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课前检测,探索新知,当堂检测,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 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 1 课时 平均数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 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3.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荣德基PPT 课件学生准备:塑料瓶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我们班成立了几个兴趣小分队:有环保小队、体育小队还有美术小队等。环保小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知道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吗? [板书课题:平均数]二 课前检测1. 学生自查、互查预习单。2.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3. 组内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三 探索新知探究点1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合作探究。师:这是环保小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生:13 个。师:大家都同意吗? 13 是怎么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 “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1 个给小兰,把小明的2 个给小亮?生: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师: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人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人,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师:这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这个“13”是他们每人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的数量吗?生:不是。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移多补少”法还是先合后分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 就是这4 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师:现在大家知道平均数表示什么吗? [小组讨论交流]师: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 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 份得到的,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瓶数比这个数小,也可能比这个数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3. 小结。(1)平均数的意义 :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教师适当板书](2)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适当板书]①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的数量相等。②公式法:总数量 ÷ 总份数=平均数。探究点2 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1. 出示例2。下面是第4 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男生队 女生队姓名踢毽个数 姓名踢毽个数王小飞19 杨羽18刘东15 曾诗涵20李雷16 李玲19谢明明20 张倩19孙奇15 哪个队的成绩好?2. 合作探究。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队的活动。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判断。(1)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判断的?生:男生队赢,因为19 > 18。(2)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回答是通过计算总成绩判断的]师: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生:通过计算得出:70 < 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男生:70÷4=17.5(个) 女生:76÷4=19(个) 17.5 < 19(3)男生加入一名同学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判断。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交流]预设:比平均数更合理。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17 < 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3. 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 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四 当堂检测[教材P92做一做第2 题]五 课堂总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1. 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2.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的数量相等。(2)公式法:总数量 ÷ 总份数=平均数。3.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六 课后作业1. 请完成教材P93 练习二十二第1、2、3 题。2. 请完成预习单第8 单元第2 课时。3. 请完成《典中点》相关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板书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 先合后分法男生队 女生队(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17 < 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先合后分”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成共识。并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从而找到另一种方法“移多补少”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 比较男女两队的踢毽水平) 踢毽比赛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了。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营养午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课前检测,探索新知,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课前检测,探索新知,当堂检测,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第3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