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108 次下载
-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103 次下载
-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97 次下载
- 第26课《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94 次下载
- 第26课《诗词五首》第二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81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课件ppt
展开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但也有人说他傻。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如……何,把……怎么样。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土挖石,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能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2.“愚”的意思是什么? 愚蠢
3.再读课文,概括在移山这件事中,愚公看起来很“愚”的地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①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迈:年且九十。 ③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人少: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⑤路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嘲笑
3.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 因为他觉得愚公自不量力。
4.读出这种嘲笑的语气。
愚公“愚”在
作者对愚公与智叟二人的态度如何?从题目中哪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隐含的态度?
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1.“公”在古代是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请再次浏览课文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愚公有哪些值得我们尊敬的精神品质?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②年且九十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北山愚公长息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实干精神、坚持不懈)
(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
1.愚公并不愚,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是? 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其实是? 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逃避困难。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1.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其实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似智实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表现了愚公的目光长远;且愚公认为子子孙孙延续,一定能铲除大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愚者实智。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3.以神话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是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5.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做事要不畏艰险; 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本文塑造了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1.运用衬托,突出精神气魄
(1)开头极写两山之高大反衬移山的艰难和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2)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渝,更好地突出其精神的伟大。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态度作对比。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那智叟又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天地,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你的观点是搬家还是移山?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愚公:目光远大智叟:目光短浅愚公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迎难而上
一、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3)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________,其如土石何?(4)汝心之固,______________,曾不若孀妻弱子。(5)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愚公移山》一文中最能体现移山之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1.通假释义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
2.古今异义方七百里(古义: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达于汉阴(古义: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今义:泛指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3.一词多义其妻献疑曰(代词,愚公的) 其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第三人称代词,他)冀州之南(助词,的) 之 汝心之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告之于帝(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以 以君之力( 介词,凭借 )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笑而止之( 连词,表修饰 ) 而 聚室而谋曰( 连词,表顺承 )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 且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焉 始一反焉( 语气词,不译 ) 有子存焉( 语气词,呢 )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 告之于帝( 介词,向 )4.词类活用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初中人教部编版24 愚公移山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4 愚公移山获奖课件ppt,文件包含24愚公移山第1课时pptx、24愚公移山第2课时pptx、24教材习题课件pptx、24愚公移山朗读mp3、江涛-愚公移山mp3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2 愚公移山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2 愚公移山完美版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子》,愚公移山,巍巍太行,蓝天下的太行山风光,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大智若愚,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愚公移山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愚公移山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讽刺意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