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24《司马光》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4305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24《司马光》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4305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24《司马光》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43051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述,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创新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概述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美好品质”单元中的第一课,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内容传神,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围绕“击瓮救友”这一核心事件,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司马光“持石击瓮”的生动场景。课文通过危急时刻“众皆弃去”和司马光临危不乱这两种行为的对比,表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聪明的美好品质。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课堂上我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努力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触摸经典语言:在读通文律中读得有趣,在读懂文意中习得方法,在读宽文本中读出余味。把文言文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多种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既会产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也会有理解方面的困难。好在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并不陌生,而且文字比较简单。因此,可以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课文注释、插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我努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力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文言文,语言凝炼,承载着中华民族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记忆。这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正好吻合。我巧妙设计了“多种形式趣读课文、结合注释精讲故事、拓展延伸活学活用”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整个课堂着重落实“阅读和表达并重”的课题研究理念。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本节课穿插了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又独特的语文课。尤其是“边听范读边看动画”这一环节的设计,犹如在孩子面前铺设了一条通道,孩子们不但初次感知了文言文,理解了文意,而且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七、教学创新点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之间做自我介绍,在聊天中引出姓氏,再到关注司马光的姓氏是复姓,立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教学目标中采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我大胆突破,除了借助注释和插图外,还引导学生运用扩词和换词来理解句子意思,然后适时归纳方法;在“讲故事” 环节,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加上动作,深切感受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最后拓展延伸,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堂激趣,导入课题
1.初次见面,师生自我介绍,引出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姓氏。
2.利用学生的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关注本文的主人公“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揭示课题,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
二、感知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欣赏《司马光砸缸》的邮票,并借助邮票上的插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讲故事。
2.边看动画边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今古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提问:听了范读,你们感觉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作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3)那老师要接着问,为什么字数比现在的文章少这么多,依然能把一个故事说完整、生动呢?(学生交流)
(4)师总结:在文言文中一个字表达的,现在的文章要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
三、趣味朗读,熟读成诵
(一)带拼音带停顿读
1.师领读。
2.自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停顿读对。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对读。
5.齐读课文。
(二)去掉拼音和停顿读
(三)去掉标点符号读
(四)竖着读
四、多种方法,理解意思
(一)群儿戏于庭
1. 看注释理解字意
(1)这句话中的“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指名回答、交流
(3)生成“看注释”理解字意的方法(板书“看注释”)
(4)指导书写“庭”字
2.扩词法理解字意
(1)那我们再看其它的字,“群”是什么意思?(一群)“儿”是指什么?(儿童)“戏”呢?(游戏) 你们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的交流中生成“扩词法”。(板书“扩词法”)
(3)文中还有哪些字也能用这种方法来理解意思呢?(指名回答)
3.练习句式:群儿( )于( )
文中说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就叫“群儿戏于庭”;那如果说一群孩子在花园里玩耍呢,叫“群儿戏于(园)”;一群孩子在树林里玩耍呢,叫“群儿戏于(林)”;此时的我们,一群孩子在学校里学习,那又叫什么呢?“群儿(学/习)于(校)”。
4.想象“群儿戏于庭”时孩子们的心情。
(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可就在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时,意外却发生了。
1.借助图片认识瓮,和缸做比较。
2.学生交流,师补充有关资料。
3. 师生在交流中,生成“看插图”理解字意的方法。(板书“看插图”)
4.结合“登”和“足”理解字意的方法,生成“换词法”。(板书“换词法”)
(三)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如何呢?
1.想象其他孩子当时的状态,和司马光作比较。
2.在句子中找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自己练习,边读边做砸缸的动作。
3.师生共同展示。
(四)水迸,儿得活
1.通过注释,理解“迸”的意思。
在古代,一个瓮一般能储存300到500斤的水。想象一下,这么大的一个瓮,被击破之后,里面的水会怎么样?“迸”能换成“流”吗?(学生在交流中想象理解)
2.通过观插图,指导朗读。
3.把这种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再来读一读。
(五)感悟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1.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词来赞扬司马光呢?(板书交流中生成的词语: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2.带着对司马光的赞扬再次齐读课文。
(六)找出文中表示人物的词语,用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相机引导。
(七)理解三个“儿”的不同意思
1.在学生回答交流的基础上,师总结:第一个“儿”是一群孩子。第二个“儿”是落水的孩子。第三个“儿”也是指落水的孩子。
2.区分清楚了,齐读这三句话。
(八)游戏:图文配,看图背诵句子
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图文配”的游戏,请看这五幅图,你会配上文中的哪个句子呢?
(学生基本都能背下来,完成背诵。)
五、借助注释、精讲故事
1.孩子们,请你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也可以加上动作,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吧!
2.小组练习。
3.派代表上台讲。
六、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
3.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请你们用上刚才习得的方法,自己尝试着学习这段文言文。
4.师总结:正是因为司马光勤奋好学,他才成为了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