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设问导读,城市的兴盛,问题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劳动者人身自由化,繁荣富足,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宽松和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时空概念: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发展的区域及其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化的基本概况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榷场、交子、五大名窑、经济重心南移等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认识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宋元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社会变化的影响;宋元时期的经济成就为世界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获得了哪些新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商业和城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它对社会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哪些变化?
主题一:物质文明的交融与肇新 ——农工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
核心素养之时空概念——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经济结构;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3)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云南地区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边疆地域获得进一步开发(种植面积、农作物产量)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农业的发展
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王祯(元)《农书》
2.经济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增加
3.农作物种植、轮作区域增加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农业的发展
4.传统农具的新发展:
灌溉器具:北宋时,龙骨翻车已相当普及,高转筒车亦开始盛行。
耕作器具:铁制犁铧多样化,铁耙、弯锄、镰刀、踏犁、秧马等,普遍使用。
5.经济区域的新扩张:宋代以后,我国养蚕业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而且由分散趋于集中。棉花(吉贝、木棉)的栽培区逐渐向北扩。
6.经济结构的新突破: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手工业的发展
黄道婆,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5~ 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两倍半到五倍,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 18万吨相比拟。
主题二:物质文明的交融与肇新 —— 市商交流的新领域新方式
核心素养之时空概念——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宋代的海上贸易更为发达,进出口商品见于记载者达数百种,出口以丝绸、瓷器、茶叶、粮食、药品为大宗,进口则以香料、象牙、硫磺、木材大大宗。为了统一管理海外贸易,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设立了市舶司。宋初于广州、杭州、明州设市舶司,后又设于泉州、温州、江阴、密州等地。北宋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南宋前期增至200万贯。
问题2.辽夏金元时期的商业和城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它对社会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南宫北市(南宋向金称臣)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古时负责宵禁的官员)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潘楼……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东京梦华录》
新场所:坊市界限被打破
新手段:商标、广告意识强烈
新地域:草市普遍;市镇兴起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
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
城市经济、文化职能增强
主题三:物质文明的交融与肇新 —— 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重心
材料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北人南迁从秦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由于少数民族的崛起,辽、西夏、金不断南侵,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而宋王朝却实施妥协退让的政策,直到最后,北宋南渡,促使了历史上第五次北方人的大迁徙。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南宋完成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宗(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马端临《文献通考》
官方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
(1)文化重心: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南北分科。(2)交通贸易、城市(3)人口分布(4)民族关系(5)经济格局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四、社会的变化1.社会观念平民化、世俗化 (1)门第观念衰微(2)取士:科举制完善,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3)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材料一: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三:“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材料一:“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材料二:“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租佃制】 租佃制是指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 宋朝租佃制十分普遍。租佃制的依附色彩较轻。法律明文规定,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宋)马端临
(1)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奴婢雇佣化;(2)租佃制盛行,契约观念增强。
3.国家管控宽松化 材料一: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史•食货志》),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郑辉:《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材料二: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十一月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2)对社会流动和日常生活的限制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分析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1 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 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4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入政坛,、给政治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5 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落
贱民阶层减少,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发展表现,市镇贸易之繁荣,和平之榷场,新生之纸币,非农业税占比增多,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探究5社会变化,土地转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评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的进步,稻麦复种,种棉花,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农业发展粮食增加,人口增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