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设计
展开字词
1、生字
谀(yú) 欤(yú)郯(tán) 苌(cháng) 襄(xiāng)聃(dān) 蟠(pán)贻(yí)
2、多音字:
文学常识
(2021·天津市·月考试卷)下列对《劝学》和《师说》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学》和《师说》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别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和“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两篇文章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C. 《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D. 韩愈的《师说》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同时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海),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后人称为“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读
dòu(句读)
dú(读书)
相
xiāng(相互)
xiàng(丞相)
传
zhuàn(经传)
chuán(传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另外还有《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是这种问题。
新课
原文
文言文常识
词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用来(靠他)……的人”。
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
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乎:“于”,相当于“在”;后者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师之:以之为师。
师:动词,学习。
庸:岂,何,疑问副词。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相当于“所以”。
无:不论。
所存:名词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其:指古之圣人。
远:指差距很大。
焉:相当于“之”,指代“师”。
下:低于,相差。
于:介词,可译为“向”。
圣:头一个指圣人,名词;后一个义为“圣明”,是形容词。
愚:头一个是“蠢人”,后一个是“愚昧”的意思。
其:大约,大概。
此:指上文“从师而问”及“耻学于师”两种不同态度。
于:对于。
身:本身,自己。
则:表转折,“却”。
或师焉: 对句读不理解,倒向老师求教。
不:否。
小:小的方面,指“句读之不知”。
大:指“惑之不解”。
明:明智,指通达事理。
相师:互相学习,互相拜师。
士大夫:主要指官僚阶层,亦指某些读书人。
彼:远指代词,也可译为“他”。
相若:想象,相近。
君子:古时泛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士大夫之族。”
也欤:表疑问的语气词,两个助词连用加重感慨。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贤:指个人的品德才能。
三:泛指多数。
术业:技艺,学业。
古文:指先秦及汉代散文。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传:解释经文的著作。
通习:普遍地研习。
古道: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
贻:赠送。
对比论证
组
对象
对比点
现状
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
1
古之学者
出人远矣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3
练习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庸( )②嗟乎( )③句读( )④谀( )
⑤欤( )⑥苌弘( )⑦师襄( )⑧老聃( )
⑨郯子( )⑩蟠( )⑪经传( )⑫贻之(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
3.指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
(5)吾从而师之________
(6)今之众人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③吾从而师之________
④吾师道也________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
(3)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③道相似也________
(4)惑
①惑之不解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_______
③惑而不从师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类活用情况并加以解释。
(1)吾师道也________
(2)吾从而师之________
(3)孔子师郯子________
(4)而耻学于师________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
(6)小学而大遗________
(7)惑而不从师________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2)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
②惑而不从师________
③则群聚而笑之________
④择师而教之________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
⑥小学而大遗________
(3)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
③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______
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
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
⑪郯子之徒________
(4)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
④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
⑤其可怪也欤________
(5)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
②而耻学于师________
③于其身也________
④不拘于时________
(6)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
④其可怪也欤________
7.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一种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
(3)而耻学于师________
(4)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
(6)不拘于时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师说》答案
9.略 10.B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学案,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研读,课外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