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0 爬山虎的脚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柄”字可以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联系语境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字义,“柄”是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或茎连着的部分,文中指爬山虎的叶和茎相连的部分。再如,多音字“曲”,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现多音字的读音与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这里的“曲”是与“直”相对的,是弯曲的意思,应读一声。
书写时,“操、均、隙、柄、瞧”左窄右宽,“茎、萎”上窄下宽。“瞧”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隙”右上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嫩”字的“束”最后一笔是点;“固”是全包围结构,注意写完里面再封口。
阅读理解
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而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所以课文表达细致、准确、生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中准确生动的描写,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围绕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进行交流,由叶子颜色的“嫩红、嫩绿”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感受作者对叶子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关注描写叶子的相关词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描写非常准确、细致,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到本段中心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然后勾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体会课文表达的准确。接下来,圈画表示爬山虎往上爬时的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观察非常细致。
积累运用
积累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再抄写下来,进一步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引导学生选择观察对象,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作者资料和爬山虎的图片。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了解其叶子的特点及它是怎样往上爬的。
2.查找视频资料,观察爬山虎的生长情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生字,会写“虎、操”等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词语,理解“嫩红”“均匀”“叶柄”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描写叶子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活动1 播放爬山虎的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爬山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满墙爬山虎的可爱,并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爬山虎。
预设:
(1)爬山虎又称爬墙虎、地锦,原产于中国、日本。适应性强,在中国栽培很广。
(2)爬山虎附山石、墙壁等向上生长,如爬山之虎,因而得名。
(3)爬山虎常作为垂直绿化材料,用以攀附墙面、园林山石或枯树干等,尤其适合高大建筑物墙面的绿化。它的叶子到秋天变为橙黄或砖红色,非常美观。
2.导入: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活动2 了解作者
介绍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馆馆长等。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小说《倪焕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勃勃生机,产生喜爱之情,激发阅读的兴趣。再通过了解叶圣陶爷爷,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名家名作的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音。
爬山虎 操场 嫩红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 瞧不起 牢固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曲
辨析:表示“弯,跟‘直’相对”“弯曲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等时,读qū,如,曲线、河曲、乡曲;表示“歌,能唱的文辞”“歌的乐调”“元代盛行的一种韵文体裁”时,读qǔ,如,戏曲、小曲、作曲、元曲。
3.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比较、换词、查字典、做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嫩红、均匀、一顺儿、叶柄、巴住、痕迹、牢固”等词语。
预设:
(1)“痕迹”和“牢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不小心用笔在本子上划下了道道,留下了印儿,那就是“痕迹”;我们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爪(蹄)印,那就是留下了“痕迹”。
(2)“巴住”一词,我们可以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做动作,手巴住桌面)。
(3)可以通过看图,理解“一顺儿”的意思。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都向着一个方向,就是“一顺儿”。
[嫩红]像初开的杏花那样的浅红色。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一顺儿]同一个方向或顺序。
[叶柄]叶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巴住]粘住。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结实;坚固。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虎、隙”(“虎”“隙”两个生字较难写,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然后学生练写,其他几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1)指导书写“虎”字:第一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七”和“几”要写得扁一些。
(2)指导书写“隙”字:左短右长。左半部分第一笔横撇弯钩要写得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字要写得扁一些。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
设计意图
把多音字放在语境中学习,让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与它的字义密切相关,从而在正确读出多音字的读音的同时,也掌握了字义。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对难字的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通过交流,让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掌握词语的意思,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三 整体感知,引出“观察”
活动1 理清脉络,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想一想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相机板书:
爬山虎的脚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爬山虎的脚
活动2 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和叶子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1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2.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是那样茂盛。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它的叶子的吧。
(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预设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嫩红——红 嫩绿——绿
讨论:
①“嫩红”与“红”,“嫩绿”与“绿”有什么区别?
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板书:表达——准确 观察——细致)
②叶子的颜色是从嫩红“变成”嫩绿的,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叶子进行了连续观察。
③总结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怎样的特点?(绿,均匀,多而密)
④“嫩红、嫩绿”中的“嫩”与“嫩茎”中的“嫩”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嫩红、嫩绿”中的“嫩”指淡、浅;“嫩茎”中的“嫩”表示“初生而柔弱,娇嫩,跟‘老’相对”。)
嫩红——浅红。
嫩绿——浅绿。
嫩叶——新长出来的小叶。
预设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预设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播放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播放视频,学生谈一谈看到一墙的爬山虎在风中荡漾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爬山虎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好看得很。然后说一说“好看得很”是什么意思(很好看),那么“很漂亮”怎么像这样来表达呢?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预设:
很漂亮(漂亮得很) 很开心(开心得很) 很紧张(紧张得很) 很快(快得很)
④指导朗读:做拂过、漾起的动作,“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读出爬山虎叶子的美。(板书:生动)
活动3 总结收获,感受“观察”
1.总结收获,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小结:是啊,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连续、细致)
2.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在梳理出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思考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从而梳理出课文的层次。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块四 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
由引导学生交流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入手,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自然揭示作者观察的细致这一内容,从而开始新课的学习。
板块二 迁移运用,学习“观察”
活动1 认识爬山虎的脚
1.明确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2.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画爬山虎的脚。
3.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数量、颜色的相关语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细丝与蜗牛的触角的相似之处。
(3)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4)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预设: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颜色嫩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活动2 了解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1.朗读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交流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触、巴、拉、贴)
3.学生以手代脚,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字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5.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6.讨论:作者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
活动3 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1.交流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了解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2.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活动4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3.总结观察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4.布置作业。
(1)给家人讲一讲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抄写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明确提示了作者采用的观察方式的词语,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 爬山虎的脚 | 用 时 | 6~8分钟 | |
活动内容 | 爬山虎的脚 |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爬山虎这样爬 | 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很有趣 |
我会画:
| 位置:________________ 形状:________________ 颜色:________________ | 找出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触着墙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没触着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建议
1.在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学生小组交流探究时使用。
2.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词句。
3.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 爬山虎的脚 | 时间建议 | 10~15分钟 | |
预 学 内 容 | 熟读课文 |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 ||
预习字词 | 1.补全本课生字的音节。 ____ūn b____ ____ō ____āo ____àn j____ 均 柄 蜗 操 占 茎 2.工整地描一描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3.查字典,根据多音字的读音组词。 曲qū( )( ) qǔ( )( )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均匀 重叠 空隙 蛟龙 牢固 休想 一顺儿 引人注意 (1)小蝴蝶花觉得自己在这个大花园里一点儿也不( )。 (2)奶奶把洗好的水果( )地分成三份。 | |||
内容感知 | 课文详细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____________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 |||
资料搜集 | 叶圣陶,原名________,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 | |||
阅读质疑 | 1.作者是怎样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的叶子,不几天,静态美,动态美,好看得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学写观察记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0 爬山虎的脚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爬山虎的脚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会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谜底爬山虎,《爬山虎的脚》,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hǔ虎,nèn嫩,shùn顺,dié叠,xì隙,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