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A.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故不符合题意;
B. 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要合理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大量开采会造成资源浪费,做法不利于实现此目标,故符合题意;
C.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故不符合题意;
D. 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分析。
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液体的倾倒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检验H2的纯度
D.证明CO2是否集满
【答案】C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见气体的检验
【解析】【解答】A. 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检验氢气纯度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纯净,酒精灯应该点燃,故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手捂法测仪器的气密性,利用了大气压原理,手捂试管,试管内压强增大,气体体积增大,气体从导管排除,就会看到气泡生成。
C、根据检验氢气纯度时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D、气体验满操作应该在集气瓶口进行。
3.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百炼成钢B.滴水成冰C.立竿见影D.披荆斩棘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百炼成钢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B. 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披荆斩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同学们尝试以化学视角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上学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在给树木涂刷石灰浆(含硫黄粉),推测是为了防止害虫生卵
B.看电视时,新闻中提到“冰墩墩”外壳采用环保PVC(聚氯乙烯)及PC(聚碳酸酯)制作而成、推测该材料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C.学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推测灭火的主要原因是隔绝了空气
D.假期旅行时、在宾馆中用肥皂洗衣服,发现水中易起浮渣,推测该地区水的硬度较大
【答案】B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 用混有硫磺粉的石灰浆涂刷树木的目的是防止害虫生卵,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B. PVC(聚氯乙烯)及PC(聚碳酸酯)制作而成,属于塑料,该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C. 灭火的原理有:隔绝空气(或氧气)、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会出现大量浮渣,因此测该地区水的硬度较大,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用混有硫磺粉的石灰浆涂刷树木的目的是防止害虫生卵。
B、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5.化学的世界五彩缤纷,在化学变化中感受化学之美。下列反应的现象或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
A.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溶液蓝色变浅:2Al+3CuSO4=A12(SO4)3+3Cu
B.向黄色的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FeCl3+3NaOH=Fe(OH)3↓+3NaCl
C.紫红色的铜丝浸入稀硫酸中,产生无色气泡,溶液变为蓝色:Cu+H2SO4=CuSO4+H2↑
D.黑色的氧化亚铁溶于稀盐酸中,溶液变为浅绿色:FeO+2HCl=FeCl2+H2O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溶液蓝色变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向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OH+FeCl3=Fe(OH)3↓+3NaCl,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紫红色的铜丝浸入稀硫酸中,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的后面,不和稀硫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错误,符合题意;
D. 黑色的氧化亚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O+2HCl=FeCl2+H2O,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1、反应物与生成物是否遵守客观事实;2、反应条件是否正确;3、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6.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AB.BC.CD.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和杂质不反应,无法除去杂质,故不符合题意;
B.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会腐蚀滤纸,故不符合题意;
C. 尿素中不含铵根离子,碳铵中含有铵根;加熟石灰研磨,尿素没反应,碳铵有强烈的氨味,可以鉴别出,故符合题意;
D. 托盘天平的精确值是0.1g无法准确测出2.88g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除杂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即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且反应后不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会腐蚀滤纸分析。
C、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D、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值是0.1g分析。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盛有不同固体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等量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向质量均为6.0g的MgO、Mg(OH)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D.将锌粉加入到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在盛有不同固体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等量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恢复至原来的压强,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恢复至原来的压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压强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故压强逐渐减小,待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达到饱和后,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但是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故不符合题意;
C. 向质量均为6.0g的MgO、Mg(OH)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2HCl7310.95g+MgO406.0g=MgCl29514.25g+H2O,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2HCl+737.6gMg(OH)2586.0g=MgCl2959.8g+2H2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这两个反应中,最后盐酸均过量,一开始盐酸不足,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最后盐酸过量,氧化镁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大,故符合题意;
D. 将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Zn+2AgNO3=Zn(NO3)2+2Ag,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铜反应:Zn+Cu(NO3)2=Zn(NO3)2+Cu,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说明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故溶液质量先减小后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8.碘元素被称为“智力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碘原子核内有53个质子,一个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g
B.碘原子核内质子的总质量等于核外电子的总质量
C.食用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人体摄入碘越多越有利于健康
D.碘离子(I-)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由图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实际质量很小,故不符合题意;
B. 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碘原子核内质子的质量远大于核外电子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C. 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引发疾病,故不符合题意;
D. 由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有5个电子层,当碘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变成碘离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电子层仍是5层,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实际质量很小分析。
B、根据原子结构,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核内质子的质量远大于核外电子的质量分析。
C、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分析。
D、根据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9.下图为模拟烟气处理,并得到轻质CaCO3的主要流程。已知SO2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净化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SO2+O2=CaSO4+H2O
B.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为了充分吸收SO2
C.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D.沉淀时应先通入NH3,再通CO2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净化时,反应物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硫、氧气,生成物为硫酸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氢元素,故还应生成了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SO2+O2=2CaSO4+2H2O,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石灰水中含量较少,使用石灰乳可以充分吸收SO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沉淀时先通入氨气,形成碱性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提高产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图可知,氢氧化钙、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B、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石灰水中含量较少分析。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
D、根据碱性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提高产率分析。
二、多选题
10.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0g水,T2℃时,分别加入质量均为ag的KNO3或KCl固体,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现象如图1所示,再将两个烧杯同时降温至T1℃、乙烧杯中现象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一定是KNO3
B.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图2中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若从T1℃重新升高到T2℃,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a的取值范围为3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附参考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化学真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选项中,展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