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含蓄地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通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寓情于情的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上学期学过的短篇寓言故事《黔之驴》。它的作者是谁呢?(柳宗元)当时我们就曾介绍过,柳宗元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记》。
二、作品作者简介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述文的范畴。
2.《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3.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4.背景介绍: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调任长安为官,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于是积极参与王叔文(唐顺宗任命)政治改革运动,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撤销改革,至此革新失败。政敌们趁机打压他及参与改革的人。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就被贬到了当时非常荒凉的永州,在那儿一呆就整整十年,后又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最后病死于四十七岁。本文就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所作。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指导翻译:
从:自,由。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行:走。
篁(huánɡ)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见:看见。
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清,清澈。冽:寒冷。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用来。为:作为
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quán):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形容词作状语,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透过。
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往来翕(xī)忽:游来游去动作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乐:逗乐。
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或隐或现之处。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势:形状。(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
其:那。
寂寥:寂静寥落。悄怆(qiǎ chuànɡ)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远。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过清:认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清,凄清。
居:停留。之: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
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从:跟随,动词。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文章翻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快速复习本课译文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及其概貌——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重点研读
(一)研习第一段
1.如将本段分为两成,如何分?怎样概括段意?——第一层(开头至下见小潭):发现小潭的经过;第二层(水尤清冽至参差披拂):石谭美景。
2.请划出作者发现小潭所使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用“行、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突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向西走百二十步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最后寻到小潭。
请概括第二层有关小石潭三个方面的特点——水清、石奇(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池中岩石形状各异)树蔓美(茂盛青翠、缠绕飘拂)——正面描写
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是游记作品常用的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本文作者由小丘走到小石潭,观察点进行了变换,而不同观察点又描绘了不同的优美景色。因而也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研习第二段
1.齐读本段
2.探讨:本段写作对象是只有鱼,还是鱼和水?——正面写游鱼的快乐,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明。
3.潭水和鱼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潭水清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能看清游鱼的数量,更好像在空气中游玩一样;)“影布石上”,且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如潭水不清明,能看清吗?这是侧面描写。
游鱼快乐:(1)正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空游;
动静结合:“佁然不动”——静态(神态自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畅游)
拟人化手法:“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人嬉戏。
(三)研习第三段
1.小组读
2.本段描写的小潭源流有什么特点来描写?——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
3.作者在写溪身岸势的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一静一动);溪水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潭源流的奇特壮丽
(四)研习第四段
1.齐读
2.石潭四周有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这样的氛围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被贬后凄凉忧伤孤寂的心情
4.作者为什么不能久居?——“以其境过清”。真的是因为这儿的环境太过凄清吗?不是,是作者在这样凄清的环境下内心更加觉得忧伤,寄情山水释怀的目的不能实现,倒不如及早离去。
四、巩固升华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二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忧伤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从山水中得来的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孤寂的心情又会跑出来占据心头,因而无心再赏美景。
2.小石潭一共有哪些特点?——以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
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作特点:
A.寓情于景:作者把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孤寂的情感寄托在优美的小石潭景色之上。
B.动静结合与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
1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整体感知,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