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赏析人物形象(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赏析人物形象(练习),文件包含第2讲赏析人物形象练解析版docx、第2讲赏析人物形象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小说阅读
第2讲 赏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下丫头小慧
吴万夫
小慧突然打来电话,说她已到省城,因捎带东西太多,又不熟悉路线,希望我去车站接她。小慧是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女儿,我们两家多年没走动过了。
我和妻子开车赶到火车站时,小慧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了。她背着一个双肩背包,两手提着一个纸箱子,正在那儿东张西望。纸箱子似乎有些沉,但小慧却宝贝似的舍不得放下来。多年不见,小慧如今已出落成一位大姑娘了,只是姑娘的所有优点,在她身上一点都没有显现出来。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她的装束有关。小慧穿着一身在农村干活时才穿的衣服,褂子又宽又大,裤子又肥又长,真是土得掉渣。
妻子老远瞅见小慧的这副模样,立时就蹙起了眉头。妻子是城里人,骨子里对乡下人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平素遇到穿着不讲究的人,更是没个好脸色,似乎别人的穿戴降低了她在人群中的身份。虽然小慧大老远给我们提来不少家乡的土特产,但丝毫没有引起妻子的兴趣,她一直板着脸,不冷不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驾车,一边小心询问小慧及她爸妈的情况。小慧一一回答后,便眼盯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街头美景,如醉如痴地欣赏起来。妻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始终一言不发。我知道妻子对小慧产生了偏见,便不再多说话,只管全神贯注地开车,以免惹妻子生气,给我弄出更大的尴尬来。毕竟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里,我不能让她感到难堪。
到了家,小慧放下背包,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迎上来的女儿,说是与女儿的见面礼。女儿虽然年龄尚小,但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没经爸妈同意,她是不敢随意接受别人东西的。当小慧往她手里塞钱时,女儿双手藏在身后不肯接,说起话来,更是一副小大人模样:“姐姐,我不能要你的钱,留着你买衣服吧,你看你穿的衣服都旧了,要不,你穿我妈妈的衣服吧,我妈妈的衣服可多啦,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女儿的话让小慧忍俊不禁:“姐姐带有新衣服哩。姐姐来时没买东西,这钱是姐姐给你买零食的呢!”
小慧的笑倒让我感到了几分窘迫,忙岔开话题,示意女儿到一边玩去。我觉得小慧是个懂事的女孩子。尽管如此,妻子对小慧的态度依然没有“多云转晴”。趁小慧拎上背包到卫生间洗澡的时候,妻子低声对我嘀咕道:“你看看,一个小姑娘穿得这么邋遢,一点也不注意自身形象!”
我说:“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你还是给人家留点儿面子吧。”
妻子单刀直入,切入正题道:“小慧不会是来借钱的吧?”
我有些不高兴地说:“小慧是不是来借钱的,我怎么知道?!”
这些年,老家有不少沾亲带故的亲戚,因各种事由,都来向我们借过钱。按照妻子的逻辑,我老家的那些穷亲戚,是无事不登三室殿的。更何况,小慧已是与我们多年没走动的亲戚,她今天的到来,自然更是引起妻子的高度警惕。
妻子见我没有和她站在同一立场上,态度变得很决绝:“是不是借钱我不管,反正你甭想从家里拿走一分钱!”
正悄声说着话,小慧从浴室出来了。此时的小慧俨然换了一个人:她换下了刚才的那身衣服,上身是白色碎花时尚女装,下身的黑色紧身裤更是衬托出地修长的腿和苗条的身材。由于刚出浴的缘故,她白暂的脸蛋浸润着一抹红晕,如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整个人娇美可爱。小慧的美一下子将我震慑住了,就连妻子也愣愣地盯着小慧,嘴已张成了“O”型。
小慧坐在沙发上,一边用葱白一样的手指,梳理着还有些湿漉漉的长发,一边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想起妻于一直疑虑的问题,便试探着说:“小慧,你这次来省城好好放松放松,让你婶子这几天带你出去转转。”
小慧若有所思地说:“我这次来顾不上玩呢,高中毕业后,在家暂时也没什么事可干,这次来省城,就是想利用暑假学一门摄影技术,将来回到小镇开一家婚纱摄影店哩!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
妻于对小慧的态度明显好转起来,啧啧赞叹道:“小慧,你好有审美眼光呀!你看你,这身衣服多合体呀,穿在身上,走在街上,跟城里的姑娘一样呢!”妻子忍不住好奇,话锋一转,问道,“小慧,你既然有这么漂光时尚的衣服,干嘛不直接穿上出门啊?”
小慧听了,呵呵笑起来:“婶子,我这可是自我保护呢!我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还是不招摇的好,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
小慧的话,让我和妻子陷入了沉默,只觉得此刻的小慧,很漂亮,很可爱。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小慧是远房亲戚的女儿,且两家多年未曾走动,这次却突然造访,为下文妻子声言不肯借钱的情节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我”女儿的童言稚语,进一步突出小慧穿着打扮的土气,而小慧对女儿的回答也为下文她换装的情节作了铺垫。
C.小慧美丽、活泼、开朗、稳重、机智、有礼貌,而妻子冷淡、对乡下人有偏见、嫌弃“我”的穷亲戚们,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反差。
D.小说结尾“我”和妻子都陷入了沉默,是因为小慧的回答出乎“我”和妻子的意料,我们一时觉得尴尬羞愧而无话可说。
20.小说在塑造小慧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1.这篇小说被推荐入选了“中国好故事”系列,请结合文本给出推荐理由。
【答案】19.D
20.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对小慧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她漂亮、懂事、聪慧的形象特点。②侧面描写。通过对妻子的神态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小慧的形象。③先抑后扬。小说对小慧的形象刻画,从穿着上、进城目的等方面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凸显其漂亮、聪慧。
21.①小慧的形象展示了新一代农村人坦诚、自信、有远见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②小说描绘普通人的日常情态,如小慧出门换装,“妻子”怕借钱等情节,贴近生活,易于使读者产生共鸣。③小说也表达了对以貌取人、囿于城乡差距偏见的否定,富有教育意义。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我们一时觉得尴尬羞愧而无话可说”错误,“我”和妻子沉默固然有听到小慧回答感到出乎意料的原因,根据下文,沉默时的心理更多是对小慧的佩服赞叹,而非羞愧尴尬。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有“上身是白色碎花时尚女装,下身的黑色紧身裤更是衬托出地修长的腿和苗条的身材。由于刚出浴的缘故,她白暂的脸蛋浸润着一抹红晕,如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整个人娇美可爱”,动作描写有“小慧放下背包,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迎上来的女儿,说是与女儿的见面礼”语言描写有“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主要通过对小慧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她漂亮、懂事、聪慧的形象特点。
侧面描写:“小慧的美一下子将我震慑住了,就连妻子也愣愣地盯着小慧,嘴已张成了‘O’型”“妻于对小慧的态度明显好转起来,啧啧赞叹道……”“小慧的话,让我和妻子陷入了沉默,只觉得此刻的小慧,很漂亮,很可爱”,通过对妻子的神态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小慧的形象。
手法上,“小慧穿着一身在农村干活时才穿的衣服,褂子又宽又大,裤子又肥又长,真是土得掉渣”前文描写小慧土气的穿着,后文“身是白色碎花时尚女装,下身的黑色紧身裤更是衬托出地修长的腿和苗条的身材。由于刚出浴的缘故,她白暂的脸蛋浸润着一抹红晕,如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整个人娇美可爱”“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表现了她漂亮、懂事、聪慧的形象特点,从穿着上、进城目的等方面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凸显其漂亮、聪慧。
2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从形象塑造看,结合“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可知,作为农村人的小慧漂亮、懂事、聪慧,小慧的形象展示了新一代农村人坦诚、自信、有远见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情节内容看,结合“小慧放下背包,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迎上来的女儿,说是与女儿的见面礼”“子见我没有和她站在同一立场上,态度变得很决绝:“是不是借钱我不管,反正你甭想从家里拿走一分钱!””可知,小说选取了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节来展示人物形象,故事接地气,易于使读者产生共鸣。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妻子老远瞅见小慧的这副模样,立时就蹙起了眉头。妻子是城里人,骨子里对乡下人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老家有不少沾条带故的亲戚,因各种事由,都来向我们借过钱。按照妻子的逻辑,我老家的那些穷亲戚,是无事不登三室殿的”“妻于对小慧的态度明显好转起来,啧啧赞叹”小说通过妻子前后的态度对比,揭示了对以貌取人、囿于城乡差距偏见的否定,富有教育意义。
(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雪
陈盛
村子的最大最高的建筑,要数祠堂——红砖红瓦,重檐翘脊,歇山式房顶,就是村里最好的“四扇厝”“八扇厝”也没它气派。
村子有个传统,在大的节日,一些在神灵前许过愿的村民,都会主动请闽剧团来祠堂演戏还愿。戏台子就搭建在祠堂前,铺上幕布后,整个祠堂庄严肃穆,不许小孩儿攀爬玩耍。
五岁那年的上元节,我记忆深刻,大寒过后是立春,本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大好节气。当天却是天寒地冻,我很着急,父母亲为我裁剪的新衣裳,显然是穿不上了。
我在屋里郁闷着,石蛋急赤白脸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下雪了。”
“南方会下雪?”我就没有搭理他。“你就不想跟着我一起演一回《六月雪》①?”石蛋不依不饶。
我心里一动:记得去年上元节,村里来了一个福州闽剧团,我跟石蛋缠着一个老演员学戏。我们学得快,学了青衣、花旦、三花,又唱了江湖调、洋歌调、逗腔……当教到《六月雪》的时候,石蛋特别入戏,老演员感叹道,要是来一场雪就好了……
想到这里,我也顾不上新衣裳了,我说:“石蛋,你上台表演,我给你两翼掠阵。”石蛋还是那个急脾气,他一拉,把我拉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们一前一后顶着漫天的雪花来到了村里的祠堂。石蛋翻上戏台即兴上演了《六月雪》。
当天大雪纷纷扬扬,居然没过了脚踝。
石蛋告诉我:“很过瘾。”我们约好第二天戏台上见。
当晚,因为下雪,非常叫座的几台闽剧也没有如期上演。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我准备出门。父亲推门进来,一脚的泥泞,他的眉头紧蹙,熟练地燃上一支卷烟,可是,刚吸上两口,便大声咳嗽。
紧接着,裹着小脚的奶奶,踉踉跄跄地也从外面回来。她附在父亲的耳朵说着什么,父亲不时奇怪地看着我。没等我明白过来,他突然操起一根树枝就把我抽懵了。我挺着脖子,不闪躲,不掉眼泪。
母亲刚好从外头回来,看到我,仿佛看到一件失而复得的宝贝,一把将我抢了过去。母亲责备道:“你们父子俩,就是两头犟驴。”
我不能失信于石蛋,过了会儿,我忍着痛偷偷地跑了出去,跑到了戏台前,没看到石蛋,又跑到石蛋家里,石蛋的院子聚集了好多人。
我在屋里找到石蛋,石蛋蜷缩着小身子,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双眼睛惊恐地瞪着。他们说:“是石蛋冒犯了神灵,一夜之间,田野的庄稼全部冻坏了,他自己也烧坏了脑子……”
那一年,整个村子都是缺吃少穿的,石蛋更是饥饱不匀,我偷偷地从家里拿出吃的接济他,母亲当作没看见,父亲见了,免不了对我又是一阵呵斥。
石蛋从此不能去上学了,我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蓦然回首,发现后面跟着石蛋。石蛋的身上总是有新的伤口,他没了性子,对着人只会呵呵地傻笑。我的性子却长了不少,我想为石蛋出气,但是,我不知道该找谁。
我后来离开故乡,升学、工作,再也没看见过石蛋。我跟父亲的话依然不多,电话回去,他直接转给母亲。
有一天意外地接到父亲的电话,让我抽空回去一趟。我问什么事儿,他嗫嚅了半天,说:“村里祠堂翻修……让母亲跟你说吧。”说着就把电话给母亲。母亲说:“我帮你许了个愿,你得回来还。”
为了祖宗门楣,我回去一趟。家乡变化很大,老房子不见了,四处是簇新的别墅;翻新了的祠堂果然威武,房顶是高级的重檐庑殿式;戏台也更加高大,村里还愿的戏排到一个月之后。
许久没有回到家乡了,我就想到石蛋家里看看。母亲在厨房张罗着吃的,听说我要出门,拽着我的手臂不让,再三交代我不要四处乱跑,娘俩好久没有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外头锣鼓喧天,我找了个借口,一个人往祠堂而去,闽剧团的演员正在粉墨登场。我在人群中穿梭,我有点期待,或许,石蛋就在拥挤的人潮中。
“在找……石蛋吧?”父亲原来一路都跟着我。
我停了下来。
“石蛋……不在家。”父亲说得轻描淡写。
“不在家?他能去哪里?”我盯着父亲问。
“石蛋的父母过世后,石蛋的生活起居就由两个兄弟轮番照顾。前年村里征地拆迁,石蛋要在家里的话,就得分一份——”
“就这样,石蛋被送走了?”我有点歇斯底里,“他不知道,这是去送死吗?”戏台上的光线照亮了我狰狞的表情。
“石蛋死活不肯离开,两个兄弟就威胁他,要是不走……就让神灵将他彻底带走……”父亲慌乱地看了我一眼,他习惯地卷了一支烟,半天却没能燃起,接着便是使劲儿地咳嗽……
“结果让人给五花大绑了吧?”我看了一眼高高的戏台子,我知道,这声音是从我的牙缝中蹦出来的。
“石蛋还是油盐不进,最后,他的一个兄弟跟他说,一起去找你,那儿在下雪。石蛋高兴了,他说跟你约好,再搭档一回《六月雪》——”
我一甩手,迅速地消失在夜色里。
(原载《台港文学选刊》2021年2期,有删节)
【注】①《六月雪》,文中指闽剧《六月雪》,剧本唱词改编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灵活。如回忆“我”和石蛋学习演戏的事情,巧用插叙;又借父亲之口叙述“我”与石蛋分别后石蛋的情形,行文简练。
B.小说中母亲发现了“我”在家很高兴,抢过“我”并责备了痛打“我”的父亲,表明母亲并不相信冒犯神灵的禁忌。
C.小说善于在比较中刻画人物,增强故事感染力,如翻上戏台即兴上演《六月雪》前后判若两人的石蛋,读之让人心痛。
D.小说中翻修后的祠堂“威武”“高级”,还愿活动的“锣鼓喧天”“人潮拥挤”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石蛋命运的悲惨。
26.“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7.小说标题“六月雪”的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5.B
26.①“我”用来衬托其他人物。“我”是石蛋形象的陪衬者,石蛋与“我”同样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如无表演“六月雪”这样的意外,石蛋很可能像“我”一样“离开故乡,升学、工作”。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我"见证了石蛋的命运,目睹耳闻了他悲剧人生中许多不幸的遭遇,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我”是故事的线索性人物。“我”自始至终穿行于小说每个环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27.标题“六月雪”源于我国传统悲剧《窦娥冤》,以此为题,具有其丰富的意蕴:
①标题“六月雪”实指闽戏《六月雪》,那是“我”和石蛋向来村演出的闽戏老演员求学,并在村中祠堂前戏台,上演出的一场戏;
②标题“六月雪”借指石蛋的人生悲剧,石蛋被认为私自在戏台上表演《六月雪》,冒犯神灵烧坏了大脑,导致其悲剧性的一生;
③标题“六月雪”喻指社会时代警示剧,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人囿于习俗、执于贪念,酿成人间惨剧,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母亲并不相信冒犯神灵的禁忌”错误,她之所以抢过“我”并责备了痛打“我”的父亲是因为爱子心切;事实上,多年后母亲孩子为“我”配合石蛋演《六月雪》而纠结,通过母亲帮我在神灵前许愿、让“我”回来还愿可知,她并非不相信冒犯神灵的禁忌。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同时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跟石蛋缠着一个老演员学戏。我们学得快,学了青衣、花旦、三花,又唱了江湖调、洋歌调、逗腔……当教到《六月雪》的时候,石蛋特别入戏”“我在屋里找到石蛋,石蛋蜷缩着小身子,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双眼睛惊恐地瞪着”“那一年,整个村子都是缺吃少穿的,石蛋更是饥饱不匀”“石蛋的身上总是有新的伤口,他没了性子,对着人只会呵呵地傻笑”“石蛋的父母过世后,石蛋的生活起居就由两个兄弟轮番照顾”“石蛋死活不肯离开,两个兄弟就威胁他,要是不走……就让神灵将他彻底带走……”,“我”自始至终穿行于小说每个环节,以“我”的所见所闻讲述了石蛋的悲剧,使故事更紧凑集中,且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依据“记得去年上元节,村里来了一个福州闽剧团,我跟石蛋缠着一个老演员学戏。我们学得快,学了青衣、花旦、三花,又唱了江湖调、洋歌调、逗腔……当教到《六月雪》的时候,石蛋特别入戏,老演员感叹道,要是来一场雪就好了……”“石蛋从此不能去上学了,我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蓦然回首,发现后面跟着石蛋。石蛋的身上总是有新的伤口,他没了性子,对着人只会呵呵地傻笑。我的性子却长了不少,我想为石蛋出气,但是,我不知道该找谁”可知,“我”是石蛋形象的陪衬者,石蛋与“我”同样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如无表演“六月雪”这样的意外,石蛋很可能像“我”一样“离开故乡,升学、工作”。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南方会下雪?’我就没有搭理他。‘你就不想跟着我一起演一回《六月雪》?’”“当教到《六月雪》的时候,石蛋特别入戏”“我们一前一后顶着漫天的雪花来到了村里的祠堂。石蛋翻上戏台即兴上演了《六月雪》”,标题“六月雪”实指闽戏《六月雪》,那是“我”和石蛋向来村演出的闽戏老演员求学,并在村中祠堂前戏台,上演出的一场戏;
标题“六月雪”源于我国传统悲剧《窦娥冤》,“我在屋里找到石蛋,石蛋蜷缩着小身子,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双眼睛惊恐地瞪着。他们说:‘是石蛋冒犯了神灵,一夜之间,田野的庄稼全部冻坏了,他自己也烧坏了脑子……’”“石蛋从此不能去上学了,我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蓦然回首,发现后面跟着石蛋。石蛋的身上总是有新的伤口,他没了性子,对着人只会呵呵地傻笑”“石蛋的父母过世后,石蛋的生活起居就由两个兄弟轮番照顾。前年村里征地拆迁,石蛋要在家里的话,就得分一份——”“‘就这样,石蛋被送走了?’我有点歇斯底里,‘他不知道,这是去送死吗?’”,《窦娥冤》中,以“六月雪”昭示窦娥的悲剧、冤情,而本文标题“六月雪”也借指石蛋的人生悲剧,石蛋被认为私自在戏台上表演《六月雪》,冒犯神灵烧坏了大脑,导致其悲剧性的一生;
“是石蛋冒犯了神灵,一夜之间,田野的庄稼全部冻坏了,他自己也烧坏了脑子……”“石蛋死活不肯离开,两个兄弟就威胁他,要是不走……就让神灵将他彻底带走……”,《窦娥冤》中,“六月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而本文中,“六月雪”也喻指社会时代警示剧,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人囿于习俗、执于贪念,酿成人间惨剧,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3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39.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0.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38.A
39.(1)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2)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3)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40.(1)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2)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解析】
3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故选A。
3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把我绑起来!” “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毅然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刚毅果敢的一面。
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不屈的意志。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忍受巨大痛苦用土法疗伤,这与老胡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关。
4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
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伤的差异。
从情节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比较完整,有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就文本一来看,小说的起因是老胡身体状况变差,发展是老胡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到树上,高潮是挤出脓血的过程,结尾是挤出脓血之后老胡说痛,故事情节完整;而文本二主要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
从艺术手法和效果角度来看,文本一是小说,所以讲究艺术效果,所以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疗伤的过程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2019·全国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3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36.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7.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35.B
36.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37.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35.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
故选B。
3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 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 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7.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
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03讲《人物形象类题目》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3讲《赏析环境描写》练习(全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