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技巧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 正数和负数
第1课时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数与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我们总共学过两类数:整数和分数.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 正、负数的认识
典例1 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3.1,+43,0,-3.14,220,-1.414,-27.
[解析] 根据正、负数的定义易知正数有3.1,+43,220;负数有-2,-3.14,-1.414,-27.
【技巧点拨】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的数是正数,带“-”的数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
探究点2 “0”的意义
典例2 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0 ℃;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
A.3B.4
C.5D.0
[解析] 0除了表示“无”的意义,还表示其他的意义,所以②不正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④不正确;其他的都正确.
[答案] A
【技巧点拨】“0”的意义不要单纯地认为表示“没有”的含义,其实“0”表示的意义非常广泛,比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 ℃,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等.
探究点3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典例3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 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析] (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 kg,小华体重增长-1 kg,小强体重增长0 kg.
(2)六个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是:
美国 -6.4%, 德国 1.3%,
法国 -2.4%, 英国 -3.5%,
意大利 0.2%, 中国 7.5%.
【技巧点拨】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抓住基准,比基准多的记为“+”,少的记为“-”.另外,通常把“零上、上升、前进、收入、增加”等规定为正,与它们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三、板书设计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正、负数的定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历讨论、探索、交流、合作等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1.1《正数和负数》教案1,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分析问题探究新知,变式训练培养能力,知识拓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跟踪训练1,跟踪训练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