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国初期地图,春秋初期地图,礼崩乐坏,秩序井然,徙木立信,性善论,孟子儒家,荀子儒家,唯物思想天人观,性恶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由称霸走向兼并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庄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华夏民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原住居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闻一多《五四断想》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趋利。……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资治通鉴》
(约前390年—前338年)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周天子把祭祀求福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毕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灭周,迁九鼎于咸阳。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王政2年,攻卷,斩首3万。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民本思想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列国林立华夷分离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解放、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
大动荡大发展大解放大融合大变革
政治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逐步统一
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兴修水利、工商业发展
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君主集权、
文化繁荣:私学兴起、士人壮大、百家争鸣
1.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B.解析:诸侯国数目的大量减少,表明了兼并战争激烈,更凸显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可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太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
2.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的破坏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变动
A.解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指分封制瓦解,旧有统治秩序瓦解,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A.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只有少量人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逐渐下移,会识字写字的人大大增加,文字被频繁使用,而西周时期文字比较烦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图片即反映了这一史实,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书写材料变化不大,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文字的繁简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B.“商君之法”在当时已深入人心C.变法措施得当,未带来消极影响 D.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A.解析:“秦法未亡”是题眼所在,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时代潮流所需是变法成败的根本决定因素,故A项正确。
D.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公田制度遭到破坏,由此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原因,由此排除B项。交通的便利也方便水利工程修建,但也非主要原因,由此排除C项。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已具雏形,秦国具备了强大的组织能力,由此选D项。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法 B.儒、法、道C.法、儒、道 D.道、法、儒
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属于儒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属于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属于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三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政治大动荡,诸侯纷争社会转型,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课程内容,制度大变革,列国变法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青花瓷,挖煤图,北宋纸币交子,元朝纸币,南宋会子,北宋太尉高俅,有时间的控制,分散于街巷,市令或市长管理,不再受官府监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图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后晋石敬瑭,儒家伦理道德,孔子创立应运而生,孟荀发展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独尊儒术确立正统,焚书坑儒灭顶之灾,佛道冲击出现危机,三教并存三教合一,明清之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