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沧海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观沧海教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猜一猜,曹操简介,写作背景,初读感悟诗意,疏通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瑰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酣畅淋漓的畅游一番吧!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又是出色的诗人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 他是中的重要人物. 三分天下有其一,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臣.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一、初读感悟诗意
1、听课文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
1、掌握字 音,扫除阅读障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课文。
4、抽学生朗诵。(二至三人, 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我向东方走去,登上碣石山顶,来观赏这苍茫的大海。
(脚下)水波荡漾,水面多么宽阔,高耸的山峰和岛屿多么巍峨。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杂草蓬蓬勃勃。
秋风瑟瑟作响,海面上又涌起巨大的浪波!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在这沧海中起落。
银河星光闪烁,好像是在这沧海里出没!
幸运极了,我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志。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实写: 海水、山岛 —— 宽阔、威严 树木、百草 —— 生机勃勃 秋风、洪波 —— 苍凉、宏大虚写: 日月、星汉—— 高远、永恒、无限大
眼前之景会触动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触壮丽之景,生英豪之情:
不畏艰难险阻,勇夺胜利 老当益壮,奋发有为 气吞山河,一统天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如现代书信的“此致、敬礼”,只是汉乐府的一种格式,与诗的内容无关。
此四句最能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抒发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挾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
动静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动静相配,显示出草木茂盛 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借助夸张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观沧海,乐府诗,临到达,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若好像,幸庆幸,至极点,以介词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