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共7页。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基础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如图为汉江上游2001-201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针叶林 D.灌从2.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的变化,反映了A.耕地增加 B.气候变暖 C.植被种类增加 D.降水增加某科学考察队某年1—2月沿下图所示线路进行徒步考察。据此回答3-4题。3.考察途中,人们不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①亚寒带针叶林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③温带草原 ④热带雨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图中盛行风及洋流的画法正确的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丁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器官中有一个或几个器官肥厚多汁,利于贮水,以便熬过干旱的植物。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生长、开花。据此完成5-6题。5.依据相关材料推断,图中最不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6.图中丙地区自然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7-8题。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8.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完成9-10题。9.图示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区中,藏波罗花最可能广泛分布在A.① B.② C.③ D.④10.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减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11-13题。11.图中A.黄泛区土壤最肥沃 B.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C.故道土壤颗粒最大 D.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相同12.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13.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A.合理使用化肥 B.实施免耕技术 C.推广秸秆还田 D.改变耕作制度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14-15题。14.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15.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16-17题。16.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1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18-20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7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83318.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19.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20.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地表径流大 B.植物种类多 C.枯枝落叶多 D.年均温较高二、综合题2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黑龙江某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为研究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展了研学旅行。甲组同学一路西行到新疆,乙组同学一路南下到海南。他们在研学旅行中拍摄了不少自然景观的照片,绘制了①(26°N,105°E)、②(42°N,128°E)、③(43°N,90°E)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下图)。(1)甲组同学在向西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沿线植被景观的变化为:森林、____、荒漠,植被景观的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2)影响①地与②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热量”或“水分”)。(3)③地山麓自然地带一般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荒漠带(4)乙组同学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天有四季”的自然环境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该种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纬度地带是哪里? 22.读植被景观图,回答问题。(14分)(1)说出图甲、图乙植被名称及所属的气候类型。(4分)(2)图示植被类型中,我国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6分)(3)图丙和图丁所示植被主要有哪些共同特征?(4分) 23.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4分)(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8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共10页。
这是一份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共7页。
这是一份第六章 自然灾害(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