描点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如中唐诗人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上句点出诗思很清,但“诗思清”还显得抽象,下句就用寒流与雪来加以渲染,这样,诗的情意韵味就通过渲染笔墨得到了加强。再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前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白描,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纯用线条勾画,后指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典例 8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二句“送君多暮情”点明________(伤别)之情。接下来的十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幽淡惆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________(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________(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了对朋友孤身远去的________(依依不舍)之情。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5.其他表达技巧(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其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2)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3)细节描写中国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细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古诗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补写,生动地写出诗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透露出浓浓的乡思之情。
    (4)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也叫欲扬故抑,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的。如纪晓岚的祝寿词:“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仙桃献母亲。”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全诗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诗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包含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用意,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典例 9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对这首词所描写的暮春之景作简要赏析。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是________(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是________(暮春)之景。这首词中的“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________(整体)描绘,“点”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景物的________(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的________(细节)描写。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这些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技巧点拨】鉴赏表达技巧“三步骤”:
    考向二 鉴赏结构类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古诗行文结构的常用术语有: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3)承上启下。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
    (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张 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典例10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________(承上启下)的作用,解题时考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怎样承上,怎样启下。上句写________(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________(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________(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________(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技巧点拨】鉴赏结构技巧“三步骤”:
    学案五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由于诗歌的内容及作者观点总是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意境、表达技巧等来表现,因而诗歌的内容及作者观点一般都和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是: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情感我国的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列表如下:(1)边塞征战诗
    (2)送别怀人诗
    (3)羁旅思乡诗
    (4)爱情闺怨诗
    (5)咏物言志诗
    (6)山水田园诗
    (7)怀古咏史诗
    2.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熟悉一些诗人的生活、思想、际遇,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4.借助题目、小序和注释,了解诗歌隐含的内容和信息标题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内容、揭示主旨的作用。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诗歌题目下的注释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答题目起到关键的作用。
    5.联系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整体分析诗歌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6.多角度分析,注意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多向性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代诗歌大致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抒发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业未成的感慨等。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 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典例 1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目要求:一是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二是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一个________(“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去水心亭________(“看花”)。分析原因要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________(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原诗见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________(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是表达________(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之感,并暗示________(自己对对方的理解)。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2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技巧点拨】鉴赏思想情感“二步骤”:
    谢谢聆听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相关课件

    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