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055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055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0555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辞技巧,为国以礼,探究,贯通古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整理积累重点实词“退”“军”“亡”“鄙”“陪”“阙”“封”的含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学第三段内容,从劝说语气、内容、逻辑等角度分析烛之武的言辞技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实词替换的方法,品味文言文用词的精妙之处;通过分析烛之武言辞技巧和揣测秦伯内心活动,体会语言的魅力。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礼”的理解、分析,体悟《春秋》《左传》对“礼”文化的坚守传承。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词替换的方法,品味文言文用词的精妙之处;通过分析烛之武言辞技巧和揣测秦伯内心活动,体会语言的魅力。2.通过对“礼”的理解、分析,体悟《春秋》《左传》对“礼”文化的坚守传承。重要参考史料:①春秋各国形势图②秦晋之好③秦晋交恶——殽之战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里指的是晋国因为骊姬之乱后,夷吾请求秦穆公帮助自己回晋国夺取王位,许诺“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秦穆公接受了请求,派军队护送夷吾回晋国做了晋惠公。但是,夷吾当上晋国国军之后就毁约了。晋惠公在公元前645 年韩原大战中被秦军俘虏后,秦穆公没有杀晋惠公,而是让晋惠公回到晋国,即“与晋君盟,许归之。”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人质。晋公子圉在秦国当人质期间,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圉。但公子圉在晋惠公病重之际抛弃怀嬴,偷偷跑回晋国。等晋惠公一死,就做了晋怀公,抛弃了秦穆公的女儿。晋国两代国君,即晋惠公和晋怀公都为秦穆公所扶立,但“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秦穆公和晋文公是姐夫与小舅子的姻亲关系,也是翁婿关系。秦穆公也曾经是晋国最坚定的盟友,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两位公子回国即位。并且在晋惠公时帮助过遭遇饥荒的晋国。但秦国想东进,想争霸中原,就势必要和晋国撕破脸争要地。否则过不了晋国这一关,秦国就没办法向东。这也是秦国和晋国从秦晋之好变成战争双方的根本原因。 一、说辞技巧“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利、礼之辩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先从秦获利的角度展开对比,亡郑与舌郑;再从晋不义无礼的角度谈,言而无言、贪得无厌,只可能阙秦。(郑既知亡,主动示弱,以退为进;越国管理,晋厚秦薄,说明利害; 保全郑国,秦国无害,以利诱之; 晋惠往事,援史明理,瓦解联盟; 推测未来,东封阙秦,点明后果。)烛之武的劝说体现了很强的时态规律: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同时,我们从文中也可看出烛之武的劝说反映了逻辑与事实的关系:必然—已然—或然。这两个逻辑范式刚好对应重叠:现在时(必然)->过去时(已然)->将来时(或然)。考察这段说辞,烛之武综合运用了对比、假设等方法说理,将存郑与亡郑对秦之大利和对晋之大利的事实分析得极其透彻,这就使得秦伯不得不换一种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考量盟友的动机。(2)语气方面。这段话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有变化,“也” 表示陈述语气,“矣”是感叹语气,“焉”“何”是反问语气。这段话开始语气平和,接着用“焉”增强语气,变化语调;再次缓和语气,然后用“矣”突出另一个小变化;第三次趋于平和,最后连用两个反问,达到高潮。最后一个“唯”既表示劝告,也非常恳切。(3)用词方面。“君”“敢”“烦”三个字则充分体现出烛之武谦卑的礼貌之仪及其对秦穆公的尊重之情。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的言辞中总共用了八个“君” 字,而且处处为“君”考虑,不断抬高对方的地位,一步步赢得对方的信任。“陪邻”的“陪”,是增加的意思,但用“陪”会让人想到陪伴、陪衬的意思,对秦伯更有提示性,如果用“增”就没有这个意味。“赐”有赏赐之意,无形中抬高了秦伯的地位,如果用“惠”就不能达到这个效果。“肆”字突出了晋国的肆无忌惮,更显跋扈;“阙”带有缺失、丢失的意思,感觉秦国少了一个角落,有画面感,比“损”更能刺激秦伯。“邻之厚,君之薄也”与“晋之厚,秦之薄也”比较。 二、为国以礼“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后者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末年,左丘明解释阐明《春秋》大义,便形成了《春秋左氏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想重建人类社会关系与政治秩序。于是,他提出“仁”与“礼”。第一,“礼” 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1)“以其无礼于晋”,是说郑国对晋文公“无礼”,结合历史背景,晋文公流亡到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这是不合 “礼”的地方。(2)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国,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醒秦伯,郑国对秦国是 讲“礼”的,能够尽到盟国的职责,但是秦伯攻打郑国是“无礼” 的表现,因为郑国根本没有对秦国做错过什么。(4)烛之武说秦晋的关系时隐含晋国“无礼”,按照约定该给秦国的土地没有给,是无信用,就是“无礼”。(5)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春秋时期的“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是贵族阶级实现统治的政治工具,更是士人阶层对自我心灵的道德化要求,有着至高的地位。而《左传》作为史传,反复强调“礼”的作用,一方面契合了“礼崩乐坏”的现实,另一方面说明作者左丘明作为鲁国史官,代表了贵族阶级对“礼”的推崇。其中记叙的如烛之武一样“以礼之名,献身仁义”的“名士”,都体现了对“礼”这种道德要求的捍卫和向往。烛之武有勇有智且有礼,这是春秋时期一大批士人的共有品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毅改变国家局势,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三、探究: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 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 ;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其实与秦国是毫不相干的。因此,秦国一开始出兵“围郑”,只是源于与晋国历史上的良好关系和向外扩张的野心 ;而最后“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是在烛之武提出的利益“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等基础上的“与郑人盟”。并且,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暂时保护郑国,另一方面使郑国先前不可能同意的驻军要求顺利实现,借机为将来的军事行动提前准备,之后的“崤之战”就是印证。因此,秦国外交上的进退,都是基于“利”的考量。 《左传•僖公三十年》“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晋的退兵是以将亲晋的郑公子兰立为郑太子为条件的。未来僖公三十三年,秦晋两国的崤之战即是本次战争的后续,而那时的情形是晋国助郑击败了秦国,晋国将军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看似晋郑有着血浓于水的同姓宗族之亲,与本文的立场似乎也完全相反,然而相反的军事行动背后的逻辑却是一以贯之的,即都是为了维护晋国的利益,那时郑国的国君已经由亲楚派的郑文公换成了亲晋派的郑缪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更有这样的记载:“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段文字照应课文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这段史料明白地告诉我们当年秦国的退兵条件之一便是要求郑国将其都城北门的管理权拱手交出。 《史记•郑世家》中记载:“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於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於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於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 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 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 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 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 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 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 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司马迁喜欢用互见法,因此《郑世家》记载得最详细,毕竟涉及该国自身的安危,从自身视角出发进行写作,而《晋世家》《秦本纪》本段记载从简。这三则史料内容基本一致,由此可得出秦晋各自退兵的真实原因。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先是郑国在被迫接受秦晋两国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后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立亲晋派的公子兰为太子、郑国大夫叔詹自杀、交出都城北门的管理权,然后才是秦晋两国有条件地撤兵。尽管如此,未来的郑国依然还是面临着二次亡国的可能。至于为什么叔詹之死也是退兵的条件之一,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叔瞻是文公弟, 当年晋文公路过郑国时,叔瞻劝郑文公或者礼遇或者杀之 (“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 。”),可知叔詹是郑国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他的存在对于晋国而言是一种隐形的威胁,所以晋文公也趁机将其除去。 四、贯通古今1、假如你是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针对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两点理由,你会怎样进行驳斥? 以争取其他诸侯国的舆论支持,从而化解郑国面临的危机。2、面对乌克兰的危机,如果你是乌克兰政治家,请模仿烛之武的论辩艺术,说服俄罗斯停止这场战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类型,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12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推荐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