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第1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第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学类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①们鸣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②。”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③……”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太阳早出了。单四嫂子抱了孩子,带着药包,越走觉得越重;孩子又不住的挣扎,路也觉得越长。幸而不远便是家,早看见对门的王九妈在街边坐着,远远地说话:
    “单四嫂子,孩子怎了?——看过先生了么?”
    “看是看了。——王九妈,你有年纪,见的多,不如请你老法眼④看一看,怎样……”
    “唔……”
    “怎样……?
    “唔……”王九妈端详了一番,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下半天,棺材木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他的宝儿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注】①老拱:泛指普通百姓。②中焦塞着:中医用语,指消化不良一类的病症。③火克金:中医用语,中医学用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来解释病理。④法眼:佛家语,原指菩萨洞察一切的智慧,这里是称许对方有鉴定能力的客气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单四嫂子家深更半夜不睡觉,与鲁镇上“大家”早早关门睡觉形成对比,是为了表现单四嫂子的勤劳能干和鲁镇良好的社会风貌。
    B.在单四嫂子与何小仙的对话中,有两处省略号,第一处表示单四嫂子话未说完,有言外之意,第二处语意中断,表示何小仙正在思考如何医治。
    C.何家开出的药方,所需药品“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表现了何家医馆那个“三十多岁的人”对单四嫂子的关切和善意提醒。
    D.鲁迅曾在《自序》中写道:“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本文写单四嫂子找何小仙看诊、抓药,也能体现类似的看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节描写最能刻画人物、透露情感。如文中对何小仙和店伙长指甲的细节描写,就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富有批判色彩。
    B.辛辣的讽刺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如文中没能让宝儿活命的药叫“保婴活命丸”,暗含讽刺,本是济世的药店叫“贾家济世老店”,仿佛也透露着药店所售是“假”药。
    C.鲁迅善用简洁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如何小仙在与单四嫂子简短对话中,两处用了中医专业术语,突出了何小仙虽医术高明但毫无同情心的形象。
    D.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使作品形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如近结尾处,老拱的“唱”,蓝皮阿五、老拱的“笑”,与单四嫂子的“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的冷漠。
    3.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塑造王九妈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4.鲁迅在《自序》中写道:“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你觉得《明天》的结尾段是否“消极”?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村庄
    鲁兴华
    傍晚时分,淅淅沥沥下起雨。姨娘脸贴着窗户,屏气静听,白日震得人耳膜都要鼓出来的推土机再无声响。她穿衣穿裤,手提布包,冒着雨,慢慢往花儿家走去。
    姨娘是要给花儿她娘送铲子。“你搬到花儿家,以后还能继续种地,铲子能用上,送你吧。”姨娘嗓子眼儿像有什么堵住似的说。
    “花儿搬到镇上,开了店,种不了地,家里的东西也都送的送,扔的扔。”花儿娘嗫嚅着说。
    姨娘走时,花儿娘叹息一声,问:“进城后,还回来不?还能再见不?”
    姨娘半晌才道:“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哪能像年轻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唉!也许再见面时就到那边了。”
    “说的也是,铲子留下吧,万一你走到我前头了,逢节气,我好到你坟上铲铲草,唠唠嗑。”花儿娘说完,自顾自笑了。
    姨娘从花儿家出来,感觉闷得慌,真想找个棒槌把天捅个窟窿,让雨痛痛快快地下,也让她来个痛快。腰上的伤一到雨天就奇痒无比。几十年前,她和花儿娘参加生产队组织的秧歌队到镇上比赛。活动结束,花儿娘骑着自行车带她回家。在一个下坡路口,车闸失灵,花儿娘和自行车一头扎进淤泥,坐在后座的她被惯性摔到沟底一块石头上,当时腰就疼得不得了。她忍着剧痛,硬是把花儿娘从淤泥中拉出来,从那以后腰就落下了一到雨天就疼的毛病。
    村里的老屋已拆掉不少,断壁残垣,满目荒凉。姨娘跌跌撞撞,好几次被路边杂七杂八的东西绊倒。姨娘从布包里掏出出门时带的手电,但没打开。姨娘一直觉得自己全身上下唯一没有毛病的就是眼睛,不知咋的,自从推土机开进村里,她的眼睛就有点模糊了。
    快到家时,姨娘又跌了一跤,整个人趴在了一堆垃圾上。姨娘在垃圾堆里摸索了一下,是一个压扁的竹筐。手在竹筐上摸索一遍,嘴角微微向上挑了一下,闷罐子似的心倏地亮了一条缝,心里不由嘀咕,这样的竹筐当年背土、背粮、背粪。背果子,她一天能编十几个,如今,晒晒枣子,晾晾豆角,管用。
    姨娘踽踽独行在坑洼不平的路上,像蚕娘吐出的银丝一样的雨,轻柔地落在姨娘稀疏花白的发梢,流入姨娘的脖颈,浸入姨娘的心里。她打着冷战,艰难地回到了家里。
    家里的大门,头几天已经拆掉卖了。驴车、腌菜缸,铁锅,铁桶也都卖的卖,送的送,往日拥挤不堪的院子,一下空荡荡的。鸡吃了,羊卖了,阿黄送给娟儿了,家静寂得只剩下姨娘的呼吸和细雨落到树叶上的滴答声。
    姨娘脱下湿衣服,摸索着爬上炕,铺上向日葵图案的褥子,睡到花红柳绿的被子里,她才感觉自己有了活力。屋里,只剩下一个红色雕花木柜,她有些舍不得,那是她的陪嫁。丈夫得病去世后,儿子接她在城里生活了一阵子,可她总在想念老屋,想念村子的一草一木,也想念自由自在。她住不惯鸽子笼似的楼房,给儿子做了工作,才又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屋。
    儿子家里全是高档的家具家电,这木柜再好儿媳也不会稀罕。娟儿从小没爹没妈,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过日子节俭,还是送给娟儿吧。姨娘瞪着屋顶,像是说给自己又像是说给丈夫:“你睡在土里,一个旋风还能出来。我住进鸽子笼里,一个邻居也不认识,偶尔出个门,出去就回不来了……”
    天亮了,雨停了,早晨的阳光被水洗过一样,清新而透亮,映照着整个院子。
    姨娘裹好被褥,心里想着,今天儿子专门回来接我,还是提前准备妥当,别耽误了时间。老屋,这是儿子长大的家,国家拆迁搞建设,不舍也要支持。
    汪汪汪,一只土狗,“噌”地一下窜进院子,透过玻璃窗,姨娘认出是自己养了好几年的阿黄。
    姨娘弓着腰慢慢走出屋,阿黄扑上来,差点把姨娘扑倒。姨娘惊喜地叫着,阿黄,你咋跑出来了?阿黄张着嘴,亲昵地围着姨娘转了几圈,随即趴着前腿,撅着后腚,摇着尾巴,在姨娘的腿间蹭来蹭去。阿黄前爪受伤,血和泥混合在一起,肿得厉害。姨娘看着心里难受,便赶紧反身回屋。
    滴滴,儿子的车到家了。姨娘给阿黄包扎完伤口,让儿子找来绳索,把阿黄拴在院子里那棵开满花的桃树上,然后给娟儿打了电话。
    姨娘坐进车里,阿黄不顾绳子勒脖,对着车汪汪大叫,刨地,拼命挣脱,树上的桃花,瞬间被摇得七零八落。
    隔着车窗,看着慢慢消失的阿黄、桃树、老屋,以及住了一辈子的村庄,姨娘不由潸然泪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傍晚时分淅淅沥沥下雨的情境的描绘,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姨娘去找花儿娘告别的场景读来令人动容,充满了对故土的热爱和留恋。
    C.阿黄作为线索,它的出现代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为全文蒙上了温情。
    D.小说选取了土炕、花红柳绿的被子、竹筐等中国乡村的代表性实物,表现力很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姨娘”这一形象具有代表性。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直观地反映现实。
    B.小说末尾几段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阿黄对姨娘的亲昵动作,让人体会到一种心酸的离殇。
    C.小说中“推土机”与国家拆迁搞建设遥相呼应,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小事件中见证时代大背景。
    D.小说最后一段通过慢镜头将瞬间定格,意味深长。阿黄。桃树、老屋等慢慢消失,呼应了标题。
    3.文中插入几十年前花儿娘骑车带着姨娘掉沟里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姨娘不由潸然泪下”透露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头王
    郭金勇
    在家乡的俚语中,固执、倔强之人常被称为“独头”。这类人,说话如滚石头,生硬得很。其实这类人的性格是很爽直的。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称“独头王”。
    老王的家人越来越觉得他太不像话了。在他没退休之前,他只是在自己家里规定,所有要扔的废品垃圾,必须经他检查后,方可扔到分类垃圾桶去。凡有螺丝、螺帽、垫片、铁钉什么的,他都要留下来。去年退休后,老伴怕他闷出病来,劝他去上老年大学、去垂钓、去打牌,他都两个字:“不去。”渐渐地,老伴发现,他竟然时常在外边捡别人扔了的东西往家里带,连别人扔的而雨伞也要捡回来进行“解剖”。老伴说:“家里啥都不缺,你还要捡啥?”老王头一梗,瞟一眼老伴,说:“你甭管。有用哩!”
    儿媳妇跟老公嘀咕:“咱爸是否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了?我同事一老爸也这样,在外捡杂七杂八垃级往家里塞,他儿子每天傍晚趁其不备又悄悄往外扔。”
    老王有一只木质的“百宝箱”,里面放着各种型号的扳手、钳子、锲子、电线头等,还有若干小塑料盒,分类放他的各类宝贝。家里一有什么修修拧拧的事,他就搬出“百宝箱”来,丁零当啷寻找配件。他最不爱听年轻人说“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干,我们负责付钱”。他看不惯年轻人不拿钱当回事的做派。有一次家里说要换灯泡,儿子马上说“叫家政公司吧?”老王独头性子上来了,说:“难道换个灯泡你们也要叫专业电工吗?你们三餐咋不叫一个专业厨师来烧哩?钱多得没处放?”
    老伴、儿子、儿媳对老王都有意见,说他把家里弄成了废品站,唯有五岁的孙子支持他。那是前不久,孙子最爱的一辆遥控玩具车坏了。他爸爸拿过来一看,果然不动了,就说:“坏了就扔了,买新的。”老王听了拉下脸说:“拿来!”他搬出“百宝箱”,将玩具车拆开检查,很快就给修好了。小孙子开心地说:“爷爷真厉害!”老王得意洋洋,话里有话说:“你爷爷十多年机修车间主任不是白当的。花钱买新的谁不会啊,能把坏的修好,那才有成就感哩!”
    老王教过小孙子一首儿歌《小小螺丝帽》:路边有颗螺丝帽,弟弟上学看见了,螺丝帽虽然小,祖国建设不可少。捡起来,瞧一瞧,擦擦干净多么好,送给工人叔叔,把它装在机器上,嗨!机器唱歌,我们拍手笑。
    有一次老王出去散步,回来时手里抱着一个电饭煲,老伴一看又阴了脸,懒得说他。他也只顾自己捣鼓起来,花了一个多小时,修好了,急忙抱着电饭煲又出门了。回家后交给老伴一把青菜,得意地说:“是前面一幢邻居要扔的,让我撞见,给修好了。这菜是他们乡下亲戚家种的。”
    这件事后,老王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跑了几趟社区办公室后,买了一把太阳伞回来。转天,这把太阳伞就竖在了小区门口边上,老王坐在一把椅子上,而前一张小桌子,脚边放着他的“百宝箱”,伞下挂着一块硬纸片,上面写着“党员义务服务点”。
    一天上午,老王刚刚坐定,就有个小伙子过来说:“我是街道的,马上有领导要来,快搬走。”独头王的犟脾气又上来了,说:“我偏不,怎么着?”门卫出来也不知帮谁说好。正在争吵不下之时,三辆轿车到了门口,第二辆轿车上下来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同志,突然一个趔趄,陪同的人一声惊呼,立刻围了过来。那人虽然没摔倒,眼镜却掉到地上。捡了一看,镜片没碎,一边的镜腿却因掉了螺丝脱了出来。再一看,一只鞋后跟掉了。这附近没有眼镜店、没有补鞋摊,临时上哪办去?门卫急忙说:“这王师傅会修。”
    正在气头上的老王瞪了一眼门卫,头一梗:“不修!”
    那位女市长走到伞下,看见硬纸片上的七个宇后微笑道:“既然是党员义务服务点,群众有需求,为啥又不服务了呢?”
    独头王气哼哼说:“有人要我搬走啊,免得影响市容。”
    女市长依然微笑着说:“市容是不能影响,但这有特色的、群众又有需要的服务点也不能少。难道我们就没办法把它办得更好一点吗?”
    一个星期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门楣写着“党员义务服务站”,一边的墙上写着“节俭持家”,另一边墙上写着“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老王笑着对前来的邻居说:“我那一颗小螺丝、两枚小铁钉,作用可大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过多描写老王退休前的经历,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王专业能力强,技艺高超。
    B.老王教孙子唱《小小螺丝帽》,意在让孙子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工人,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C.女市长采用柔性的管理方法,安排社区为老王设立服务站,既不影响市容,也服务了群众。
    D.小说前半部分叙述老王善于修理东西,这为后文找老王为女市长修眼镜和鞋跟做铺垫。
    2.小说是如何塑造“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以“独头王”为题的好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看不起老杨。
    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
    打铁的老李给他娘做寿,祝寿那天中午,老马和老杨皆去随礼吃酒席。老杨早起卖豆腐走得远,吃酒席迟到了几步;马家庄离镇上近,老马准时到了。老李觉得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便把老杨的座位,空在了老马身边。老李以为自己考虑得很周全,没想到老马急了:“别,快把他换到别的地方去。”老李:“你们俩在一起爱说笑话,显得热闹。”
    老马问:“今天喝酒不?”老李:“一个桌上三瓶,不上散酒。”老马:“还是呀,不喝酒和他说个笑话行,可他一喝多,就拉着我掏心窝子,他掏完痛快了,我窝心了。”又说:“不是一回两回了。”老李这才知道,他们这朋友并不过心。或者说,老杨跟老马过心,老马跟老杨不过心。遂将老杨的座位,调到另一桌牲口牙子老杜身边。
    杨百顺前一天被爹打发过来帮老李家挑水,这话被杨百顺听到了。吃酒后第二天,卖豆腐的老杨在家里抱怨老李的酒席吃得不痛快,礼白送了。不痛快不是说酒席不丰盛,而是在酒席上,跟牲口牙子老杜说不来。老杨认为自己去得晚,偶然挨着了老杜。杨百顺便把昨天听到的一席话,告诉了老杨。卖豆腐的老杨听后,先是兜头扇了杨百顺一巴掌:“老马绝不是这意思。好话让你说成了坏话!”在杨百顺的哭声中,又抱着头蹲在豆腐房门口,半天没有说话。之后半个月没理老马。在家里,再不提“老马”二字。但半个月后,又与老马恢复了来往,还与老马说笑话,遇事还找老马商量。
    四十多年过去,老杨中风了,瘫痪在床,家里的掌柜换成了大儿子杨百业。四十年过去,老杨过去的朋友要么死了,要么各有其事,老杨瘫了之后,无人来看他。这年八月十五,当年在集上卖葱的老段,提着两封点心来看老杨。多日不见故人,老杨拉着老段的手哭了。见家人进来,又忙用袖子去拭泪。
    老段:“当年在集上做买卖的老人儿,从东头到西头,你还数得过来不?”
    老杨虽然脑子还好使,但四十年过去,当年一起做事的朋友,一多半已经忘记了。从东到西,扳着指头查到第五个人,就查不下去了。但他记得卖驴肉火烧的老孔和卖胡辣汤兼卖烟丝的老窦,便隔过许多人说老孔和老窦。
    老段:“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你总记得吧?”
    老杨松了一口气:“他,我当然记得,死了两年多了。”
    老段笑了:“当年你心里只有老马,凡人不理。岂不知你拿人家当朋友,人家背后老槽改你。”
    老杨赶紧岔话题:“多少年的事了,你倒记得。”
    老段:“我不是说这事,是说这理。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吧,你倒不往心里去。当时集上的人都烦你卖东西敲鼓,就我一个人喜欢听。为听这鼓,多买过你多少碗凉粉。有时想跟你多说一句话,你倒对我爱答不理。”
    老杨忙说:“没有哇。”
    老段拍拍手:“看看,现在还不拿我当朋友。我今天来,就是想问你一句话。”
    老杨:“啥话?”老段:“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又说:“过去没想明白,如今躺在床上,想明白了吧?”
    老杨这才明白,四十年后,老段看自己瘫痪在床,他腿脚还灵便,报仇来了。老杨啐了老段一口:“老段,当初我没看错你,你不是个东西。”
    老段笑着走了。
    老段走后,老杨还在床上骂。
    杨百业问老杨:“老马是个赶大车的,你是个卖豆腐的,你们井水不犯河水,当年人家不拿你当人,你为啥非巴结他做朋友?有啥说法不?”
    老杨叹了一口气:“有,不然我也不会怵他。”
    杨百业:“事儿上占过他便宜,或是有短处在他手里,一下被他拿住了?”
    老杨:“事儿上占便宜拿不住人,有短处也拿不住人,下回不与他来往就是了。记得头一回和他见面,就被他说住了。”
    杨百业:“啥事?”
    老杨:“头一回遇到他,是在牲口集上,老马去买马,我去卖驴,大家在一起闲扯淡。论起事来,同样一件事,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我只能看一个月,他一下能看十年;最后驴没卖成,话上被老马拿住了。”又摇头:“事不拿人话拿人呀。”又说:“以后遇到事,就想找他商量。”
    杨百业:“听明白了,还是想占人便宜,遇事自个儿拿不定主意,想借人一双眼。我弄不明白的是,既然他看不上你,为啥还跟你来往呢?”
    老杨:“可方圆百里,哪儿还有一下看十里和看十年的人呢?老马也是一辈子没朋友。”又感叹:“老马一辈子不该赶马车。”
    杨百业:“那他该干啥呢?”
    老杨:“看相的瞎老贾,给他看过相,说他该当杀人放火的陈胜吴广。但他又没这胆,天一黑不敢出门。其实他一辈子马车也没赶好,赶马车不敢走夜路,耽误多少事儿呀!”说着说着急了:“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还看不上我,我他妈还看不上他呢!一辈子不拿我当朋友,我还不拿他当朋友呢!”
    杨百业点点头,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这段文字精约平实,就像讲故事般讲述了杨百顺、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老马和老杨之间那简单又复杂的微妙关系。
    B.小说中,参加完老李家酒席的老杨,心中并不畅快,而听了杨百顺的话,他更是将信将疑,生气愤怒,但又不想“破坏”自己心中与老马的关系,于是用打孩子的这种行为掩饰,但潜意识的真实想法还是很难遏制,于是在家不提老马,“半个月没理老马”。
    C.小说中“老段笑着走了”,一个“笑”字,悄然汇聚成一个立体、可感的形象,生动鲜活地打读者眼前走过。可谓“一笔作百十来笔用”,言简而意丰。
    D.老段本意或许不是来嘲笑老杨的,他喜欢老杨的鼓,但是老杨没有把他当朋友,老了之后来看望生病的故人,再聊一些事情,但是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叙述既质朴自然,又出神入化。写的是普通底层民众的生活,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似一颗小石头,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千层风浪。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既有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又有人物之间关系亲疏的对比,从而让文章更为饱满而富张力。
    C.小说既有外貌描写又有动作描写,但最主要的是借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的叙事有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在娓娓道来中,意蕴深刻,留人回味。
    3.小说以“杨百业点点头,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结尾,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童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C.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彰显悲剧色彩。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湖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B.“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碾坊主人的辛苦,与下文内容相呼应。
    C.“怎么不是三三的鱼?”这里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态。同时,作者还借助大鱼吃鸭子的梦境来展示三三的心理状态。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速叙事,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3.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汪曾祺曾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小说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1.D
    2.C
    3.①形象:王九妈看似热情、关心,但当单四嫂子叫王九妈帮忙看一看孩子时,王九妈只回应了两声“唔……”,“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盖棺时王九妈对单四嫂子的悲痛、不舍,只有“不耐烦”“气愤愤”,这些都入木三分刻画出这个女人的冷漠、世故。②意义:王九妈等人是社会环境的组成者和维持者,凸显了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借王九妈这一类形象,揭露毫无同情心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
    4.消极。①(人物命运)单四嫂子“早睡着了”,失去宝儿的单四嫂子只会更麻木、绝望,生存会更艰难。②(环境氛围)结尾段写鲁镇恢复寂静,暗夜寂静,渲染了凄凉抑郁的悲剧氛围。③(主题思想)结尾段表明象征未来的“明天”,还未到来,暗夜还未过去。
    不消极。①作者在《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也“须听将令”,结尾段写鲁镇又恢复寂静,明天还未到来,提醒人们需奋斗不止,这正是“呐喊”的意义:唤起人们斗争的决心和勇气。②“明天”象征着未来和希望,虽未到来,但希望还在,暗夜终将会被明天代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鲁镇良好的社会风貌”错误,开头写单四嫂子家深更半夜不睡觉,为了表现单四嫂子的勤劳能干,但是不能突出鲁镇良好的社会风貌,选项无中生有。
    B.“第一处表示单四嫂子……,有言外之意,第二处语意中断,表示何小仙正在思考如何医治”错误,第一处“不妨事么?他……”,表示单四嫂子话未说完,并无言外之意,何小仙打断她的话,表现其不愿与其沟通、故弄玄虚;第二处“这是火克金……”,并非在思考如何医治。
    C.“表现了……对单四嫂子的关切和善意提醒”错误,何家开出的药方,所需药品“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只是客观叙述,没有关切之情,也不是善意提醒。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突出了何小仙虽医术高明但毫无同情心的形象”错误,何小仙在与单四嫂子简短对话中,用貌似专业的术语,只是为了表现何小仙故作高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形象:王九妈看似热情、关心,实则冷漠、世故。王九妈是一个道士般的人物。当单四嫂子颤栗着像敬菩萨一样问她:你老见多识广,给看看孩子吧。她那两声半屁响半敷衍的“唔”,足见其也是冷漠的“忘救”派里的人物。至于后面她给单四嫂子煮饭,那不过更加重了单四嫂子的负担。这又足见人情如纸薄。“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盖棺时王九妈对单四嫂子的悲痛、不舍,只有“不耐烦”“气愤愤”,这些都入木三分刻画出这个女人的冷漠、世故,为人痛恨。
    意义:王九妈等人是社会环境的组成者和维持者,凸显了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借王九妈表现了当时邻里之间的冷漠与麻木,以及大家对于弱者的袖手旁观,除此之外更表现的是当前的一个底层时代人们的无力感。作者借王九妈这一类形象,揭露毫无同情心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答“消极”,也可答“不消极”。
    如答消极,可以这样考虑:
    从人物命运来看,文中写“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单四嫂子“早睡着了”,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悲剧妇女的典型代表,然而她们并没有因为道路选择的不同而改变悲剧的命运。失去宝儿的单四嫂子只会更麻木、绝望,生存会更艰难。
    从环境氛围来看,结尾段写“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鲁镇恢复寂静,暗夜寂静,渲染了凄凉抑郁的悲剧氛围,预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从主题思想来看,结尾段写“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实际上表明象征未来的“明天”,还未到来,暗夜还未过去。作者借此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如答不消极,可以这样考虑:
    作者在《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也“须听将令”,结尾段写鲁镇又恢复寂静,明天还未到来,提醒人们需奋斗不止,作者是想告诫我们要学会反抗斗争,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正义之感,作品结尾处用独特的语言阐明作者的观点,以此刺痛还没有清醒、麻痹不仁的人,这正是“呐喊”的意义:唤起人们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明天”象征着未来和希望,虽未到来,但希望还在,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要相信暗夜终将会被明天代替。

    二、1.C
    2.A
    3.能表现出姨娘善良的本性,体现出农村的淳朴民风,也照应了上文姨娘和花儿娘道别时的场景,点出两人感情深厚的原因。也为下文姨娘不愿离开这熟悉的村庄,眷恋这里的人、物做了铺垫。
    4.对村庄以及一切和它有关的人、物的深深不舍之情,对故土的热爱和留恋,也有对国家拆迁搞建设的理解与支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阿黄作为线索”说法错误,线索应是要贯穿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的,但文中的阿黄只是在后半部分出现的其中一个姨娘不舍眷恋的家中之物,不是全文的线索。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A.“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说法错误,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二人称。第三人称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析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的作用。
    人物形象塑造角度:从“花儿娘和自行车一头扎进淤泥,坐在后座的她被惯性摔到沟底一块石头上,当时腰就疼得不得了。她忍着剧痛,硬是把花儿娘从淤泥中拉出来”可以看出,姨娘忍着剧痛也把花儿娘从淤泥中拉出来,这一情节能很好地体现人物善良的本性。
    情节角度:本情节既可照应上文,也为下文做铺垫。上文中开篇是姨娘和花儿娘告别的场景,从“进城后,还回来不?还能再见不?”“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哪能像年轻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唉!也许再见面时就到那边了”“说的也是,铲子留下吧,万一你走到我前头了,逢节气,我好到你坟上铲铲草,唠唠嗑”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感情深厚,而这段花儿娘骑车带着姨娘掉沟里的情节,就能很好的说明两人感情深厚的原因,让人读起来感觉不突兀。正是因为和这样的乡里乡亲们相处多年的深厚情感,所以在临离开的时候,姨娘才会有后文的反应:“可她总在想念老屋,想念村子的一草一木,也想念自由自在”“隔着车窗,看着慢慢消失的阿黄、桃树、老屋,以及住了一辈子的村庄,姨娘不由潸然泪下”。因此这段情节也为后文做了铺垫,让后文姨娘情感的流露有水到渠成之感。
    主旨角度:姨娘受伤痛的厉害,还是艰难地救助花儿娘,这是最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通过此事件能更好的体现出农村的淳朴民风,也是姨娘对故乡热爱和留恋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姨娘从花儿家出来,感觉闷得慌,真想找个棒槌把天捅个窟窿,让雨痛痛快快地下,也让她来个痛快”“手在竹筐上摸索一遍,嘴角微微向上挑了一下,闷罐子似的心倏地亮了一条缝”“铺上向日葵图案的褥子,睡到花红柳绿的被子里,她才感觉自己有了活力。屋里,只剩下一个红色雕花木柜,她有些舍不得,那是她的陪嫁”“姨娘弓着腰慢慢走出屋,阿黄扑上来,差点把姨娘扑倒。姨娘惊喜地叫着,阿黄,你咋跑出来了?阿黄张着嘴,亲昵地围着姨娘转了几圈,随即趴着前腿,撅着后腚,摇着尾巴,在姨娘的腿间蹭来蹭去”“隔着车窗,看着慢慢消失的阿黄、桃树、老屋,以及住了一辈子的村庄,姨娘不由潸然泪下”可知,对于和自己相处了很多年的村庄及其中的一切人和物,姨娘都有着无法分割的浓浓深情,即将要分别的时候,才会在内心感觉冰凉、难受、痛,是满心的不舍;
    依据“儿子接她在城里生活了一阵子,可她总在想念老屋,想念村子的一草一木,也想念自由自在”可知姨娘对故土的热爱和留恋;
    依据“老屋,这是儿子长大的家,国家拆迁搞建设,不舍也要支持”可知,虽然对老屋无比的眷恋不舍,但在国家建设的大事面前,也能理解支持。

    三、1.B
    2.①语言描写。如小说通过老王反对儿子找人换灯泡时所说的话,表现出他勤俭持家的形象特征。②动作描写。如小说写老王主动免费给邻居修好电饭煲,表现出他乐于助人的形象特征。③侧面描写。如小说通过叙写老王的老伴,儿子,儿媳对他的态度,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形象特征。
    3.①以“独头王”为题,突显了老王固执、倔强和爽直的性格。②小说以老王“独头”的性格为中心谋篇布局,以“独头王”为题,可以串起小说情节﹐使情节集中、紧凑。③以“独头王”为题,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意在让孙子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工人,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错,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只涉及到“老王教孙子唱《小小螺丝帽》”这一情节,选项说“意在让孙子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工人,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当老王儿子想让家政公司换灯泡时,老王说“难道换个灯泡你们也要叫专业电工吗?你们三餐咋不叫一个专业厨师来烧哩?钱多得没处放”,小说通过老王反对儿子找人换灯泡时所说的话,表现出他勤俭持家的形象特征,此处属于语言描写。
    “有一次老王出去散步,回来时手里抱着一个电饭煲,老伴一看又阴了脸,懒得说他。他也只顾自己捣鼓起来,花了一个多小时,修好了,急忙抱着电饭煲又出门了”,小说写老王主动免费给邻居修好电饭煲,表现出他乐于助人的形象特征,此处的“抱”“鼓捣”“修好”“出门”等动词属于动作描写。
    “老伴说:‘家里啥都不缺,你还要捡啥’”“儿媳妇跟老公嘀咕:‘咱爸是否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了?我同事一老爸也这样,……’”“老伴、儿子、儿媳对老王都有意见”,小说通过叙写老王的老伴,儿子,儿媳对他的态度,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形象特征,属于侧面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在家乡的俚语中,固执、倔强之人常被称为‘独头’。这类人,说话如滚石头,生硬得很。其实这类人的性格是很爽直的。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称‘独头王’”,小说开篇表明以“独头王”为题的目的:以“独头王”为题,突显了老王固执、倔强和爽直的性格。
    小说先写老王的家人越来越觉得他太不像话了,引出老伴、儿子、儿媳对他的不满,老王的种种行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小说从描写老王善于修理东西起笔,直到后文老王为女市长修眼镜和鞋跟,文章一直以老王“独头”的性格为中心谋篇布局,以“独头王”为题,串联起小说情节﹐使情节更加集中、更加紧凑。
    独头,一般指固执、不灵活、倔强。独头王,指的是固执、不灵活、倔强的代表人物。小说以“独头王”为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给人以无限地回味。

    四、1.D
    2.C
    3.①人物关系方面:“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是指尽管老马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但他也离不开老杨。同时,由于老杨遇事拿不定主意,所以遇到一个能力比自己厉害的、一下能“拿住”自己的老马,便十分依赖他。
    ②情节结构方面:结尾部分的“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与文章开头对比呼应,让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③主旨表达方面:老杨、老马明明不过心但又“一辈子该成为朋友”,很好地体现“人生在世,能够说上话,温暖心灵的知己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这一感触。
    ④读者感受方面:结尾部分简短朴实的表达,意蕴深远,引人深思和回味。(任意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4.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可以和他人说的话,却不和他人说,这就难找到知心的朋友。
    ②“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不可以同他人谈的话,却同他人谈,这就很容易说错了话。
    ③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a.处之有度,既不能“交深言浅”,也不要“交浅言深”;
    b.志同道合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珍惜对你好的人;
    c.与人相处,应不卑不亢,不必强求;
    d.人无完人,不必求全责备,同时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交到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
    (第③点任意答对其中两小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D.“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错误,老段并非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而是有意而为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既有外貌描写……”“最主要的是借助……心理活动”错误,小说中并没有外貌描写,而且并非主要借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人物、情节、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
    人物关系方面:结尾这种写法让文章更为饱满而富张力,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是指尽管老马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但他也离不开老杨,因为方圆百里内,活了一辈子的老马,并没有朋友,只有老杨明白他、欣赏他。结合前文,文章讲述了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之间那简单又复杂的微妙关系。由于老杨遇事拿不定主意,所以遇到一个能力比自己厉害的、一下能“拿住”自己的老马,便十分依赖他,一直把老马当朋友看。
    情节结构方面:结尾部分的“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与文章开头部分“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等内容,对比、呼应,让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主旨表达方面:小说写的是普通底层民众的生活,虽然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似一颗小石头,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千层风浪,老杨、老马明明不过心但又“一辈子该成为朋友”,很好地体现“人生在世,能够说上话,温暖心灵的知己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这一主题思想。
    读者感受方面:这种叙述方式既质朴自然,又出神入化,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千层风浪。结尾这种简短朴实的表达,意蕴深远,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回味。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可以和他人说的话,却不和他人说,这就难找到知心的朋友。像文中的老马,老杨把他当朋友,但他却打心底里看不起老杨,和他交往并不过心,所以,老马是孤独的。
    “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不可以同他人谈的话,却同他人谈,这就很容易说错了话。像文中的老杨,把老马当朋友,保持一份自以为是的友谊,跟老马说话掏心掏肺,殊不知在别人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言语负担,终难走进他人的内心。
    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真诚是一个人的宝贵品质,但真诚不等于傻,对于交情尚浅的人,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嘴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善意来回报你的真诚。处之有度,既不能“交深言浅”,也不要“交浅言深”。
    一路走来,初心不变、志同道合的人没有几个,遇到了就要抓住,我们应该庆幸,即使过着这样尔虞我诈的生活,依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风雨兼程。志同道合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一定要珍惜对你好的人。
    努力做到与人相处,不卑不亢;与己相处,不慌不忙。看得起自己,也看得起他人。时而做不到也正常,也被容许,毕竟我们都是凡胎肉身! 修行尚未成功,伙伴仍需努力!与人相处,应不卑不亢,不必强求。
    一分为二看自己,一分为二看别人,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晰完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必求全责备,同时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交到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

    五、1.B
    2.D
    3.①真诚率直。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②活波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
    4.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③选材质朴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④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只是简单概述片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没有表现“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文中“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等内容可以看出,三三心中有着价值判断,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体现出她真诚率直的性格。
    从“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等情节可以看出,三三有着小孩子普遍具有的活波可爱的特点。
    从“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可以看出三三从容面对家庭艰难。从“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可以看出,三三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从中可以看出她坚韧要强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体裁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非常具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小说形式上更接近散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首先,小说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这样的写法就接近于散文的写法。如小说中只是记叙了三三的生活状态,“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如同对三三生活的记录。
    其次,小说语言诗化。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具有特点,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第三,在选材上,沈从文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选材质朴唯美,具有湘西的风情。“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其后有纯朴的风俗,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在小说中,没有传统小说的那种通过典型情节来塑造重点人物,而是只是简单概述片段,故意将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只是将他们的生活场景简单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小说要反映生活的创作理念。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类: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类,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魏巍曾说,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