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五单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针对当时一些人悲观失望的论调表明的自己的观点。 2.了解驳论的特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省悟(xǐng) 慨叹(kǎi) 搽(chá) 玄虚(xuán) 脊梁(jǐ) 前仆后继(pū) 诓骗(kuāng) 诬蔑(wūmiè) 渺茫(miǎo)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 (2)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自欺欺人) (3)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4)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怀古伤今) (5)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保全性命,解除困苦。(为民请命) (6)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舍生求法)
3.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表引用) (2)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表强调)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表特殊含义) (4)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表否定)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3.文体链接 (1)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2)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4.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1段:对方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第2段: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第3~5段):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3~4段:失去的是“他信力”。 第5段:发展的是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简介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6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第7~8段: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四、合作探究 1.初步把握文章思路,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①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③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五、问题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拓展延伸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3)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1)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2)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通过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呢?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会知道答案。 八、板书设计 信地信物 失掉自信力 驳: 信国联 信神佛 发展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 古代 举例 的中国人在 现在 论证 结: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题。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自学课本,知识链接,自学质疑,深度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后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