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4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二节洋流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问题研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名师点睛,黄土高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途径和意义(1)途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 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 能量 交换。 (2)意义:①形成一个相互 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 联系 的整体。 ②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基础 。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图5.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提示 图中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和地貌。2.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迁移的?提示 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和地面,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水分将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结论要语 辨一辨1.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2.生物循环能够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 )3.厄尔尼诺现象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制约、彼此孤立的。( × )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制约的,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4.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 植物体 及土壤中。 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思考:1.推测可知,可可西里地区( A )A.以草本植被为主B.植被类型丰富C.降水丰沛D.温差较大2.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主要原因是( D )A.植被缺乏B.水源不足C.寒潮多发D.生态脆弱
结论要语 辨一辨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 )解析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3.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 √ )4.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 )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及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含义: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 统一 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 协调 ,形成了 阶段性 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 干扰 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 自然环境 发生改变。 (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 同步 。 (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 放大 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图5.3“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思考:1.从a到e的过程中,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由湖泊变成陆地的过程中,这里的地壳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 从a到e的过程中,湖泊面积由大到小,深度由深到浅,直至水面消失。地壳可能发生上升运动。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提示 由湖泊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生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结论要语 辨一辨1.东北森林破坏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说明了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2.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会因为某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 )解析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3.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能影响当地地理环境,但不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 )解析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不仅能影响当地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探究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及整体功能
[情境探究]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长约880米、宽约280米的泥黄色破坏面,阻塞河道。此次山体滑坡造成一省道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结合材料探究:(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提示 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地表植被的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综合思维)提示 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方法突破]一、自然界三大物质循环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整体功能
[应用体验]【例1】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 C.稳定功能D.化合作用(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残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 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针对训练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 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 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 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图2中地貌的箭头是( D )A.⑧B.⑦C.⑥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A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文因素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耕地,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选A。第2题,图2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D。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图。据此完成3~4题。
3.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 A )A.整体性B.差异性C.可塑性D.临界性4.气温在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快速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B )A.光照B.水分C.热量D.二氧化碳
解析 第3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 ℃以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逐渐不足,绿色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的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
探究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黄土高原历史上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力度加大,“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后来人们无地不耕,且大量开垦陡坡,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区域认知)提示 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上述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综合思维)提示
(3)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地理实践力)提示 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法突破]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应用体验]【例2】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C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针对训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2题。1.该漫画所揭示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B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2.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B )A.十里不同天B.牵一发而动全身C.秋分种麦正当时D.一山有四季
解析 第1题,该图所揭示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气候改变,说明改变下垫面状况,会导致气候发生变化,故B对。第2题,题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都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B对。
(2022·河北邯郸期末)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洲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20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三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4.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B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文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组成,情境探究,方法突破,应用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作业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年拍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循环,相互联系,整体性,光合作用,物质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