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含解析,共10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北京延庆区一模·3)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②处应为(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皇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故选C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排除D项。
    2.(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26)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2020·浙江绍兴选考科目4月适应性考试·4)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被录取,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萌等选官方式,排除B项;取士标准以成绩为主,不体现多样化趋势,排除C项;以文取士具有片面性,“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0·新疆三模·25)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武则天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扩大入谱官员的范围,提高下层地主社会地位;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让新晋进士进一步推荐人才,从而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就是为了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故选A项;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以官位尊卑定等级,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排除B项;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选项表述未能包含提高新兴地主社会地位,以偏概全,排除D项。
    5.(2020·重庆南开中学高三5月月考·2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制”“门下省”“给事中”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世所沿用,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选A项;三省体制下一道指令的下发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并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下,君臣关系不可能趋于平等,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本身就是中央体制,有利于加强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6.(2020·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3)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C.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                            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
    【答案】D
    【解析】材料“亲、故、功、贵等犯罪……都可以减免刑罚”说明统治阶级拥有一定的特权,故选D项;材料“亲、故、功、贵”都是世家大族,扩大了他们的势力,排除A项;材料中部分人拥有特权体现不公平会加剧社会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亲、故、功、贵”都不是普通百姓,排除C项。
    7.(2020·河北唐山二模·2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
    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王、谢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对世家大族构成冲击,故选C项;集权制度强化是导致王、谢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是导致王、谢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中央官制的演进与世家大族的衰落无关,排除D项。
    8.(2020·福建龙岩二模·25)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故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项;材料中涉及的“客籍户”主要是北方南迁而来的居民而非士族家中藏匿的人,故土断政策与抑制士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北方南迁的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矛盾,故也不涉及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收取赋税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经济,且当时东晋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非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项。
    9.(2020·山东济南三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答案】D
    【解析】玄学基本属于道家哲学思想,题干说明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也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
    10.(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   ③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故①错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便宜易得并且便于书写,所以“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纸的广泛应用正是由于造纸的原料廉价而且造出来的纸轻便,故③错误;根据材料“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皇帝对蔡伦所造纸张的使用,是官方的最高认定,在客观上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2020·黑龙江哈六中二模·26)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答案】C
    【解析】根据“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知,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倡导的不论患者的贫富贵贱等个人身份、不计医者的个人得失等精神,这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C项;题干只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重视道德品质,但没有反映医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轻技术,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代,理学精神不会影响唐朝医生的实践,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医生要对患者一视同仁,而不是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排除D项。
    12.(2020·山东威海一模·6)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答案】D
    【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B项;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13.(2020·广东二模·26)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盛唐”“丰富的意象”并结合所学唐诗的知识可知,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反映了当时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故选A项;盛唐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并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项。
    15.(2020·山东济宁三模·2)表1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表1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答案】A
    【解析】结合两则史料可知疾疫流行导致曹军作战失利,说明疾疫爆发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果,故选A项;疾疫发生在赤壁之战进行中,并非是疾病的流行导致军阀混战,排除B项;《魏书·武帝纪》是北齐时所著,《资治通鉴》是宋代所著,两则史料反映的是后世对赤壁之战的看法,无法据此推知曹操本人对作战失利的原因分析,排除C项;疾疫蔓延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2020·北京朝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白居易在进士中第后在慈恩寺大雁塔内题的,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故选D项;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均田制(485年—780年)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排除C项。
    17.(2020·山东淄博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是(  )
    A.耦犁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可知是曲辕犁,故选C项;耦犁和耧车是汉武帝时赵过发明,排除A.B项;翻车为汉代毕岚发明,三国马钧完善,排除D项。
    18.(2020·河北唐山二模·2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
    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王、谢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对世家大族构成冲击,故选C项;集权制度强化是导致王、谢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是导致王、谢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中央官制的演进与世家大族的衰落无关,排除D项。
    19.(2019·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9)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竟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中期恣行吞并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大量失去土地,租庸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改革,采用两税法,故选B项;租庸调制是唐初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排除C.D项。
    20.(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第一学期期末·6)“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唐太宗评价的是(  )
    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            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法师词论典雅”“亦乃出之更远”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评价的是玄奘西行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选D项;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首领),不符合材料“法师”身份,排除A项;外国商人不符合材料“法师”身份,排除B项;唐太宗评价的是个人,而日本遣唐使、僧侣是群体,排除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1.(18分) (2020·天津河西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9分)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9分)
    【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3分)说明部分(6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9分,任答三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列举,据材料“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得出“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从中举一例即可。第二小问说明,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如选取玄奘西行。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据材料“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得出多元开放;据材料“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得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2.(22分) (2020·山东潍坊一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
    拓跋圭
    386—409
    太武帝
    拓跋焘
    424—452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
    拓跋宏
    471—499
    宣武帝
    元格
    500—515
    孝明帝
    元诩
    516—5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1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材料二 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

    图1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             图2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       图3出土于青州的北齐佛像 
    (开凿于约453~465年) (开凿于约500~524年)
    (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8分)
    (3)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2分)拓跋氏改姓为元氏。(2分) 措施:尊儒崇礼(以孝治国、改行汉制);(2分)改汉姓。(2分)
    (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2分)原因: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或答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2分)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答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2分)
    (3)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2分)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谥号”“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得出谥号多采用孝字;据材料一“拓跋”“元”结合所学得出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孝”结合所学得出尊儒崇礼;据材料二“拓跋”“元”结合所学得出改汉姓。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佛像的面容、服饰得出,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同”“洛阳”结合所学得出,从该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3)结合所学得出,从该时期的政治、民族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