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解析版)
展开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沈阳市郊联体高一期末试题
化学
考试时间:7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组成。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可能用到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Zn-65 Cu-64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各组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
A. 氯、溴、碘 B. 钠、镁、铝 C. 烧碱、氢气 D. 食盐、淡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需经过化学变化即可得到说明海洋本身就含有这些物质:食盐、淡水等。直接蒸发即可,属于物理变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选D。
2. 下列对单质硅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和金刚石物理性质相似
B. 晶体硅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 晶体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但是它的提炼工艺复杂,价格昂贵
D. 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晶体硅与金刚石都是原子晶体,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似,故A正确;
B.晶体硅常温下能和HF溶液、氢氧化钠反应,但和其他的酸不反应,故B错误;
C.晶体硅是由二氧化硅与碳共热,再将产物与氯化氢或者氯气反应(提纯),得到SiCl4或SiHCl3,然后与氢气高温反应(也有其他不同方法)最后得到较纯的硅单质是提炼工艺不算复杂,价格谈不上昂贵,故C错误;
D.Si是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Si存在,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故D错误;
答案为A。
3. 反应4A(s)+3B(g)=2C(g)+D(g)经2min后,B的浓度减少了0.6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4mol•L-1•min-1
B. 分别用B、C、D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比是3:2:1
C. 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mol•L-1•min-1
D. 若改变条件2min内v(D)=0.2mol•L-1•min-1,则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A.A为固体,不能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量表示反应速率,故A错误;
B.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B):v(C):v(D)=3:2:1,故B正确;
C.2min末的反应速率为即时速率,用B表示速率0.3 mol•L-1•min-1,是2min内的平均速率,故C错误;
D.若改变条件2min内v(D)=0.2mol•L-1•min-1,由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B)1:v(D)=3:1, v(B)1=0.6 mol•L-1•min-1>v(B)=0.3 mol•L-1•min-1,反应速率加快了,故D错误;
答案为B。
4. 有关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的冶炼肯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B. 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有先后,主要取决于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
C. Ca、Mg、Al均不能用通常的化学还原剂制得
D. 铝用来焊接钢轨是利用其与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保护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属的冶炼即是将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但不一定是置换,如铜的冶炼:CuO+COCu+CO2,不是置换,故A错误;
B.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冶炼的程度越难,利用的越晚,所以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先后,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活动性大小,与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无关,故B错误;
C.Ca、Mg、Al都是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冶炼,均不能用通常化学还原剂制得,故C正确;
D.铝为性质活泼的金属,与铁的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中铝为还原剂,表现强的还原性,同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够熔化生成的铁,将钢轨焊接在一起,故D错误;
答案为C。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实验记录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
B. 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反应
C. 含1mol葡萄糖的水溶液与足量钠反应,产生2.5mol氢气
D. 植物油与H2加成可以制作人造奶油以及在空气中变质的性质,与其含有的不饱和键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淀粉水解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再加入碘水,由于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溶液未变蓝不能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故A错误;
B.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可发生变性,故B错误;
C.因为葡萄糖的水溶液中的水也与Na反应产生H2,故C错误;
D.植物油高级脂肪酸烃基中含有不饱和键,经过氢化(加氢),可以变成脂肪,因结构中含有不饱和键,容易被氧化,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D正确;
答案为D。
6. 各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七个名词中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烟雾 ⑤臭氧层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A. ①③ B. ⑥⑦ C. ②⑦ D. 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温室效应:人类活动使空气中CO2含量大幅度提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发生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有关;
②赤潮: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使海水、湖水中富含N、P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致使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水中含氧量急剧减少,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③酸雨: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形成了酸雨,与环境污染有关;
④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NO、NO2)和碳氢化合物在光照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产生有毒烟雾,与环境污染有关;
⑤臭氧空洞: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等氟氯代烃的排放,破坏臭氧层,使臭氧层变薄或局部出现空洞,威胁生物的安全,与环境污染有关;
⑥潮汐:一种自然现象,与环境污染无关;
⑦大脖子病:人类由于摄取碘量太少而得的一种缺碘性疾病,与环境污染无关;
综上与环境污染无关的⑥⑦,B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下列有关含硫物质转化判断正确的是( )
A. 0.1molCu与足量的硫充分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比该单质的质量增加了1.6g
B. 如图是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B中盛装的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SO2
C. Cu投入稀硫酸中加热,没有明显变化,加入一定量的H2O2溶液,金属Cu逐渐溶解,反应中H2O2起催化作用
D. 25.0mL0.100mol•L-1的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况)Cl2转化为Cl-,则S2O将转化为S
【答案】A
【解析】
【详解】A.2Cu+SCu2S,0.1mol铜和足量的硫充分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增加△m=m(S)=n(Cu) ×32g/mol=×0.1mol×32g/mol=1.6g,故A正确;
B.由题中图示可知,B中盛装的是浓硫酸,若是干燥SO2,装置中导管应该长进短出,所以该装置不符合洗气要求,是为了实验安全的作用,故B错误;
C.铜投入稀硫酸中加热,没有明显现象,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金属铜逐渐溶解,反应中过氧化氢起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反应为Cu+H2O2+H2SO4=CuSO4+2H2O,故C错误;
D.25.0mL0.1mol/L的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况)Cl2转化为Cl-,则n(Cl2)==0.01mol,转移电子为0.02mol,n(Na2S2O3)=0.1mol/L×0.025L=0.0025mol,设S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失电子变为x价,根据得失电子相等,则0.0025mol×2×(x-2)=0.02mol,解之x=+6,Na2S2O3转化为Na2SO4,故D错误;
答案为A。
8. 下列对有机物结构判断正确的是
A. CH3CH=CHC≡CCH3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同一平面,5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B. 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C. 如图结构三种烃的一氯代物均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D. 分子式为C4H10与C7H16的两种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键上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C≡C—键上的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CH3CH=CHC≡CCH3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为如下关系:,6个碳原子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在同一直线上最多有4个碳原子,A错误;
B.是丁烷的一溴代物,烷烃有几种环境的氢原子,一溴代物就有几种,丁烷有两种结构,一是正丁烷:CH3CH2CH2CH3,有2种氢原子,另一种是异丁烷(CH3)3CH,有2种氢原子,所以丁烷的一溴代物共有2+2=4种,除之外还有3种,即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B错误;
C.中有两种氢:,一氯代物有两种,中只有一种氢,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中有两种氢:,一氯代物有两种,C 错误;
D.C4H10与C7H16分别为丁烷和庚烷,二者都是饱和烃,结构相似,分子间相差3个CH2原子团,二者一定互为同系物,D正确。
答案选D。
9.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原电池后整理的学习笔记,出现错误有( )
图注释:
①电子流动方向(一定)②电流方向(一定)
③电极反应(一定)④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一定)
拓展:
⑤负极金属活动性较强(一定)
⑥负极溶解质量减少,正极产生气体或质量增加变粗(不一定)
A. 0处 B. 1处 C. 2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锌为负极,铜为正极,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故①正确;
②电流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则电流由正极(铜片)经导线流向负极(锌片),故②错误;
③负极Zn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H+在铜片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逸出,故③正确;
④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故④正确;
⑤一般的负极金属活动性较强,但有例外,比如Mg、Al、NaOH溶液三者组成原电池,由于Mg与NaOH溶液不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这里Al是负极,Mg是正极,但Mg的金属性比Al强,所以负极金属活动性较强不一定,故⑤错误;
⑥若是燃烧电池,负极,正极质量无变化,所以负极溶解质量减少,正极产生气体或质量增加变粗,是不一定,故⑥正确;
由上分析,②⑤错误,有2处;C符合;答案为C。
10. 某醇10g,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某酯11.85g,并回收到未反应的醇1.3g,如图是分离乙酸某酯、乙酸和某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①分液、②蒸馏、③蒸馏
B.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①分液、②蒸馏、③结晶、过滤
C. 某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6
D. 某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8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酸某酯、乙酸和某醇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由于乙酸某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层;乙酸转化为乙酸钠,在碳酸钠溶液中,某醇溶于水,也在碳酸钠溶液中,通过分液可以得到乙酸某酯和含有乙酸钠和某醇的碳酸钠溶液,蒸馏可得到某醇;B为含有乙酸钠的碳酸钠溶液,加入酸酸化,得到乙酸钠,再蒸馏得到乙醇;可知①为分液,②为蒸馏,③为蒸馏,A正确;
B.根据A项中的分析,①为分液,②为蒸馏,③为蒸馏,B错误;
C.参加反应的醇的质量为10g-1.3g=8.7g。令某醇为ROH,相对分子质量为M,根据化学方程式ROH+CH3COOHCH3COOR+H2O,则乙酸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60-18)=M+42,有,解得M=116,某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C错误;
D.根据C的分析,某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D错误;
答案选A。
11. 下列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变为清洁能源可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来实现
B. 将重油裂化制成乙烯,获得更多的化工原料
C.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两种变化在本质上的差别为是否隔绝空气
D. 不含任何杂质聚乙烯是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煤的气化是指煤在高温下与水接触转化为煤气的过程;煤的液化是指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将重油裂化可得到汽油等轻质油,而石油裂解可得到乙烯等化工原料,B错误;
C.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使之分解,生成焦炭、煤焦油、粗苯等产物的过程;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得到汽油、柴油等,一个是化学变化,一个是物理变化,C错误;
D.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由于聚合度n不同,即使不含有其他杂质,也是混合物,D正确;
答案选D。
12. 图示分析是有机化合物学习中的重要方法,经常用于分子结构和实验的分析。以下图示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1将溴水分别与四氯化碳、已烯、酒精三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所加试剂与现象均合理
B. 图2实验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C. 一种拉伸强度比钢丝还高的芳纶纤维,结构片段如图3,合成芳纶纤维的小分子化合物为两种
D. 图4高分子由乙烯和丙烯加聚生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醇溶于水,因此溴水中加入乙醇,不会有分层现象,A错误;
B.在石蜡油的催化分解实验中,碎瓷片用来作催化剂,催化石蜡油分解,B错误;
C.芳纶纤维的结构中含有,可由-COOH和-NH2脱水得到,因此合成芳纶纤维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别为、,共2种,C正确;
D.图4的高分子的链节应为,其单体为CH2=CH2;乙烯和丙烯加聚生成的高分子的链节为,D错误;
答案选C。
13. 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滴入5mL稀盐酸。该实验的现象记录及结论错误的是( )
A. 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
B. 随反应进行烧杯中溶液逐渐变浑浊
C.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2H+=Mg2++H2↑、Ca2+(aq)+2OH-(aq)=Ca(OH)2↓(s)
D. MgCl2和H2的总键能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键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热,生成氢气,镁片上有大量气泡并不断溶解,A正确;
B.镁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会逐渐减小,所以饱和石灰水逐渐变浑浊,B 正确;
C.烧杯中首先是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进而析出氢氧化钙固体,离子方程式为Ca2+(aq)+2OH-(aq)=Ca(OH)2↓(s),C 正确;
D.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镁和盐酸反应放热说明MgCl2和H2的总键能大于镁片和盐酸的总键能,D错误。
答案选D。
14. 下列有关化学品合理适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多的含磷洗涤剂、尿素进入水体会导致“赤潮”和“水华”现象
B. “胃溃疡”较重患者可服用“小苏打片”或“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病症
C. 亚硝酸钠是一种防腐剂和护色剂,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不能用于食品添加剂
D. 为使馒头色泽白晳,提高卖相,商贩可以用硫黄熏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华”或“赤潮”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
B.“胃溃疡”较重患者不可服用“小苏打片”,因为小苏打片的主要成分为NaHCO3,与酸反应即HCO3-+H+=H2O+CO2↑,产生的CO2会加重“胃溃疡”, “胃溃疡”较重患者可用“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故B错误;
C.亚硝酸钠有抑制肉毒菌生长作用,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国家允许在一些肉制品中加入极少量的亚硝酸钠,但要严格控制限量,故C错误;
D.因为S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危害人体健康,不可以用来漂白食品,则不能用硫熏蒸馒头给馒头增白,故D错误;
答案为A。
15. Cu2S和Cu2O混合物共0.2mol与H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未被还原HNO3的物质的量是( )
A. 1.0mol B. 0.8mol C. 0.4mol D. 0.2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Cu2S和Cu2O与HNO3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水,未被还原的硝酸其N的化合物不变,均转化为Cu(NO3)2。Cu2S和Cu2O混合物共0.2mol,1mol的每种物质中均含有2molCu,则0.2mol混合物含有0.4molCu,生成0.4molCu(NO3)2,根据关系式Cu2+~2NO3-,则未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0.8mol,B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6. 分子中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用如图A、B组成实验装置测定产生氢气体积,可确定反应的醇的物质的量、生成氢气物质的量与醇分子中羟基数量关系。若用乙醇、乙二醇( )、丙三醇( )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氢气在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为6:2:3。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A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可减少测量实验误差
B. 装置A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可使钠分液漏斗中的醇顺利滴下
C. 装置B测定氢气排除水的体积,首先使广口瓶与量筒中液面持平
D. 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6
【答案】D
【解析】
【详解】A.装置A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使分液漏斗液面上方压力与蒸馏烧瓶内压力一致,可消除添加酸的体积影响,可减少测量实验误差,故A正确;
B.装置A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使分液漏斗液面上方压力与蒸馏烧瓶内压力一致,分液漏斗的液柱差使醇易于滴下,故B正确;
C.量筒读数时应上下移动量筒使量筒液面和集气瓶中液面在同一高度,量筒中液面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压强不等造成体积测量不准确,故C正确;
D.由题意知,产生氢气在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为6:2:3,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由2CH3CH2OH~H2关系式可知,产生6molH2需要乙醇n(乙醇)=12mol,由~H2关系式可知,产生2molH2需要乙二醇n(乙二醇)=2mol,由2~3H2关系式可知,产生3molH2需要丙三醇n(丙三醇)=2mol,则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2=6:1:1,故D错误;
答案为D。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17. 积极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科学、安全、有效和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使用各种化学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空”即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为线索,理解和记忆一些常识性化学知识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1)工业上所说的“三废”是指________。
(2)石油经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可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的产品。
(3)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是因为空气中含有________气体的缘故;海水中的镁元素处于________(填“游离态”或“化合态”)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的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海水资源还是陆上矿物资源,工业上冶炼镁、钾和钠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
(4)以乙烯制环氧乙烷,有两种方法(环氧乙烷沸点10.4℃,与水任意比互溶)
方法一:总反应为CH2=CH2+Cl2+Ca(OH)2→+CaCl2+H2O
方法二:2CH2=CH2+O22
相对方法一,方法二通常条件反应混合物状态单一,产物易液化分离,除此之外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1). 废气、废水、废渣 (2). 石油气 (3). 多种燃油 (4). 石蜡和沥青 (5). CO2 (6). 化合态 (7). 不是 (8). 电解法 (9). 原子利用率100%
【解析】
【分析】
根据理解和记忆一些常识性化学知识回答工业“三废”和石油工业经常压和减压分馏得到的产品;根据空气中含有CO2酸性气体,使pH小于7;根据海水成分判断镁元素的存在的形式和提取氯化镁时元素的价态均没变判断;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冶炼的方法;根据理想的生产工艺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据此回答。
【详解】(1)“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必须妥善处理,才能排放;答案为废水、废气、废渣。
(2)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经常压蒸馏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重油经减压蒸馏得到燃料油、石蜡、沥青等;答案为石油气,多种燃油,石蜡和沥青。
(3)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是因为空气中含有CO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使pH<7,镁元素在海水中以Mg 2+存在,所以镁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该变化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所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由于K、Na、Mg属于活泼金属,工业上冶炼镁、钾和钠的常用方法是电解法;答案为CO2,化合态,不是,电解法。
(4)方法二:乙烯和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了环氧乙烷,原子利用率为100%,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答案为原子利用率为100%。
1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l)D、E两装置中四氯化碳(CCl4)的作用是________。
(2)C装置中的现象证明SO2具有________性。
(3)若将C装置中的试剂换成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证明SO2具有________性。若将C装置中的试剂换成Na2S溶液,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证明SO2具有________性。
(4)对装置A中的浓H2SO4和铜片进行加热,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SO2表现了________性质。
(5)实验结束后,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将各装置中的SO2除尽,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
【答案】 (1). 防倒吸 (2). 漂白 (3). 还原 (4). 氧化 (5). 酸性氧化物 (6). 打开弹簧夹,向其中通入空气,然后在装置B中加入NaOH溶液,塞上塞子,振荡即可
【解析】
【分析】
铜与浓硫酸加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为防止实验中产生倒吸,首先将气体通入安全瓶B,然后再用不同的溶液来检验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等多种性质,根据不同的反应及现象进行判断,二氧化硫气体有毒不能直接排放,要用碱溶液吸收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l)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但难溶于四氯化碳,D、E两装置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防止倒吸,答案:防倒吸;
(2)二氧化硫的特性是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C装置中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该现象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答案:漂白;
(3)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二氧化硫还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若将二氧化硫通入硫化钠溶液中,+4价的硫元素与-2价的硫元素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硫单质,出现淡黄色沉淀,答案:还原;氧化;
(4)装置A中的浓H2SO4和铜片进行加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入装置D,与D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CaSO3,溶液中出现浑浊,二氧化硫与碱反应生成了盐和水,证明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答案:酸性氧化物;
(5) 实验结束后,在A、B、C、D中都滞留着一些二氧化硫,可用空气将它们排入到E装置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以防污染空气,具体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向其中通入空气,然后在装置B中加入NaOH溶液,塞上塞子,振荡即可,答案:打开弹簧夹,向其中通入空气,然后在装置B中加入NaOH溶液,塞上塞子,振荡即可。
【点睛】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的是漂白性,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表现的是还原性,都为褪色,但发生的反应不同,表现的性质也不同,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19. 学习有机化学基础,初步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形成基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两种无色液体有机物甲和乙,结构如图,根据其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甲和乙的分子结构中________(填“是”或“否”)含有同一种官能团。
(2)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具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3)如下反应类型:①酯化反应②加成反应③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④水解反应⑤银镜反应⑥中和反应,其中有机物甲能发生___;(填序号,下同)有机物乙能发生___。
(4)甲、乙两种有机物中,______的水溶性较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的是______。
【答案】 (1). 否 (2). C11H18O2 (3). 碳碳双键、酯基 (4). ② ③ ④ ⑤ (5). ① ③ ⑥ (6). 乙 (7). 乙
【解析】
【分析】
甲中有机物官能团为碳碳双键、酯基,乙中有机物官能团为羧基、羟基,根据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解答。
【详解】(1)甲中官能团为碳碳双键、酯基,乙中官能团为羧基、羟基,所以甲和乙中不含相同官能团,答案:否;
(2)由甲的键线式可知甲的分子式为C11H18O2,所含官能团为碳碳双键、酯基,答案:C11H18O2;碳碳双键、酯基;
(3)甲: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与KMnO4溶液反应,酯基能发生水解反应,甲中酯基为甲酸某酯,所以还能发生银镜反应,答案:②③④⑤;乙: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中和反应,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与KMnO4溶液反应,答案:①③⑥;
(4)乙的水溶性好,因为乙中的羟基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乙中有羧基,可以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答案:乙;乙。
【点睛】有机物中如果含有醛基就能发生银镜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①所有有醛,②甲酸,③甲酸盐、甲酸某酯,④其他含醛基的有机物,如葡萄糖等。
20. 某兴趣小组依据反应Zn+CuSO4=ZnSO4+Cu探究原电池设计及工作原理,将质量相等的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构成如图1的装置:
(1)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图2________(填“甲”或“乙”)表示。
(2)图1连接K,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2min后测得锌片和铜片之间的质量差为1.29g,则导线中流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3)若K断开,锌片上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导线________电流产生(均填“有”或“无”)
(4)操作一段时间后测得铜片增加了3.2g,同时锌片减少了3.3g,计算这段时间内该装置消耗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百分比为________。
(5)将图l装置改为图3所示的装置,能达到相同的作用且提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其中KCl溶液起连通两边溶液形成闭合回路的作用,同时又能阻止反应物直接接触。则硫酸铜溶液应该注入________(填“左侧”“右侧”或“两侧”)烧杯中。
【答案】 (1). 甲 (2). Zn-2e-=Zn2+ (3). 0.02 (4). 有 (5). 无 (6). 50% (7). 右侧
【解析】
【分析】
根据置换反应是放热反应判断甲图符合题意;根据原电池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根据题中所给两极的质量差由得失电子相等,计算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根据K断开,不形成原电池判断;根据两极给出的质量,分析Zn有部分参与原电池反应,有部分参加置换反应计算化学能转化电能的比例;根据有盐桥的原电池组成判断;据此解答。
【详解】(1)由Zn+CuSO4=ZnSO4+Cu反应可知,该反应是置换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图甲符合;答案为甲。
(2)由图1知,连接K,构成原电池,Zn比Cu活泼,Zn作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Zn2+,2min后测得锌片和铜片之间的质量差为1.29g,负极上锌溶解,正极上析出铜,锌片和铜片相差的质量为溶解锌和析出铜的质量之和,由Zn+CuSO4=ZnSO4+Cu可知,溶解锌的物质的量和析出铜的物质的量相等,设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x,xmol×65g/mol+xmol×64g/mol=1.29g,解之x=0.02mol;答案为Zn-2e-=Zn2+,0.02。
(3)若K断开,不形成原电池,但Zn+CuSO4=ZnSO4+Cu反应继续进行,则锌片上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导线无电流产生;答案为有,无。
(4)锌电极的电子一部分传给铜电极,发生原电池反应,同时锌电极上也发生置换反应,电极反应负极为Zn-2e-=Zn2+,正极为Cu2++2e−=Cu,铜电极增加3.2g,即n(Cu)==0.05mol,同时锌电极原电池反应产生0.05molZn2+,即Zn电极减少65g/mol×0.05mol=3.25g,但是锌片减少了3.3g,因为锌片有一部分直接发生置换反应,有铜生成,所以质量减小了,这部分锌的化学能没有转化为电能,所以有3.3g−3.25g=0.05g的质量差,设锌直接参与置换反应的物质的量为y,则,计算得y=0.05mol,即直接发生置换反应的锌为0.05mol,参与原电池反应的锌也是0.05mol,所以该装置消耗化学能有50%转化为电能;答案为50%。
(5)含有盐桥的原电池中,电极材料与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所以硫酸铜溶液应该倒入右侧;答案为右侧。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 56,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高分子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原卷版),共8页。