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备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之道《礼记》,关于《礼记》,“三礼”,“五经”,“十三经”,关于《大学》,解读文题,整体感知,具体研读第一段,具体研读第二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 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
“小学”,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括。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1、观看视频,正字正音。2、自由诵读课文,并从原文中找出“三纲八目”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宗旨,根本原则。明明德:明,形作动,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亲作“新”,“新民”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定: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就坚定不移;志向坚定,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顺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含义,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程颐——明德指人天生的德性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但这种德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我们只需要不断把它擦亮。
亲民:亲,当作新。 ——程颐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朱熹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明明德,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徳、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朱熹——“至善”指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三者关系:层层递进。“明明徳”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因此三者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2、如何才能实现“三纲”的目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其家:使家庭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诚:使…端正,使…真诚。致:获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格物:研究万事万物。知止: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达;表示。
说;回答。
达到。
获得;得到。招请;招集。
致使;使得。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1、结合相关语句,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A西周时期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周礼》,与后世编撰的《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AB止:到C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D知:知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大学》,作品简介,“大学”是什么,“大学”与“小学”,平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