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020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020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五段读音及文意,导入新课,感知具体文段,提出问题,横向对比,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疏通第四、五段读音及文意。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赏析第四段陈涉起义的内外部条件,和第五段秦王朝一夕覆灭的原因,由原因推至结果。
3.学习贾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0分钟
课前预设
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出示课件补充)
二、感知具体文段
(一)回顾1-3段大意,范读课文4-5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明确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重点是写陈涉起义。极写陈涉的平凡:论出身、论才能、论军队、论武器、论旌旗……都没有图举大事的条件,与秦始皇一统天下,“威振四海”、“余威震于殊俗”的盛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陈涉义旗一举,天下响应,豪杰并起,强秦顷刻覆灭。返观“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九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却越来越强盛;而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秦却土崩瓦解。可见秦始皇“废先王之道”,施暴政,失民心,乃亡国之举。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明确第⑤段: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一朝覆灭?原因可能有很多,是不是山河改了旧观?地理优势依然存在,这就排除了第一个原因。是不是敌人过于强大,陈涉强过九国诸侯?无论地位、兵器、军队、用兵之道都远不可与九国相比。这就排除了第二个原因。
既然山东之国与陈涉既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作者在此再一次激起读者深思。上面已经说明,原因不在山河,原因也不在陈涉,一句话原因不在客观,那当然就只有从秦自身去分析了。于是,文章很自然地又转入对秦历史的反思。
秦国当年攻天下“以区区之地”,而“致万乘之势”,而“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由弱而强,越来越强;秦守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由盛而衰,以至于一朝覆亡,是什么使秦留下了这么一条历史的轨迹呢?原来秦攻天下行的是“先王之道”、仁义之策,守天下“废先王之道”,行暴政之举,“仁义不施”因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提出问题,横向对比
问题一:第4自然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促、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明确:
解析: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问题二: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问题三:思考探究本文的论证结构及主要论证方法,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四、课堂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即“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整理《过秦论》的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试用对比论证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题目为《论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
疲惫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
信臣
精卒
劲弩 利
据亿丈之城金城千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背景资料,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自然段,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重点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教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