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修辞手法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③。
    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一句运用拟人,写王逢进攻起来,拔旗斩将,野火撩原,令人难以招架。
    D.颈联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令人惊叹。
    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 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着笔于景物的动态。
    C.“飘飘”“萧萧”两个叠词用“又”字强化,充分表现词人对春风春雨的喜爱。
    D.词末“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晓至湖上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限45个字以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
    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注释:
    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
    春鸠:春天的鸠鸟。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
    矩:规则,法则。
    生事:指生计;境遇。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7.诗的颈联使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醉留东野①
    韩愈
    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②。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③?
    东野不得官④,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⑤。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筵撞巨钟⑥。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注】①东野: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此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时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客游汴州,将南行,诗人赋此诗留别。②不相从:这里指李白、杜甫两人不常在一起。③蹑二子踪:指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④不得官:时孟郊正待朝廷任命新职。⑤駏jù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⑥寸筵撞巨钟:筵,通“莛”,草茎;古有“寸莛撞钟”之说。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由李白、杜甫终生难在一起表述自己和孟东野重蹈李、杜二人遭遇的遗憾。
    B.诗人说自己有点“滑头”,能够周旋于官场,以此来衬托孟郊的傲骨铮铮。
    C.诗人说自己非常崇拜孟郊,表示愿做駏蛩,愿化白云,从而能够帮助孟郊。
    D.这首杂言诗典雅清丽,朗朗上口,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孟郊的深厚友谊。
    9.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和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①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②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①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②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
    B.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
    C.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
    11.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傍晚,天晴风歇,春寒的威力折损了,“折”字体现天气变化之大。
    B.上片后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一幅淡墨素彩的画面,凸显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
    C.“绝胜”总结上片,言景物极美,“愁亦绝”育人之极愁,美景衬哀情,更显愁深。
    D.这首词借“梅”表达春夜倚楼之人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词调清婉含蓄。
    13.请赏析结尾三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尽去建故将”。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用。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揭示了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特征
    B.“侯门”的围墙上纤草低垂,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老将心境的恬淡愉悦。
    C.颈联细腻深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打开鹦鹉笼子,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煎茶待客。
    D.本诗前六句铺写老将的“仙家”生活,层层深入,与末二句相辅相成,使诗歌的意旨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
    15.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街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果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楠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点明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可看出诗人此时流落湖湘,以船为屋,舟中逢燕,无限伤感。
    B.“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诗人羁留此地一年之久,在此地已经“两度”见到春燕衔泥筑巢。
    C.今日舟中相逢之燕即是往年同屋而居的那一只,这与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感基本相同。
    D.燕子在桅杆上呢喃细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触景生情,老泪纵横。感到无限寂寞和悲伤。
    17.诗歌颔联中“远看人”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与诗人此时情态,正值元宵佳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颔联点明题意,诗人以酒浇愁,酒解客愁,萌发诗兴,诗觉有神。
    C.颈联“谋身”一词,既抒发诗人个人感慨,更凸显其心系苍生的情怀。
    D.尾联诗人叹息自己为微小的官职所缚,倍感苦闷惭愧,流露伤感之意。
    19.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翠眉亭
    苏 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21.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九首之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22.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
    B.刘诗用一个心地单纯的女子的口吻直接抒情,更采用民歌体,使诗歌朴素清新自然的语言特点更加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C.刘诗以诗歌形象抒情,白诗以作者形象抒情;刘诗即景抒情,由景入情,一个“愁”字道尽诗眼;白诗情景交融,一个“恨”字尽道作者的伤感。
    D.刘诗末句有“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意境,带给人遐思。刘诗第二、四句的意境分别由第一、三句成全,使景和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沉醉。
    23.这两首诗构思非常巧妙,有人说刘诗妙在比喻,白诗妙在拟人,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茅舍疏篱
    宋·杨无咎①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②伫立移时③。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注:①杨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②宁宁:宁静之意。③移时:谓少顷。
    2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
    B.“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
    C.“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梅花虽然“瘦损”,却如此品格高洁,为了欣赏它,天气寒冷也“无妨”。
    D.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
    25.请结合本词内容赏析其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荷花
    刘光祖①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②千顷。
    【注】①刘光祖:南宋中期立朝敢言、疾恶如仇的名臣,曾因作文讥讽权臣韩侂胄而被夺职谪居房州。此词为贬谪期间所作。②酣:浓盛,盛美。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小池塘的晚风和荷香,水草和游鱼,表现出凄清、衰败的景象。
    B.下片前三句写荷叶空擎,不见荷花,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凋残。
    C.下片中间写后半夜时月光惨淡、花朵低垂,犹如凄梦,无人理解同情。
    D.这首咏物词借池中败荷抒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贬谪期间孤寂的情怀。
    27.本词结尾“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拟人”错误,“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故选C。
    2.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充分表现词人对春风春雨的喜爱”错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故选C。
    3.①都从声、色(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②写景都动静结合。③都使用了对偶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
    储诗中从“色”“声”二字可看出,上句写视觉所见色彩,下句写听觉所闻声音;而厉诗中“折苇”摇动有声,是写听觉所闻,观山见“影”,是写视觉所见,可见两句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两诗中“声”为动,“映地为天色”“遥山淡无影”为静,故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此外,这两句以“映地”对“飞空”,“为天色”对“作雨声”;“折苇”对“遥山”,“动有声”“淡无影”。两句均运用了对偶修辞。
    4.D
    5.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误。全诗前三联通过王昌龄旧居的环境描写,借清溪、孤云、青松、苔纹等意象表达了对王昌龄人品的敬佩与褒扬。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整首诗表面上似乎表达了对王追求隐逸的仰慕,但此时王昌龄已登仕路,所以尾联的“亦”字乃为虚晃,故意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真正的意思是婉转地规劝王昌龄应该坚持初衷而归隐,不含有“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的意思。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理解诗句含义:这两句写夜宿茅屋,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
    分析诗句表现手法特点及诗句蕴含的感情:本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滋苔纹暗指主人王昌龄已好久不在,此时院落环境幽静。从诗句的局部看,“宿”字是“住宿”的意思,这就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了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表现和谐、美好的月夜图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月夜图。这就暗示主人不在已久,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因为主人不在,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
    6.D
    7.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应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中前句“桃花开蜀锦”,意思是春天绽放的桃花,灿烂绚丽,就像蜀锦一样美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盛开的桃花比喻成蜀锦,描绘了一幅春天桃花绽放,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后句“鹰老化春鸠”,意思是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老鹰以人的心理活动,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春鸟来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惊蛰到来,桃花始开,老鹰离开,春鸠到来,它们都应因时而动,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的,那么启发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规律。
    8.D
    9.①类比、衬托:作者将自己和盂郊比作李白、杜甫,表现了二人友谊的不凡。②对比:作者对比自己和孟郊的处境、现状和性格,凸显对孟郊品德和才能的推崇及对其老大而未得重用的惋惜。③比喻、用典:青蒿倚松、駏蛩负蟨、寸筵撞钟、云伴飞龙等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希望两人友谊长存、尽快相逢的愿望。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典雅清丽”语言风格错解,本诗不具有“典雅清丽”的特征,本诗的风格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自比李杜。从前由于诵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总是怅恨他们两人终生难以在一起。我和盂东野有幸生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通过写李杜的友谊,表达自己与孟郊友谊的深厚。
    五至八句对二人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诗人在过去的诗中曾以“雄骜”二字评东野,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夸龙钟”,一“夸”字即写“雄骜”。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韩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自惭青蒿倚长松”“原得终始如駏蛩”“有如寸筵撞巨钟”“有如寸筵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几句比喻、用典,说自己是青松,东野是青松;说自己和东野如同相依为命的駏蛩;说诗人挽留东野如同寸草之茎去撞击巨钟一样无效;说诗人与东野如同白云与飞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两人友谊长存、尽快相逢的愿望。
    10.D
    11.(1)诗歌的第七八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放开心怀听作者扺节而歌;(2)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3)诗歌最后一句还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错,辞藻应该是华美的,同时“一悲到底”也错,诗歌的第七八句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在抒情上是有节制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句意为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者不愿让这无边无际的忧愁吞噬人的灵魂,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裁悲、减思”,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学会排遣自己的伤痛。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句意为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
    “宁闻古时清吹音”,诗歌最后一句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比起陈述句式,更能加强诗人的情感。
    12.B
    13.①运用反衬。以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反衬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雁“知人倚、画楼月”,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情色彩。③以景作结,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B.“凸显出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错。上片后三句,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运用比喻等修辞,重在描绘“花疏天淡”的美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结尾三句写“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意思是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惟有两行低雁”,以雁有两行,反衬人的寂寞孤独;以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从而反衬所怀念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此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知人倚、画楼月”,写大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情色彩。此处把大雁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结尾三句以景作结,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从而收到了含蓄委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4.B
    15.①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②用“凌烟阁”的典故和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功劳是不会被抹杀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B.“恬淡愉悦”错,颔联上句“墙头雨细垂纤草”,写“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下联“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心境应为“寂寞冷落”,可见选项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情感、写作特色的能力。
    内容上看结尾句的意思是:“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这里泛指带兵作战。
    表达效果上看“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使用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较之陈述句语气更为强烈突出,启发读者思考增强感染力。“凌烟阁”融合了典故: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相刻在凌烟阁内。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书,阎立本画。这二十四人都曾是带兵打仗的武将。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使用典故,委婉含蓄言简义丰,表达了对功臣老将更是对自己的安慰鼓励。
    16.C
    17.①“远看人”既描述燕子远道而来看我的情景,也细致刻画出燕子怀疑犹豫之下立足桅杆远远望我的疏离之态。②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突显燕子迟疑的神态之余,也侧面写出诗人漂泊流离,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这与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感基本相同”错。与“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情不同。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而,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惑,只是远远看看。表达作者此时的孤独。而晏殊词表达的是无奈之中尚有美好的慰藉。
    故选C。
    1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颔联写“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 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写出了燕子远道而来看我的情景,也细致刻画出燕子怀疑犹豫之下立足桅杆远远望我的疏离之态。
    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这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在突显燕子迟疑的神态之余,也侧面写出诗人漂泊流离,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18.A
    19.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事眼前形势的忧心。
    ②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
    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正值元宵佳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错误。根据标题“独酌成诗”,以及第一句“灯花何太喜”可见,诗人是在问灯花,为何流露喜兆?虽在元宵佳节,自己却独自一人“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可见诗人漂泊在外,每逢佳节倍觉凄凉,应该是满怀愁绪,绝非“喜悦之情”。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兵戈犹在眼”一句,“兵戈”借代战争,描写战争犹在眼前,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处于战乱的担忧之情。
    “儒术岂谋身”一句,采用反问手法,说自己学习儒术,难道能只为个人打算?流露出作者自己虽然只是“微官”,却依然有心为天下分忧,只是报国无门,心系苍生而无能为力。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两句,直接抒发作者“愧”的情感,他深感自己官位低微,无法解民于倒悬,无法为国家战乱出力,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0.B
    21.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外而内”错,由前句“眉势低临户牖间”,以及颔联中的“放”可知诗人是立足亭中向外观看。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联描写站在翠眉亭上看到的景色:亭子附近有两座弯弯曲曲的山岭,推开亭子的轩窗,正对着的山岭宛如近在眼前;亭子斜下方是千畦良田和一带渌水,一带远山呈现出八字形,真想打开窗子放它进来。这两句表达了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尾联“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故乡的山是“银色”的,眼前的山却是“苍颜”,眼前之山并非故乡的山,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之情。
    颈联“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刚刚还为宿雨打湿了峰峦而发愁,转眼间风卷云过,天空放晴,草木又能够悠游自在地享受阳光了,作者也为它们感到高兴。此句“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22.C
    23.(1)刘诗先描写满山桃花红,山下水恋山的情景,再以花红易衰比喻郎君爱情,以水流无限比喻无尽的愁苦,比喻新颖别致,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2)白诗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而且春光拟人化,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戏语雅趣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尽道作者的伤感”错,白诗的末句有第三句的“恨”作相衬,意思是: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表达的是惊喜之情。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刘诗头两句写眼前景色,满山花红,水流无限,如此美景恰恰勾起女主人公无限痛苦: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白诗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开首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光人的情态,写春光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立意新颖,构思灵巧。
    24.C
    25.①本词的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或含蓄蕴藉、清新优美、闲静淡远。(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②运用叠词:如“宁宁”,词人神情专注,安静赏梅,使描绘的主人公形象更为突出,增加语言的韵律感。
    ③运用修辞手法:“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写出梅花之洁白晶莹和梅树姿态之飘逸,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谓梅花虽然‘瘦损’,却如此品格高洁,为了欣赏它,天气寒冷也‘无妨’”理解错误。“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炼字用词方面:“宁宁伫立移时”,“宁宁”,神情专注貌;“移时”,谓时间经过之久,与历时、经时意同。这句是刻画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驻足观赏、凝思。“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无妨”这里看出词人对梅花的迷恋倾心程度之深。
    修辞方面:“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语言风格方面:杨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烟笼修竹,月在寒溪”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所以本词的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26.A
    27.①联想、想象(虚写):由今日荷花的衰败联想到将来会回想今日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并由此想象江南红荷千顷的景象。②借代:用颜色“红”代指荷花本身,突出了大片荷花之美。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红荷千顷,表达了作者对来年荷花重现艳景的殷殷期待。
    解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凄清、衰败”错,上片描写的是舒爽、幽美的景象,词人以乐景衬衷情,抒发了荷花凋零的惆怅之感,借此传达人生遭际之感。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也应记得,那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江南湖面千顷,全是荷花的一片浓红。
    “且应记”,意为也应记得,这是联想、想象,也即虚写。由今日荷花的衰败联想到将来会回想今日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并由此想象江南红荷千顷的景象。
    用颜色“红”代指荷花本身,突出了大片荷花盛放之美。这是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
    “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这是乐景写衷情,借红荷千顷,表达了作者对来年荷花重现艳景的殷殷期待。

    相关试卷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修辞手法: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修辞手法,共1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清人方东树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表达方式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表达方式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